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略说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P2

  ..续本文上一页知”没有形相,没有名称,叫它是佛也可以,叫它是道也可以,叫它是“圆觉”都可以,可是一般人都认不到。即使你认到了,悟了,不要以为就到了没事了,吹毛用了急须磨,吹毛是指非常锐利的宝剑,拔下一根毛(鬓-宾+毛)放在剑锋上,吹一口气,毛(鬓-宾+毛)就断了,还要注意修行,我们的心念用过了就要丢,随时在止中,随时在定中。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

  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是幻故,便能内

  发大悲轻安。】

  刚才讲止,现在讲观。讲到止观,其实,止中有观,观中有止。一般的修行方法中,如道家的守窍,守丹田,都是求止。又如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这也是修止。而现在哪里呢?当你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唉呀!糟糕!我又乱想。你知道在乱想,这就是观。所以,止与观是同时,换句话说,不止不能观,有止才有观,有观才有止,止与观的作用在一起。但是,其中有所差别,例如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是止;能不能真念到一心不乱?这就靠观了。观是什么?观是慧的因,慧是观的果,般若智慧是观行的成果,观修到了,般若就出来了,得大智慧成就,成佛了。

  我常告诉各位,你们修行,有一本书叫作“小止观六妙门”,不晓得你们读过没有?修止观有六个步骤,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据我个人几十年看来,许许多多的人修了几十年,都还在那里数息,我坐了几个钟头了,数了多少息了,几百下了,几千下了,干什么呢?你在学会计?还是当出纳?而且,很多人在数呼吸的时候,还拼命想把呼吸的气留在丹田,留得住吗?你去解剖尸体看看丹田有气吗?

  为什么要数息?你心静不下来,不能得止。一上座,先听自己的呼吸,一,二,三……,等到自己的呼吸由粗变细,再静下去,耳朵听不见自己的呼吸了,只有感觉来去,乃至感觉到鼻子都没有气了,胸部也不动了,只有小肚子轻轻地很久动一下,这样才叫“息”。到达了这个地步,不要数了,换第二步“随”,随着这个息定下去。第三步“止”,把呼吸都停掉,这时才没有杂念,内发的寂静轻安就来了。得止以后要起“观”,不起观,那是外道定。观是用智慧观察,转入修慧的境界。观行成就了以后,第五步是“还”,还我本来面目,空也不住,有也不祝最后达到“净”心净则国土净,修持到此地步,所谓“不移一步到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这才是真正唯心净土。

  为什么提这些?现在“圆觉经”准备讲观,我随便告诉大家修观的道理。修止是定学,修观是慧学,希望大家有个初步的概念,才能了解本经的重要。

  接下来,我们看“圆觉经”原文。注意!“圆觉经”这里所讲的观,不是普通的观,而是大菩萨境界的观。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证悟到了自心净土的圆满觉性。“悟净圆觉”很难解释得清楚,希望有心修持者多多努力,自己去证悟,否则,讲得再好,仍是隔靴搔痒。悟净圆觉是菩萨见道的境界,见道以后才能修道,道都没有见到,你修个什么?所以禅宗的五祖告诉六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佛说菩萨悟净圆觉以后,见道以后,“以净觉心”,什么是净觉心?就是现代人很喜欢提的禅宗六祖的那首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境界就是净觉心。

  讲到这里,请诸位小心!现在人喜欢说大话,一讲到禅就提六祖的这首偈子,好像自己就是六祖似的。其实,各位不要忽视六祖的师兄神秀那首偈子,那首偈子并没有错,那是真讲实际修行的功夫: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正是修行的境界,平实用功,随时拿把扫把,把自己的内心扫干净,纤尘不染,这是真修行。做到这步功夫以后,再进一步,可以谈到六祖的那首偈子,把心如明镜的境界还要打破,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佛菩萨的境界,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普通人没有达到,未证言证,未悟言悟,这是撒谎,犯大妄语戒,罪过非常大,万万不可。

  到达了悟净圆觉,心如明镜以后,“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由前面修定的境界,到达真正净觉的心境,自然了解知觉自己的本心本性,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些都是幻化。幻化并不是没有,例如看电视、看电影,我们所看得的影像就是幻化。修行到达了这个境界,才知道宇宙万象以及我们的生命、身体、思想、感情、知觉这些都是幻化。由幻化所生的东西,无法永恒存在。例如我们人类的历史,几千年来、几百年来的人事物到哪去了?你看“三国演义”开章那阙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多美的文学境界,也是最好的佛经,不用佛学名词描写人生的幻化,多美!又如“红楼梦”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人生一切都是幻化,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幻化,我们自己也是幻化,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诸行无常。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修行到一切如梦如幻的时候,真空中要生出妙有来,所谓“性空缘起”,在空的境界里自己起观,观出东西来。修行真到达了此一地步,可以在一念之间,把自己变成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不只是想,而是真的,别人看到的不是你,而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比如,以前在大陆上,一位能海法师,到西藏学密宗,回来以后,开了一个密宗黄教的道场,修大威德金刚,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三个头,一个头有三只眼,三十六只手,每只手上各拿一件法器,十八只脚,脚下踏着男人、女人、死人老虎……什么都有,行者一弹指刹那之间,要把自己观想成大威德金刚。能海法师经常昼夜不分在大殿中修法。有一天晚上,有人进殿一看,能海法师不见了,大殿里多了一尊大威德金刚。这就是“即起诸幻”的故事。

  为什么要“即起诸幻”呢?“以除幻者”,以幻除幻,以楔出楔。例如念佛,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因为念头太多,用念佛号来除掉念头,其实,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也是妄念,以妄念除妄念。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修行必须“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空中可以生起妙有,妙有又须化空。空有之间,任运自在,“变化诸幻”。我们是幻众,不信,八十年后一定没有你了。像释迦牟尼佛就是“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讲了那么多佛法,留下了不少经典,他自己也是幻化,他的确来过人间,但是,后来又消失了。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因为菩萨明白众生是幻众,所有一切均是幻行,不执著幻化,不为幻化所困,而能起幻。救度众生,这是幻行,大慈大悲之心。菩萨之慈悲即是菩萨之烦恼,但是,他在烦恼中有其不烦恼的一面,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幻化。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

  是幻故,幻相永灭。】

  佛说一切大乘道的菩萨从此幻观开始修,渐次增进,一步一步慢慢地进步。“彼观幻者,非同幻故”,这个能够知道幻化的,能够起幻观的,与幻化并不相同。例如牙痛,疼痛的感觉是幻,但是,那个能知道疼痛的并不痛,疼痛与他毫不相干,要从这里去体会,注意!这是传大法口+育!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再进一步,把那个能知道的也把他拿掉,因此一切幻相永灭。

  讲到幻相,现代的社会中,精神病人越来越多。19世纪的绝症是肺病,20世纪的绝症是癌症,未来21世纪的绝症是精神玻尤其搞修道、打坐的,很容易走上精神病,因为在打坐中看到东西了,一不小心就精神分裂去了。正统学佛的就要记住佛在“金刚经”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现在“圆觉经”所讲与“金刚经”所讲的,一模一样,表达方式不同。学佛千万不要着相,不要被幻相牵着走,越平实,越通俗,越好。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或三摩钵提。】

  这些菩萨所修的如梦如幻观行,渐次增进,慢慢有所成果这个方法叫作三摩钵提。三摩钵提就是止观等持、定慧等持。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境界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

  佛说学大乘道的菩萨们悟到了我们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在圆觉中。以此净觉心,不取幻化,不被外界的幻境所骗,也不要以为我打起坐来,内心空洞洞的很宁静,哦!这就对了,这就是佛。打起坐来很清净,不打坐就没了,这是生灭法。修之则有,不修则无,这是靠不住的。佛法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如果在增一点、减一点上面搞,就偏差了,有些人一入佛堂,看到佛像,就觉得好清净,哈!你被佛堂的幻化所骗了,打坐念佛非得在佛堂,然后面对着佛像,再点个檀香,这样才清净,这是取幻化、取静相。不要以为在佛堂才有佛法,到了厕所就没有佛法;念佛一定要在佛堂念,在厕所就不敢念了,万一你坐在马桶,突然要死了怎么办?不垢不净,佛法遍一切处。

  【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绝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

  世界及与身心。】

  “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我们修道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被身心所障碍住了,打坐刚有一点境界,腿就不对劲了,屁股也坐不住了,这是身的障碍。再来就是心的障碍,思想杂乱,念头来来去去,静不下来。所以佛叫我们修梦幻观,不取动相,也不取静相,彻底明白身心就是我们的大障碍。

  “无知觉明”,这四个字可真妙了,这一句在文词上不通,无知与觉明是互相矛盾的,却摆在一起,这是有其道理的。无知与觉明是同样一个东…

《圆觉经略说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