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說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P2

  ..續本文上一頁樣子就難過,一樣的道理,以上所講的是“相”的問題。

  接下來再講實相的問題。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但是,智慧仍然無法表達佛法高深的含義,所以,保留原音不翻譯叫作“般若”。般若有五種意義,分爲五種般若:(一)實相般若(二)境界般若(叁)文字般若(四)方便般若(五)眷屬般若,這五種般若都是般若的範圍,包含了世間及出世間所有的學問知識,直接翻譯爲智慧並不很貼切。

  什麼是實相般若呢?就是悟了“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到了無取無證,就是到了成佛的境界,也就是實相無相,沒有境界的境界,就是道之本體。接下來的是起用,起用就不是無相了,而是有相有境界。

  什麼是境界般若?菩薩有菩薩的境界,羅漢有羅漢的境界,做一天功夫有一天功夫的境界,不修行也有不修行的糊塗境界,這就是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悟了道,智慧開了,文字學問自然就好了。以前在我家鄉,有位打魚的漁夫,一個大字也不認識,忽然跑去出家,拜佛拜了九年,在大殿的石頭上,都拜出了印子來。後來不拜了,跑去睡覺,一睡又是睡了好幾年。醒來以後,又會寫文章,又會作詩。他的詩真好,我早念讀書,開始喜歡的詩就是他的。另外在四川一個寺廟的方丈,也是個怪人,現在家相,叫作楊剃頭,幫人家剃頭,嘴裏念念有詞,但是,不曉得他說些什麼。他自己不肯梯度,但是,也沒有家眷,大家曉得他是悟了道的。人家拿佛經上的問題問他,他都答得出來。甚至,有些讀書人故意拿小說上的問題問他,他也照樣告訴你這句話在哪本書上第幾頁第幾行。人家再問他:“師父啊!你沒有讀過書,你怎麼知道?”他就瞪起眼睛罵人,“格老子!我沒有讀過書,你們不是讀了那麼多書?你們讀書就是給我讀的呀!”這是什麼道理?“非性性有”,一切衆生的心性都相通,這就是文字般若。

  那方便般若呢?方便就是各種方法,包括各種科學、技術、學問、氣功、外道、魔道……等等,你懂得越多,你的方便就越多。

  眷屬般若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些屬于眷屬般若,屬于行的部分,屬于道德方面。

  爲了解釋“實相”,我們講了那麼多。現在,再轉回來。“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真正得了道,到了無取無證,或者說無修無證,也就是十地菩薩的無學位,一切了不可得,此中無衆生,無菩薩,亦無佛。

  “何以故?”什麼原因呢?“菩薩衆生皆是幻化”,一切有成就的菩薩與一切凡夫衆生,在一個大原則之下而言,都是幻化。什麼是幻?原來沒有的東西把它想成有,就是幻,所以叫幻想。電源,電視是不是幻?不是,那是影。以曆史的眼光來看,我們現在聚在這裏也是幻化,爲什麼呢?一千年以後,一萬年以後,我們還在嗎?這個大樓還在嗎?我們是幻化,菩薩也是幻化,菩薩悠然而來,悠然而去,這是幻化。“金剛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也是幻化。真如,如真,好像真的,幻化。

  “幻化滅故”,真正到了空的境界,就是幻化皆滅。所以,我們注意口+育!不管打坐也好,念佛也好,修密也好,一切所有的衆生都靠不住,都會變化,所有一切衆生都是幻化。必須要達到連空都空掉,幻化滅了,無取無證,畢竟空,才算是大徹大悟。

  佛怕大家聽不懂,又作了一個比喻,“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我們活了一輩子,哪一位看過自己的眼睛,或者看過自己的臉,看過沒有?看過?那是在鏡子裏看到過。對不起,那是假的,鏡子上的影像是交叉反射的,學過物理就知道,它是左右顛倒相反的。眼睛能夠看到別人,但是,看不到自己。做人也是一樣,人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看不起別人,喜歡批評別人,卻不曉得反省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這是衆生的愚蠢,所以,學佛要少看別人的缺失,多看自己的過錯。佛爲什麼作這個比喻呢?因爲我們心也跟眼睛一樣,認不到自己,心在哪裏?自己找不到。修行的道理也是如此,把心收回來,返觀自己,也就是“心經”上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是佛以眼不自見眼作比喻的秘密,因心就是佛,而一般衆生拼命向外找佛,所以無法明心見性。

  佛在這一節裏,最後作了一個結論,講了一句名言:“性自平等,無平等者。”一切衆生的自性本來都是一樣平等,佛與衆生都一樣平等,說得更徹底一點,甚至也沒有一個叫平等的東西。平等的觀念是釋迦牟尼佛提出來的,因爲世界上的人或者東西就其相而言沒有平等的。其實,人世間的百態若真平等了,那就不好玩了。城市裏的樓房都是一樣高,你我也一樣高,一個長相,你窮我也窮,都穿清一色的衣服,戴同一模式的眼鏡,這樣好嗎?形形色色才叫世間,但就在這本體之性及種種差別相中,它就是平等的,因此佛法又說“性相平等”,性是指本體,相是指現象,就是用,體與用平等,本體與現象平等,爲什麼呢?因爲體與相都是空,沒有一個平等的形象存在,若是弄出一個全部齊一的平等形象,那又不平等了。若論平等的觀念,一般政治上所講的平等,只限于人權的平等,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平等,則不只限于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一切衆生平等,連貓、狗、螞蟻、蒼蠅、蚊子等等一切衆生與我們均一切平等,凡是有生命的均一切平等。

  【衆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于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

  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因爲一切衆生自己迷惘,觀念顛倒,所以不能滅除一切心理,生理上的幻化境界,不能清淨。在這裏特別請諸位用功修行的人,注意下面一句:“于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大家都在做各種功夫,都在修道,其中會遇到很多境界,而這些境界都是人妄想所造成的,這也是一種“迷倒”,甚至有人得到一點清淨的境界,便以爲是悟道了,這正是大妄想。“于滅未滅妄功用中”,在應該滅掉而沒有滅掉的妄想境界中,等于各位打坐,想要空掉妄念,于空而未空之間,有時候,覺得功夫不錯,一點妄念也都沒有,真的沒有嗎?你知不知道沒有妄念?知道,這個“知道”不是妄念嗎?那麼,你說不知道,對不起,那是昏沈。

  “妄用功”這句話說得很嚴重,意思說你所有的一切修行,包括打坐、念佛、持咒、觀想……等等,都是“妄功用”,等于說妄用功夫,都沒有用。很多學佛修道的人碰在一起,會問:“你學佛、修道、打坐幾年了?”有些人很得意地說:“二十幾年了。”好像很了不起,功夫很高。對不起,這些所有的功夫都沒有用。你說功夫好、境界好,那應該真實不變的呀!否則就是像佛所說的“妄”,假的。因爲你的功夫再好,假如不再繼續修持的話,就沒有了,就變去了,可見這並不真實。再說,每一個好境界來的時候,你應該如如不動,你做得到嗎?所有說,你所修行的有爲法,都是不真實的,都是你的妄想所變化出來的,佛稱之爲“妄功用”。

  雖然是在妄功用中,其中卻也有所差別,就拿羅漢境界來說,羅漢有四果,四種不同的果位,與四種禅定層次互相配合。無論是修禅或密宗,學大乘及小乘,都離不開此四禅八定的原則。現在到了末法時代,不管是在家或出家,能夠達到初禅的人,幾乎沒有。初禅就是由系心一緣達到離生喜樂,一般人連初果羅漢都達不到。也千萬不要以爲會打坐就是禅了,那只是練習進入初禅的最初步驟而已,密宗及道家講究打通氣脈,但不要以爲打通氣脈就可以成佛了,那也只要爲進入初禅鋪路而已。十地菩薩的每一地與四禅八定都互相配合。打坐不是禅,下了座以後,在行住坐臥中,在喜怒哀樂中,在清淨忙亂中,能夠系心一緣,無往而不定,無時而不定,無處而不定,這才叫作定,請問哪一位能做到了?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寂滅”二字是“涅槃”的義譯,寂滅是簡單的翻譯,詳細地翻應該是“圓滿清靜寂滅淨樂”。寂是寂靜,滅是滅除煩惱妄想,寂滅不會死亡的代名詞。注意!不要誤以爲寂滅就是什麼都沒有了,而是絕對的寂靜,進入不生不滅中去。“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假如有人言下頓悟,隨即順勢進入滅成佛的境界中,到此則“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什麼是涅槃?不是死後才叫涅槃,本來就是空的,本來就是寂滅的,本來就是沒有妄想可以滅的,本來就是清靜的。並不是說你修道有成就以後,才得到涅槃。什麼時候才是成佛涅槃的境界?就是現在,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永遠只是一個現在,而現在也沒有。若能把握現在的一刹那就在寂滅中,現在就是在涅槃境界中,當下即是,不須另外求個清靜寂滅,想求個清靜寂滅,已經不清靜寂滅了。好!假如你拿這個道理跟人家講,好像很懂佛法,好像悟了道似的!那麼,你就犯了大妄語戒,因爲你沒有證得,千萬不要亂說啊!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

  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剛才所講“當下寂滅”是見道的道理,現在佛接著所講的是修道的道理。見道以後,還要修道,禅宗五祖告訴六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見道以後,依性起修。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無始”是佛教哲學裏特別的名稱,無論東方或西方的文化,都在追求一個大問題,宇宙如何開始?人從哪裏來?西方文化說是上帝創造的。佛教把宇宙的開始稱爲“無始”,無始就是沒有開始,例如一個圓,任何一點都是起點。有關宇宙的來源和人種的起源,是個大問題,科學家還在探索之中;達爾文說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我可不同意,我的老祖宗可不是猿猴。佛經裏提到地球的人類是由光音天飛下來的,在地上抓地味吃,吃多了就飛不回去了。

  我們的生命最初是由妄想而來,妄想有個我,悟道就是把這個妄想的我瓦解掉。一般衆生因爲有妄想…

《圓覺經略說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