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說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P3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有我,因爲有我,所以有你,有他,然後就我愛你,你愛我,愛來愛去。以前我到大學授課,同學們逼得我講戀愛哲學,我說我不懂,後來被逼著沒有辦法,我說:愛是自私的,因爲我愛你才愛你,我不愛你就不愛你,你說這是不是自私?愛是絕對自私的,愛是占有的,愛是痛苦的根源,愛是煩惱的根本。總而言之,愛是由我而來,我是由妄想而來。所以,佛說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而有我,以及有我就有我愛,而我愛就是自私的占有。你看!每個人生下來都在抓、抓,抓了一輩子,最後抓到殡儀館,終究抓不住了,“抓”換個佛學名詞就是“執著”。

  好了!佛講到這裏,有個重要問題來了,各位想不想得圓覺境界?請各位現在好好把眼鏡閉起來聽講,好好體會佛說的“念念生滅”,好好找一找自己心中的佛。各位現在眼鏡閉著,覺得有個會聽話的東西,會思想的東西,這就是念,也是這個念形成了假我,念佛的念是這個念,不是嘴巴念。佛說這個念,念念生滅,像一股流水,自己不知道自己念念在生滅中,你把這個現象看清楚了,把這念念生滅切斷了,變成不生滅,你就有希望了,你就可以學佛了。

  念念生滅不停,就形成了假我,産生了妄想,産生了執著,産生了邪見,邪見就是不正確的思想見解,“故起愛憎”,因此就産生了喜愛與討厭。所以,年輕人談戀愛,我愛你,愛不到就恨,變成我恨你,若是這樣,愛是很可怕的。愛也好,憎也好,它就是念念生滅的心理作用。所謂圓覺境界就是切斷了念念生滅的作用,過去的念已經過去了,未來的念不去引發它,中間永遠維持這個“空”,寂滅現前。看不清楚這個現象,切不斷念念生滅,就耽著五欲去了。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佛說假如碰到善知識,由于善知識教師法的高明,當下頓悟,明心見性,便能明了自己本有的“淨圓覺性”,對于原本的自性勉強加上形容詞,叫作“淨”,清淨;“圓”,圓滿寂滅;“覺”,也就是菩提、覺悟。此淨圓覺性是諸佛菩薩與一切衆生平等無別的同一根性。

  這裏所說的善友是指善知識,在中國文化裏師友並稱,老師給同學回信,往往自稱“友生”或“愚兄”,這是老師對學生的謙虛。但是,我常常發現學生給老師寫信,最後來個“愚生”,他的意思很好,我是愚笨的學生。可是,這麼一來,究竟他是老師還是學生,就搞不清楚了。學生就是學生,不要隨便加個愚字,愚字在中國古禮來說,是長輩的自稱,例如哥哥給弟弟寫信,用“愚兄”;舅舅寫信給外甥,用“愚舅”也可以。

  “發明起滅”,發現明白了自己念頭的起起滅滅,我們的思想、感情、情緒、感覺這些都屬于生滅法,我們的起心動念都在生滅中,生了又滅,滅了又生。而佛法的目標極至是不生不滅,但是,一般學佛打坐做功夫的人,都是以生滅法來求成佛,佛是不生不滅的,淨圓覺性是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如果以生滅心去求不生不滅的圓覺境界,剛好背道而馳,這是很滑稽的事。

  佛說你明白了自己心念起滅的現象,即知“此生心自勞慮”,就知道這一生都是自尋煩惱,換句話說,等于中國的一句古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若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爲自障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假如有人“勞慮永斷”,什麼叫勞慮永斷?就是把感情、感覺、思想這些塵勞思慮全部切斷,呈現一片空靈,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一段清淨的境界,叫作法界淨。

  法界是“華嚴經”常用的名詞,有四種法界:(一)理法界,道理、學問也是一種法界。(二)事法界,事實、科技、功夫屬于事法界。(叁)事理無礙法界,有這種理就有這種事實,有這種事實就有這種理,懂了佛法的道理,那麼功夫就要做到,做不到那就有礙。而有此事必有此理,若不懂此理,那是學問不夠;有此理必有此事,若沒有見過此事,那是經驗不夠。有很多人將自己不懂的事或沒有見過的事,就輕易判定爲迷信。但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不能隨便將不知道的事說成沒有,這是我們做人做學問應有的態度。(四)事事無礙法界,所謂事事無礙法界,必須六通具足,超越了物理世界,超越了感覺、知覺的現狀。

  另外還有“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包含了以上四種法界。爲什麼叫一真法界呢?我們分析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包括東方的道教、佛教、回教、印度教,以及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等等,對于人生的看法都帶有悲哀的、痛苦的、遺憾的、罪惡的色彩。但是,一到了“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所有的痛苦、悲哀、罪惡都沒有了,“華嚴經”看此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即彼淨解,爲自障礙”。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達了清淨的境界,沒有雜念妄想,但是,見解不透徹,認爲清淨才是道,認爲不清淨、不空則不是佛法,于是,自己把自己給障礙住了,“故于圓覺而不自在”,對于不垢不淨的圓覺自性沒有認識清楚,執著于空,執著于清淨,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徹大悟。我常常告訴修道的朋友,你們在山上打坐很有道,很清淨;但一下山來,我招待你到夜總會、歌廳、舞廳走一趟,保證你那蓮花座的花瓣一瓣一瓣地掉下來。可以出世卻不能入世,可以入佛卻不能入魔,就有所障礙了,不算真解脫。什麼才是圓覺自在的境界呢?那必須如“維摩經”上所講的“煩惱即菩提”,無論在任何髒亂、煩惱、痛苦的環境裏,都一樣清淨、快樂。做不到這一點的人,叫作“凡夫隨順覺性”,這是普通一般凡夫的見解,只要一提到佛,就想到聖潔、莊嚴、清淨的那一面去了,如此只是具備了宗教的信仰、佛學的興趣、完美的情操,至于什麼是真正的佛法,則一無所知。大部分的人都以自己的見解來解釋注解佛法,我認爲佛是這樣,我認爲入定是這樣,都沒有用心去參究,沒有用功去實證。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爲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爲礙而不自

  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剛才所講的是凡夫,現在所講的是菩薩。菩薩是見了道的人,在理上已見到一部分,在事上、功夫上也已修到了某一階段。菩薩的全文叫菩提薩土+垂,是覺悟有情的意思,自己悟了道以後,對一切衆生大慈大悲,所謂菩薩者乃最大的多情人也,換句話說,菩薩也是煩惱中人。什麼是菩薩的煩惱?慈悲是菩薩的煩惱,了不起的菩薩願意承擔天下人的煩惱,他願意解決別人的煩惱,這是大菩薩的境界。菩薩以前古代也翻成“大士”或“開士”,這是義譯,指的是有道之士,得道之士。

  佛在這裏說菩薩也有障礙,菩薩的障礙在哪裏?“見解爲礙”什麼叫見解?見就是觀點,主觀的成見;解就是理解、注解。有些菩薩雖然有某些程度的解脫,甚至不被煩惱困住,不被妄想困住,不被生死困住,這些都困不住他,解脫了。解脫的道理就是中國俗語所說的:“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在佛學來說,就是地、水、火、風、空五大。但卻被自己的見解把自己障礙住了,就算在見解上得到了解脫,“猶住見覺”。悟道的觀念卻妄不掉,停留在道的境界上,就如蘇東坡描寫廬山的詩: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還是看不清楚自己。舉個例子,如學者們,一看就知道是讀書人的樣子,商人就有商人的樣子,軍人就有軍人的樣子。我常常說:假如學者沒有書生氣,軍人沒有粗暴氣,商人沒有銅臭氣,這是第一等人。這就是“猶住見常”的道理,自認爲學問好,表現出一副很潇灑、很有學問的樣子,如此定了型,便是被困,被自己的思想、觀念束縛,被自認爲得意的事左右。

  佛在這裏說:得道的菩薩被道困住了,所有說:“覺礙爲礙而不自在”,自己總覺得自己覺悟了,看別人總覺得不對勁。等于剛剛學佛的人。一看到人就合掌了,然後滿口佛話,見人就問你吃不吃素呀?沒有吃素!唉口+育!阿彌陀佛!好像不吃素就罪大惡極似的,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我平常最怕碰到這種人,令我毛骨悚然。但是,這種人也有好處,就是佛教界常說的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這些人就是學佛一年的境界,到處都是佛。“學佛二年,佛在大殿。”佛離得遠了一點,他身上的佛氣也少一點了。“學佛叁年,佛在西天。”嗯!差不多解脫了,越學得久,越學得久,佛離得越遠了。至于在座有些同學學佛學了十幾年,那就“佛在無邊”了!(衆笑)這是笑話,但是,你也不要把它當成笑話。什麼叫解脫?不要以覺礙爲礙,那就得自在了。學道而沒有道的味道,覺得自己非常平凡,即使成了佛也很平實,你看在“金剛經”裏,釋迦牟尼佛也跟大家一起去化緣吃飯,吃完飯,收衣缽,自己還去洗碗,把衣服折疊好,然後洗洗腳,敷座而坐,把座位上的灰塵擦一擦,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行經,多平實。千萬記住,平實就是道,平實就是佛法,千萬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氣,怪裏怪氣的,弄得與平常人不一樣,那就不平實,那就有點入魔了。

  “覺礙爲礙”的道理,有句禅宗的話可作爲注解,叫作“悟迹未除”。雖然悟了道,但是,所悟的痕迹自己空不掉,因此而不自在。這種情形叫作沒有登地的菩薩,也叫作因地菩薩,一切衆生都是因地菩薩,在座諸位都是因地菩薩,不是果位菩薩,爲什麼不是呢?因爲功德不圓滿,智慧不圓滿。

  接著,佛又再說: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

  寂滅。】

  這一段是講修行做功夫的方法與境界。這裏提出一個問題--“照”與“覺”。照與覺是修行用功的心理狀態。覺包括感覺和知覺。例如身體上氣…

《圓覺經略說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