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說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P4

  ..續本文上一頁脈的變化,氣走到那裏,如何通啦!這是感覺狀態,不要被感覺騙了,並不是說這樣不對,而是說你的心不要被這種感覺牽著走,不要以爲有了這些感覺,就很怎麼了,就很了不起,這些是生滅法,有起有滅,會變化去的。第二個是知覺狀態,例如,打坐有時覺得很清靜,好像空了,覺得很安詳(祥)自在。這種甯靜、空靈、安詳(祥)的知覺狀態,每種宗教都有,例如基督徒受洗,在教堂裏一跪,非常誠懇地禱告,感受到“聖靈降體”,這也是中國所講“誠則靈”的道理,是我們的覺照起了作用。

  我以前有一位老朋友,現在已經過世了。他是憲兵軍官,在大陸撤退時期,共産黨到處通緝他,下令抓他。後來有一天,我在廟子碰到他,兩個見面當然很高興,我問他怎麼逃出來的,而且以前也不信佛的,怎麼現在到廟子裏來?他說我逃得才妙呢!而且還把妻子小孩一齊帶出來。有一天,他躲在重慶一家小飯店裏,晚上共産黨來查房,這下子完蛋了,他看看妻子,妻子看看他,兩個人傻了,一時急得沒辦法,只好跪下來,上帝啊!觀音菩薩啊!佛啊!關公啊!閻羅王啊!土地公啊!凡是所知道的神一概都請都求。嘿!怪了,那平時愛哭的孩子也不苦了,兩個共産黨進來,逗逗那孩子,逗了半天,也忘了問他們話,就走了。菩薩真靈呀!後來,每一關他都這樣跪下來求,如此一路安全逃到香港。逃出來以後,他就信佛了,也開始研究佛經。但是,現在卻有個問題,他學會了大悲咒,碰到事情,再求菩薩,反而不靈了,這是什麼道理呢?他問我這個問題,我反問他:你說呢?他說:“誠則靈。”對了!一點都不錯。現在有了分別心了,大悲咒有什麼作用,六字大明咒又是什麼,這些都知道,恐怕楞嚴咒更靈吧!完了,一有了分別,效應就打折了。

  那麼,“照”是什麼呢?我們做功夫說觀照,“照”字上面加一個“觀”,觀與照一樣不一樣呢?“心經”一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觀是想,照是照,兩者不同。觀不是用眼睛看,例如你打坐時,曉得自己的念頭起起伏伏,來來去去,這是觀。又如念佛的時候,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口+育!明天早上八點鍾要起床,鬧鍾忘了上發條,糟了!我念佛怎麼想到別的地方去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過,想想沒關系,嗳呀!又錯了。這是觀的境界。功夫到達了“照”,就不用觀,如同太陽出來了,全體沒有雜想,沒有妄念,宋明理學家稱之爲“清明在躬”,這是照的境界。觀與照的道理在唯識學“瑜伽師地論”裏,叫作“尋”與“伺機”,觀有尋找的意味;伺是不須尋找,在那裏等著、照著。

  “有照有覺”就是當你在打坐念佛時,一邊在念,一邊心裏在看著念頭,看有無雜念,但是,這還只是覺照的初步。做功夫真達到覺照的境界,在夢中都還在覺照;真修行人在夢中的起心動念,與平常醒著一樣清楚,而且能做得了主。白天不敢亂想,白天不敢想壞事,到了夢中都出來了,就做不了住了,這樣的修行是沒有用的。即使在夢中都能夠做得了主,還得更進一步,做到無夢的境界,在睡眠中還能知道心性的根本,這才是有照有覺的境界。能夠達到這個境地,只是菩薩境界的初步,以圓覺自性來講,有照有覺還是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所以,真正登地以上的大菩薩常覺不祝常覺,永遠在清醒中,這個覺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覺悟。假如你永遠有個覺,動都不敢動,一動不覺了,那就是有住,而不是不住,真的菩薩境界是常覺不住,不住在覺的境界中,也不抱著一個覺照的境界,有一個覺照的境界就有所住了。禅宗的六祖因“金剛經”裏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修行的一個方法,如果以圓覺的境界來講,應該改爲“本無所住而生其心”,悟了道以後,就是本無所住了,此心本無所住,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照與照者”,第一個照是能照,下面的照者是所照,例如妄念是所照。能照與所照,同時寂滅,同時都空了,這才是得道的境界。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

  已斷滅,無滅礙者。】

  你說什麼叫作空呢?你說打起坐來,有個清靜,有個空,還有個境界,那就糟了,那是意識形態妄想所造成的,搞鬼的就有個鬼的境界,玩神的就有個神的境界,修道的就有個道境界,求空的就有個空境界,這些都是自己的心意識所造出來的。那麼,什麼才是真的空呢?--寂滅。佛有個比喻,自己把自己的頭一刀砍斷了,就再也沒有人想說要砍什麼頭了。真正的空是無量無邊,沒有境界。很多人打坐不能入定,都想去掉妄想,越搞越忙,都是自作障礙,自認爲有個空,拼命做功夫求空。其實,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空,不用再求個空,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在定中,如如不動,從來沒有動過。“則以礙心自滅諸礙”,一切唯心所造,一切唯心解脫,把自己的障礙心拿掉,自然就沒有障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問題解決了,就一切沒事了,也沒有另一個不受障礙的境界。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

  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

  修多羅教是指佛所說一切經典,佛說他所講的一切經典如同指出月亮在哪裏的標記,假如我們看見了月亮,知道了月亮在哪裏,那麼,這只指出月亮的手指就不需要了,因爲指頭不是月亮,在“楞嚴經”裏,佛也說了八個字“以指指月,指非是月。”不要把指頭當成月亮了,佛經只是指頭,指出真理在哪裏,不要把佛經所講的道理抓住不放。在“金剛經”上說:“我所說法,如筏喻者。”我所說的法,如過河的船,已經上了岸,不要把船背著走,“過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舟。”一切如來種種的開示言說,就像指月的手指以及渡河的船一樣,只是工具而已。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假如有人因佛的指示而悟到上述境界了,這種情形叫作已登地菩薩的隨順覺性,這是正統的菩薩境界,不過,還是沒有到家。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

  涅槃;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知,

  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衆生國土,是一法性;地

  獄天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道解脫;法

  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現在要講的是佛地、如來地--成佛的境界。這也是中國禅宗如來禅的境界,當然不是祖師禅。這一段經文的文字極其優美,同時也涵蓋了一部“維摩诘經”,整部“維摩诘經”的道理都在這一段裏。

  在談到成佛的境界之前,我們先大略討論一下宗教的問題。任何一個人先天自然的都有宗教的情分,因爲人生下來,在整個生命的過程之中,都會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大的就整個人類文化而言,無論東方或西方,幾千年來始終無法解開“人從哪裏來”以及“宇宙如何開始”之謎;現在的太空科學如此發達,其目的就是爲了探求宇宙的來源。小的就每一個人而言,人生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人生下來就是一個問題的東西,生命本身的問題就很大。當人碰到問題時,到最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如韓愈所講:“人窮則呼天,痛極則呼父母。”人在走投無路、無可奈何之際,總要找個依賴;人類的依賴性是天生的,這也是人性脆弱的一面,由此自然而然想尋找一個可以依靠的神,這就是宗教的來源。

  所謂宗教,在于使人的思想、情緒有所依賴,有所寄托,而且這個宗教可以掌握你的思想和情緒。再進一步來探究宗教的哲學,就要問這個我所信賴、依托者,它究竟存在不存在?這是大問題。一般的宗教都把這個所信賴。依托者人格化以及神格化、超人化,因爲人的力量不夠,所以信賴一個超越人的神。于是,人放棄了自我,人喪失了自我。那麼,如果神存在,這個神又從哪裏來的呢?探究這個問題同樣是宗教哲學的課題。接著我們又要問:我爲什麼要信他?我所信賴的對或不對呢?萬一不對,那又怎麼辦?這些都值得研究。研究到最後,一切問題都清楚了,見到了生命的本來,見到了宇宙的本來,這叫作“佛”或譯爲“佛陀”,佛陀是覺悟的意思,就是把宇宙人生第一等一切問題都弄清楚了。

  幾千年前,這位把一切問題都徹底解決的人,叫作釋迦牟尼佛。他開始也和我們一樣,對于人生問題、生命問題充滿著疑惑,從小就思索這些人生之中生、老、並死等等問題,而且小時所受的教育比一般人好,他接受的是宮廷教育,集中了最優秀的老師,傳授了最精華的學識,再加上他天生禀賦優異,所以,在十幾歲就精通各種天文、數學等學問。他是獨子,在當時不用競選就可以當皇帝,但是,以他的智慧看來,一個國家社會沒有真正叁十年的太平,人類無法過安樂的日子,所以皇帝他不想幹。

  爲了追求探索人生無法解決的煩惱問題,他十九歲舍棄了王位,跑去出家。但是,在出家之前,他盡了他的義務,娶了妻子,生了兒子,然後才出家。這點要特別留意,釋迦牟尼佛的作爲並沒有違反家庭的孝道。

  當他大徹大悟之後,得到了答案,了解了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一切的事情乃無主宰,並不是閻王主宰了你的生命,也不是上帝主宰你的生命,但是也非自然,不是唯物所變化。一切萬有的生命和事物乃因緣所生。什麼叫作因緣呢?“因”是前面的一個動機;只要前面一動,連鎖的關系就來了,就是緣。因緣的連鎖關系如何來的呢?自己來的,無主宰,不是他力,也非自然。

  因緣又分爲親因緣和疏因緣的差別,什麼是親因緣呢?自己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爲,例如一粒麥子,在那裏擺久了,他自動會起變化,非他力。但是,與他力也互相關聯,親因緣是由過去的時間、空間…

《圓覺經略說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