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觉经略说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P3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有我,因为有我,所以有你,有他,然后就我爱你,你爱我,爱来爱去。以前我到大学授课,同学们逼得我讲恋爱哲学,我说我不懂,后来被逼着没有办法,我说:爱是自私的,因为我爱你才爱你,我不爱你就不爱你,你说这是不是自私?爱是绝对自私的,爱是占有的,爱是痛苦的根源,爱是烦恼的根本。总而言之,爱是由我而来,我是由妄想而来。所以,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而有我,以及有我就有我爱,而我爱就是自私的占有。你看!每个人生下来都在抓、抓,抓了一辈子,最后抓到殡仪馆,终究抓不住了,“抓”换个佛学名词就是“执著”。

  好了!佛讲到这里,有个重要问题来了,各位想不想得圆觉境界?请各位现在好好把眼镜闭起来听讲,好好体会佛说的“念念生灭”,好好找一找自己心中的佛。各位现在眼镜闭着,觉得有个会听话的东西,会思想的东西,这就是念,也是这个念形成了假我,念佛的念是这个念,不是嘴巴念。佛说这个念,念念生灭,像一股流水,自己不知道自己念念在生灭中,你把这个现象看清楚了,把这念念生灭切断了,变成不生灭,你就有希望了,你就可以学佛了。

  念念生灭不停,就形成了假我,产生了妄想,产生了执著,产生了邪见,邪见就是不正确的思想见解,“故起爱憎”,因此就产生了喜爱与讨厌。所以,年轻人谈恋爱,我爱你,爱不到就恨,变成我恨你,若是这样,爱是很可怕的。爱也好,憎也好,它就是念念生灭的心理作用。所谓圆觉境界就是切断了念念生灭的作用,过去的念已经过去了,未来的念不去引发它,中间永远维持这个“空”,寂灭现前。看不清楚这个现象,切不断念念生灭,就耽着五欲去了。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佛说假如碰到善知识,由于善知识教师法的高明,当下顿悟,明心见性,便能明了自己本有的“净圆觉性”,对于原本的自性勉强加上形容词,叫作“净”,清净;“圆”,圆满寂灭;“觉”,也就是菩提、觉悟。此净圆觉性是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平等无别的同一根性。

  这里所说的善友是指善知识,在中国文化里师友并称,老师给同学回信,往往自称“友生”或“愚兄”,这是老师对学生的谦虚。但是,我常常发现学生给老师写信,最后来个“愚生”,他的意思很好,我是愚笨的学生。可是,这么一来,究竟他是老师还是学生,就搞不清楚了。学生就是学生,不要随便加个愚字,愚字在中国古礼来说,是长辈的自称,例如哥哥给弟弟写信,用“愚兄”;舅舅写信给外甥,用“愚舅”也可以。

  “发明起灭”,发现明白了自己念头的起起灭灭,我们的思想、感情、情绪、感觉这些都属于生灭法,我们的起心动念都在生灭中,生了又灭,灭了又生。而佛法的目标极至是不生不灭,但是,一般学佛打坐做功夫的人,都是以生灭法来求成佛,佛是不生不灭的,净圆觉性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如果以生灭心去求不生不灭的圆觉境界,刚好背道而驰,这是很滑稽的事。

  佛说你明白了自己心念起灭的现象,即知“此生心自劳虑”,就知道这一生都是自寻烦恼,换句话说,等于中国的一句古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假如有人“劳虑永断”,什么叫劳虑永断?就是把感情、感觉、思想这些尘劳思虑全部切断,呈现一片空灵,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一段清净的境界,叫作法界净。

  法界是“华严经”常用的名词,有四种法界:(一)理法界,道理、学问也是一种法界。(二)事法界,事实、科技、功夫属于事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有这种理就有这种事实,有这种事实就有这种理,懂了佛法的道理,那么功夫就要做到,做不到那就有碍。而有此事必有此理,若不懂此理,那是学问不够;有此理必有此事,若没有见过此事,那是经验不够。有很多人将自己不懂的事或没有见过的事,就轻易判定为迷信。但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随便将不知道的事说成没有,这是我们做人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四)事事无碍法界,所谓事事无碍法界,必须六通具足,超越了物理世界,超越了感觉、知觉的现状。

  另外还有“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包含了以上四种法界。为什么叫一真法界呢?我们分析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包括东方的道教、佛教、回教、印度教,以及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等等,对于人生的看法都带有悲哀的、痛苦的、遗憾的、罪恶的色彩。但是,一到了“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所有的痛苦、悲哀、罪恶都没有了,“华严经”看此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达了清净的境界,没有杂念妄想,但是,见解不透彻,认为清净才是道,认为不清净、不空则不是佛法,于是,自己把自己给障碍住了,“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对于不垢不净的圆觉自性没有认识清楚,执著于空,执著于清净,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彻大悟。我常常告诉修道的朋友,你们在山上打坐很有道,很清净;但一下山来,我招待你到夜总会、歌厅、舞厅走一趟,保证你那莲花座的花瓣一瓣一瓣地掉下来。可以出世却不能入世,可以入佛却不能入魔,就有所障碍了,不算真解脱。什么才是圆觉自在的境界呢?那必须如“维摩经”上所讲的“烦恼即菩提”,无论在任何脏乱、烦恼、痛苦的环境里,都一样清净、快乐。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叫作“凡夫随顺觉性”,这是普通一般凡夫的见解,只要一提到佛,就想到圣洁、庄严、清净的那一面去了,如此只是具备了宗教的信仰、佛学的兴趣、完美的情操,至于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则一无所知。大部分的人都以自己的见解来解释注解佛法,我认为佛是这样,我认为入定是这样,都没有用心去参究,没有用功去实证。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

  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刚才所讲的是凡夫,现在所讲的是菩萨。菩萨是见了道的人,在理上已见到一部分,在事上、功夫上也已修到了某一阶段。菩萨的全文叫菩提萨土+垂,是觉悟有情的意思,自己悟了道以后,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所谓菩萨者乃最大的多情人也,换句话说,菩萨也是烦恼中人。什么是菩萨的烦恼?慈悲是菩萨的烦恼,了不起的菩萨愿意承担天下人的烦恼,他愿意解决别人的烦恼,这是大菩萨的境界。菩萨以前古代也翻成“大士”或“开士”,这是义译,指的是有道之士,得道之士。

  佛在这里说菩萨也有障碍,菩萨的障碍在哪里?“见解为碍”什么叫见解?见就是观点,主观的成见;解就是理解、注解。有些菩萨虽然有某些程度的解脱,甚至不被烦恼困住,不被妄想困住,不被生死困住,这些都困不住他,解脱了。解脱的道理就是中国俗语所说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在佛学来说,就是地、水、火、风、空五大。但却被自己的见解把自己障碍住了,就算在见解上得到了解脱,“犹住见觉”。悟道的观念却妄不掉,停留在道的境界上,就如苏东坡描写庐山的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还是看不清楚自己。举个例子,如学者们,一看就知道是读书人的样子,商人就有商人的样子,军人就有军人的样子。我常常说:假如学者没有书生气,军人没有粗暴气,商人没有铜臭气,这是第一等人。这就是“犹住见常”的道理,自认为学问好,表现出一副很潇洒、很有学问的样子,如此定了型,便是被困,被自己的思想、观念束缚,被自认为得意的事左右。

  佛在这里说:得道的菩萨被道困住了,所有说:“觉碍为碍而不自在”,自己总觉得自己觉悟了,看别人总觉得不对劲。等于刚刚学佛的人。一看到人就合掌了,然后满口佛话,见人就问你吃不吃素呀?没有吃素!唉口+育!阿弥陀佛!好像不吃素就罪大恶极似的,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我平常最怕碰到这种人,令我毛骨悚然。但是,这种人也有好处,就是佛教界常说的话:“学佛一年,佛在眼前。”这些人就是学佛一年的境界,到处都是佛。“学佛二年,佛在大殿。”佛离得远了一点,他身上的佛气也少一点了。“学佛三年,佛在西天。”嗯!差不多解脱了,越学得久,越学得久,佛离得越远了。至于在座有些同学学佛学了十几年,那就“佛在无边”了!(众笑)这是笑话,但是,你也不要把它当成笑话。什么叫解脱?不要以觉碍为碍,那就得自在了。学道而没有道的味道,觉得自己非常平凡,即使成了佛也很平实,你看在“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也跟大家一起去化缘吃饭,吃完饭,收衣钵,自己还去洗碗,把衣服折叠好,然后洗洗脚,敷座而坐,把座位上的灰尘擦一擦,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行经,多平实。千万记住,平实就是道,平实就是佛法,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气,怪里怪气的,弄得与平常人不一样,那就不平实,那就有点入魔了。

  “觉碍为碍”的道理,有句禅宗的话可作为注解,叫作“悟迹未除”。虽然悟了道,但是,所悟的痕迹自己空不掉,因此而不自在。这种情形叫作没有登地的菩萨,也叫作因地菩萨,一切众生都是因地菩萨,在座诸位都是因地菩萨,不是果位菩萨,为什么不是呢?因为功德不圆满,智慧不圆满。

  接着,佛又再说: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

  寂灭。】

  这一段是讲修行做功夫的方法与境界。这里提出一个问题--“照”与“觉”。照与觉是修行用功的心理状态。觉包括感觉和知觉。例如身体上气…

《圆觉经略说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