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說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P5

  ..續本文上一頁和自我的積累,所帶來的種子,這其間的關系還很複雜。種子生現行,現行又變成未來的種子,循環不已。什麼是疏因緣?增上緣與所緣緣以及等無間緣是屬于疏因緣,例如我們生命的來源,必須由男性的精蟲和女性的卵子相結合,再加上精神體叁緣合和而成,此叁緣是親因緣,精蟲和卵子中所帶來父母的遺傳是增上緣。遺傳的因素對我們生命的影響也很大,人的思想,行爲動作都會和父親或母親想像。有些人的個性則與父母親完全相反,譬如父母很老實,生的孩子很調皮,這是否與遺傳無關?不,這是遺傳的反動,因爲老實的人也有調皮的一面,只是他壓抑不敢發出來,到了下一代就發出來了。一個人生下來以後,其思想個性慢慢也受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風氣的影響,這些因素乃屬于增上緣。還有一個所緣緣,現在的生命由于過去的種子生現行,前生所積累的習性和父母的遺傳以及所受到的教育和當代社會思潮的影響,種種因素加起來,形成了主觀的思想意識,再産生新的思想和行爲,與別的人和事物發生牽聯,互相影響,這就是所緣緣。這些現狀又變成種子衍生下去,如此循環不斷,這也是輪回的道理。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永遠沒有間斷地轉,叫等無間緣。

  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不停地轉下去,如果要了生脫死,不受這連鎖性的生命力量所束縛,必須要切斷了此因緣的作用。如同我們的思想永遠沒有停止過,睡時仍然在思想,所以睡覺都會做夢,沒有一個人真正睡著過,有些人以爲沒有夢,其實是醒來以後忘記了。那麼,死亡以後會不會思想?一樣在思想,那是另外一種境界。如果把我們的思想從中截斷,叫作“叁際托空”,過去的思想已經成爲過去,不複存在了;未來的思想還沒有來,當然也不存在;現在呢?也沒有一個現在,剛才現在,現在立刻變成過去了。宇宙間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只有現在,永遠都是現在,但是,現在也無法把握,它不斷流逝,這種現象,我們暫且稱之爲“空”。釋迦牟尼佛了解了宇宙生命中這個道理,畢竟無主宰,非自然,“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空是它的本體,因緣所起是它的作用,稱爲“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例如我講話,必須有緣起,要有我的生命、思想、身體、呼吸系統、聲帶、嘴、舍、牙齒等等許多因素湊合才能發出聲音,這叫“因緣所生法”。說完就沒有了,故言“我說即是空”。

  釋迦牟尼佛解決了這個問題,大徹大悟,生命得到自在。他得到了一個結論:“人即是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他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說:“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奇怪啊!真奇怪!每一個人都是佛,不只是人,每一個有知覺的生命,包括動物,都具備了和佛一樣的智慧功能,那麼,一般衆生爲什麼不是佛呢?只因爲自己的思想把自己障礙住了,把自己虛妄不實的思想當成真的,緊抓著不放,所以不能證得佛的境界。佛悟道所講的話,我們簡單地說就是:唉呀!修行搞了半天,原來我是道。此時悟了道的釋迦牟尼佛原想涅般+木,所謂涅般+木就是把生命回歸到原來的地方,例如把冰熔化爲水。但是,大梵天的天主請求佛不要涅般+木,還要弘法度衆生啊!釋迦牟尼佛說:“止!止!吾法妙難思。”好了!不要說了!不要說了!我所了解到的道理,不可思議,無法表達,每個人都是佛,叫我講什麼呢?

  釋迦牟尼佛由叁十二歲開始出來宣揚這個道理,當時在印度所受的打擊非常大。佛說無主宰,非自然,他們以爲釋迦牟尼佛是無神論者。其實,他們搞錯了,釋迦牟尼佛並沒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他把神與人視爲同一生命,平等無二,神與人同一本體。他提倡人要找到這個所有生命共同的本體,找到了這個生命的本體,叫作無上正等正覺,也叫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佛法不是迷信,而是大智慧的成就。釋迦牟尼佛從開始說法,一直到了晚年卻說:“我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過一字。”這是什麼道理呢?緣起性空,一切現象、一切境界的本體都是空的,若談到本體,那真是不可說,說一個“空”已經不對了,因爲它“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所執著,這是佛的境界。他還怕人們不相信,在“金剛經”中再叁強調“如來是真悟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好了,我們現在再回過來看“圓覺經”這段經文。這段很難懂,也很難解釋,所以才先說了一段序文以爲解說的背景。

  第一句話,“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什麼是障礙?貪、目+真、癡、慢、疑、妄想、感情、情緒、知覺這些都是障礙,障礙就是冤家,冤家就是障礙,起心動念皆是。佛說這些障礙就是究竟覺,這些障礙用不著清除,翻過來就是了,你也可以由貪、嗔、癡而悟道,它是一體的兩面。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不要以爲守住清淨一念就是道,清淨的境界掉了就以爲糟了。道是不垢不淨,清淨是道,不清淨也是道,這才叫解脫。若只守住一個清淨的境界,認爲這才是道,這還叫解脫嗎?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很多人想修道成佛,拼命打坐,千方百計設法打通氣脈,感覺到這裏發熱了,那裏氣又動了,心裏沾沾自喜,好像很有功夫,成佛有望。而假如打坐很久,沒有反映,就開始懊惱,是不是我業力深重?大概成佛沒有什麼指望,還是算了吧!不要以爲功夫就是道,對不起!功夫是功夫,不是道。功夫是可以修得起來的,既然可以修得起來的東西,自然就有毀壞之時,功夫不修就沒有了,是不是?注意!道是不增不減。你多坐一天,道也不增一分,少坐一天,道也不減一分。什麼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舉個例子:蓋房子,拆房子,皆是虛空。蓋了房子,虛空在哪裏?把牆打個洞,虛空又出來了,虛空還是虛空。“楞嚴經”不也提到:“無有佛涅槃,亦無涅槃佛。”

  “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聰明人與傻瓜都一樣有智慧,而且,笨蛋講的話,聰明人不一定講得出來,不相信,你苯苯看,愚癡之人也有般若,並且沒有短少。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真正的佛法並不排斥、仇視其他的宗教,無論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道教、一貫道,甚至鬼道、魔道與佛教都在道中,均平等看待。“金剛經”上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每一位教主都悟了道,只是所見的程度有深淺而已。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不管你有沒有成佛,有沒有悟道,境界都一樣,沒有悟道的人也一樣在佛境界中,只是不知道而已。

  “諸戒定慧及淫怒俱是梵行”。悟了道以後才曉得戒定慧是把淫怒癡轉過來,戒定慧與淫怒癡乃是同一體性。什麼是梵行?就是清淨行。你說貪嗔癡不清淨,嘿!佛卻在這裏說貪嗔癡是梵行呢!不過你不要看了這句話,就去亂搞,這是佛說的,這是佛的境界,你不是佛,你沒有悟道,不要亂來啊!

  “衆生國土同一法性”。衆生是一切有知覺的生命,國土指的是沒有知覺的物質世界。換句話說,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是同一本體來的。

  “地獄天宮皆爲淨土”。什麼是淨土呢?“維摩诘經”告訴我們:“心淨則國土淨。”學淨土的人要注意,南無南無拼命買飛機票,想到極樂世界,什麼時候出境呢?躺進棺材之時才能去呀!如果是這樣,我們常常聽到:唉呀!我什麼都不想,只想往生西方。那不是求早死嗎?淨土在哪裏?就在這裏,一念之間,只要心淨,處處皆是淨土。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衆生,不管有靈性或無靈性,都本已成佛。佛道是什麼?覺性也。你明白了,就悟了道,那麼簡單。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煩惱本身就是解脫,煩惱本身停留不住,不信你看看哪一個煩惱能一直煩你一年、十年、二十年、一輩子?再不然,你去留一個煩惱看看,能留多久?一個小時都留不祝留得住的話,還算是有本事呢!很多人找我說:我好煩惱,怎麼辦?我說:有一個好辦法,再去找多一點煩惱的事來煩一煩。他說:我沒有辦法。好,煩不下去,只好放下,放下就成功了。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我們的智慧如同大海一樣,充滿整個法界,充滿整個虛空;“照了諸相”,對于外界的一切現象,以及內心的現象,都能清清楚楚地知覺明了。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到了這個境界就叫作佛。看完了這一段,只好一笑,原來凡夫就是佛。有位禅師悟了道,說:“鼻孔原來是向下”。還有一位禅師悟了道,人家問他:你悟到什麼?他說:“師姑原來是女人做的。”這一段就是佛境界,如此如此。

  接下來,佛講用功的方法,而且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

  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

  這一段是大乘道平時修持的法門。在修持這個法門之前,先要認定“心即是佛”。一般人學佛修道都在希求一個東西,都向心的外面去找,因此,犯了一個最大毛病--不敢承認“此心就是佛”,這是衆生的大病所在。人總是把佛、菩薩的境界幻想成非常高不可及,深不可測,所謂“高推聖境”。人都受幻想或回憶的宰製,就是不願面對眼前的現實。如果能夠很平實地認清平等的心就是佛,那又何必汲汲外求呢?

  若能認清這個道理,那麼便能“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在任何時間,不起虛妄的幻想,此心就是那麼平靜就好了。假如真能做到了,這就是菩薩道,不須再念什麼咒,或是觀想、拜佛。這時就如蒼雪大師所說的:“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什麼是佛呢?心即是佛。什麼是道?平常心即是道。如何平常呢?平常就是不加任何的方法。“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非常平實,這是真正的觀心法門,正修行之路,這也就是禅,如來禅所標榜的法門。

  …

《圓覺經略說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