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說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P4

  ..續本文上一頁貢高我慢的心理,皈依佛,我們要懂得自尊自重,而不是反過來貶低別人。不要看不起土地公,做了很多善事,死了之後才有資格當土地公,我們自己要想想,不要說當土地公,當土地公的兒子夠不夠資格?不要傲慢了,對一切衆生都應該恭敬,這才是真正學佛的人。所有,不要看不起小乘羅漢,等你修到了,你再來說這還沒全對,還要再進一步。

  釋迦牟尼佛在這裏說:“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換句話說,諸聲聞緣覺乘羅漢所走的路,只走到一半,還沒有達到真正大涅槃的境界。“何況能以思維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這是指我們一般凡夫,僅憑自己的想象來推測如來的圓覺境界,那就更相差十萬八千裏了。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

  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先斷無始輪回根

  本。】

  這個道理就如拿螢火蟲那點亮光要來燃燒須彌山一樣,永遠點不燃,永遠燒不起來。我們常常看到學佛學道的人,都有個主觀成見,打坐就想入定,自認爲入定就是什麼事情都不知道。假如入定是這樣的話,那又何必打坐學佛?學死人,學石頭多好!佛並沒有這麼說,這都是想象的佛法,越走越錯,這是最可怕的。佛說一般人學佛都是“以輪回心,生輪回見”,例如我經常笑說你們學佛哪算是學佛?那是投資做生意,我學了叁年佛,怎麼沒有效果?學佛要什麼效果?佛法講究“空”,“空”有什麼效果?都是以輪回中的妄想心,生出輪回中的錯誤知見,就如此在輪回中轉來轉去,因此,“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什麼是大寂滅海?就是中國禅宗所說的“放下!”在一念之間,全都放下了,連“放下”的念頭也放下了。可是,一般人都求效果,不求放下,唉呀!我學了佛以後,生意越做越失敗,事情越來越不順利,請問我們學佛是學什麼?難道就爲了錢越賺越多嗎?“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學佛首先要切斷世俗的計較心、功利心、先將求功德、求平安之心放下,才可以學佛。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

  空華。用此思惟心,辨于佛境,猶如空華,複結空果,輾轉妄想,無

  有是處。】

  我們心裏所産生的思惟從哪裏生起呢?以唯識學來講,是第六意識的作用,受到外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影響,所起的反應。但是,這些心理反應的思想還得依靠個東西才能存在,什麼東西?氣,你呼吸停止了,就沒有辦法思想了。我見過有些人,學佛學了一輩子,最後躺在醫院裏,呼吸短促,旁人說你趕快念佛啊!可是就是念不出來,沒有氣了。你看人死的時候,呼吸接不過來,上頭咳一聲,下面肛門一松,氣脫開了,沒有辦法。我有很多這樣的朋友,念佛念了一輩子,我去看他,叫他念佛,可是卻很可憐,念佛念了幾十年,什麼是念佛法門也不懂,只以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口念著才叫念佛,最後躺在病床上,嘴巴動不了,一籌莫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是念佛號,不是念佛。真正的念佛,不一定嘴巴念,心裏面想著佛就可以了,也不一定要想什麼莊嚴的佛像。如同臨床前,想兒子還沒有到,忍著這口氣,心裏頭挂念著,我們只要把想念著兒子,想念著情人這一念,把對象一換成佛就對了。可惜,多少人念佛念了一輩子,始終沒有搞清楚。你叫他念佛,他念不上來,對的呀!因爲他的氣散了,阿、阿不出來,思惟接不上來。可是我請他念佛,他搖頭意思說念不出來,這時他不已想到佛了嗎!又怎麼說無法念呢?

  我們所以有思想,與這口氣在?(大)有關系,我再舉個例子證明。大家有沒有失眠的經驗?我想每個人都有,多少而已。愈是睡不著的時候,呼吸越快、愈粗,同時脾氣也愈大,越睡不著就越氣,越氣就愈睡不著,是不是這樣?前幾天有有個學生來看我,二十年沒有見面了,我問他,你現在幹什麼呀?系主任,(口+育)!都幹系主任了,對了,你以前那位老師呢?還在嗎?在呀?八十六歲了。他那位老師曾經在六十幾歲的時候來看我。他來的時候說:“實在沒辦法,才來找你。我說什麼事?他說:我失眠叁十年,中西醫都治不好,我想學打坐。我說:對不起!爲了學佛,打坐可以,爲了治失眠,那不行,別人治得好,你治不好。他很納悶得說:爲什麼?我說:你死了沒有?他說:你開我玩笑!當然沒有死。我說:對呀!既然沒有死,你擔心什麼?你失眠了叁十多年,還活得好好的,而且你活得比別人還劃得來,爲什麼?一般人活六十歲,有一半在睡覺,你可以不睡覺,不是等于活一百二十年?這一本萬利的事爲什麼不做呢?

  失眠不是病,病在害怕恐懼,唉呀!我昨夜失眠,內心一直焦慮起來,結果弄得心神不甯。睡不著,起來看書做事多好!有很多病實際上只有叁分,自己心理的恐懼加重了七分。

  這裏講到六塵妄想緣氣,佛把秘密告訴你了,這就是爲什麼要得定必須達到氣住脈停的道理,天臺宗之所以修數息觀的道理也都在這裏。有關于“氣”,佛法分爲叁種層次,我們平常粗的呼吸叫作“風”;把“風”調和柔軟了,在鼻間像有呼吸,又好像沒有好像,實際上有呼吸,這叫“氣”;到最後不呼亦不吸,這才叫“息”。

  天臺宗數息觀有六個步驟,“數”、“隨”、“止”、“觀”、“還”、“淨”,但是,許多修習此法門的行者都在數呼吸,數了五百下、一千下,只曉得數呀數,這是學會計?還是學統計?都忽略了後面幾個步驟;而且呼吸是生滅法,有來有去,學佛要學不生不滅,守著呼吸數,做什麼呢?數只是最初的方便法門,利用數來調和呼吸,到了呼吸柔細時,就不要數,跟隨著“氣”,再進一步,感覺好像不呼吸了,就止,也就不隨了。

  釋迦牟尼佛現在告訴我們,我們的思想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思想不是真正的心,像眼病引起的虛空之花一樣,是假的,是幻的,是停留不住的,是空的。用這虛幻不實的思惟,自作聰明,自以爲是,來測度分辨佛的境界,“猶如空花,複結空果”。我們修道,如果以妄想心去修的話,都如以虛幻的空花,去期待虛幻的空果成熟。“輾轉妄想,無有是處”注意!佛罵我們了,一般衆生學佛,都是以妄想心來學佛,修來修去,轉來轉去,始終還在妄想中,在輪回中,“無有是處”,沒有一樣對。“輾轉妄想,無有是處。”這八個字罵得很嚴重,千萬記住,佛在罵我們呀!以妄想來搞妄想,妄想越來越多,尤其是宗教徒要注意,不要掉入“輾轉妄想”的陷阱,最後搞得神經兮兮的,甚至精神失常,很嚴重!很可怕!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爲

  正問。】

  我們衆生都是以虛幻的妄想來學佛修道,結果,不學佛還好,越學佛,妄想越多。都用自己的主觀成見來解釋佛法,越學越離譜,越講越離譜,甚至走上魔道都不自知。“虛妄浮心,多諸巧見”,自作聰明謂之巧見,沒有依照佛的真正教理,而妄加己見,因此永遠不能達到圓滿覺性而成佛,“如是分別,非爲正問。”以如此的分別心提這樣的問題不對,“不是正問”,問題問歪了。佛在這裏,連金剛藏菩薩都打了一棒。好!佛與金剛藏菩薩的對話到此爲止。下面是把對話的內容,歸納成可以唱頌的偈語。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想把這些意思歸納起來,再一次向大衆宣說,于是有了以下的偈語。

  【金剛藏當知 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 若以輪回心

  思惟即旋複 但至輪回際 不能入佛海 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 雖複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

  不複重爲礦 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 同爲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 何況諸虛妄 若能了此心 然後求圓覺】

  【金剛藏當知】

  金剛藏菩薩,你應該知道,

  【如來寂滅海】

  如來的寂滅清淨自性,

  【未曾有終始】

  不會有開始,亦未曾有結束,無始無終,無去亦無來,無邊無際。

  【若以輪回心】

  假如以一般凡夫衆生的妄想心、輪回心,

  【思惟即旋複】

  用思想來臆測佛境界,用妄想來修道,則永遠在思想妄想中打轉。

  【但至輪回際】

  如此學佛修道,只是在輪回中打滾而已。不管你修多久,始終在輪回中不得解脫,

  【不能入佛海】

  永遠達不到佛的境界。

  【譬如銷金礦】

  衆生本來是佛,是否就可以不用修行?不行,譬如挖到了金礦,但是,金礦不是黃金,沒有什麼用,必須加以鍛煉銷熔,去掉雜質,煉成純金,才有價值。

  【金非銷故有】

  黃金不是經過銷熔才産生出來的,而是原本就存于礦中,把其他雜質去掉,留下來的就是黃金了。

  【雖複本來金】

  我們無始劫來的修行,最後成佛了,成什麼佛?成本來佛。

  【終以銷成就】

  圓覺清淨之佛性雖然沒有改變,原本就存在,但是不能不修,修行就是銷金,金礦不經過銷熔,不把雜質去掉,就沒有辦法鍛煉出黃金來。

  【一成真金體】

  一旦成爲純金後,

  【不複重爲礦】

  就不會再夾雜其他金屬而爲金礦了。

  【生死與涅槃】

  爲什麼要修道學佛?爲解決生死問題,想求得涅般+木,達到不生不死,對不對?

  【凡夫及諸佛】

  凡夫不是佛,每個學佛的人都想成佛,

  【同爲空華相】

  可是佛說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樣都是假相,都是幻化。就像我們牙痛的時候,痛得不得了,但是,痛過以後,就不痛了。死亡也是一樣,把你的肉體、血液、氣息、熱能都分散掉,苦不苦?苦啊!但是,苦過以後,就沒事了,這些都是幻化假相。

  【思惟猶幻化】

  我們的思想也是一樣幻化,

  【何況諸虛妄】

  何況一切都是假的、空的。可是,學佛之人,這些道理都會講,都做不到,你打他一個耳光,看他假不假?空不空?決不假,決不空,拳頭也來了,腳也踢到了,一點也不空。真能了解虛妄,那就沒事了。一切唯心,都是自己的妄想心在作怪。

  【若能了此心】

  你把這些妄想心都了了,

  【然後求圓覺】

  然後再來求圓覺。不然,圓也圓不起來,覺也覺不了了。

  

  

《圓覺經略說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