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覺經略說 緣起▪P2

  ..續本文上一頁當了國師,連明朝的皇太後都歸依他,萬曆皇帝沒有兒子,皇太後急死了,皇帝沒有兒子很嚴重,請憨山主持法會代帝求子,恰巧生了兒子。皇太後對他倍加尊重,同時也因此而涉及到官廷政治,曾經被貶到廣州地區。在那裏,他複興了曹溪六祖的道場,嶺南的佛法也因他而弘揚開來。

  以上是對“圓覺經”的譯者佛陀多羅,及注者憨山大師,所作概略的介紹。至于此經題目“大方廣圓覺修羅了義經”,暫時不講,等全經講完之後,再回過來解釋。現在我們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

  如是就是這樣。我聞,我聽到。一時,某個時候。這是佛弟子當年集結佛經時,記性第一的阿難,將釋迦牟尼佛所說過的話,憑著記憶原原本本地重講一遍。爲了征信于在場五百位已得神通的大阿羅漢們,每一部佛經,開頭都是“如是我聞”,表示是我阿難聽到佛這麼說的,並不是阿難自己隨便說的。“一時”的道理以前我已說過很多,此處不贅(ZHUI4)。

  【婆伽婆。】

  婆伽婆,梵音,亦名婆伽梵,是佛之果號。翻譯佛經時,從來不翻,而只是音譯,因爲沒有相等的字義。英文則叫作BUDDHA

  婆伽婆這個名稱包含六個意義:

  一、自在:證了道,成了佛,一切自在。假如一身都是病,痛苦不堪,煩惱多多,這樣就不自在了。

  二、熾盛:功德熾盛,智慧熾盛。般若經上說菩薩之功德如孔雀食毒。孔雀鳥吃了蜈蚣、毒蛇等百毒後,不但不死,羽毛反而更豔麗更漂亮。大菩薩對于世間法、出世間法、魔法、外道等一切法門悉皆深入,而且愈深入,般若智慧愈廣大。所以,大般若經上亦說諸菩薩之智慧如大火炬,無論好的如黃金、白銀、金剛鑽、壞的如臭襪子、爛東西等等,丟進大火裏,全被燒得精光,化爲火焰光明。

  叁、端嚴:端正而莊嚴,無量相好。舉足投足,任何動作都中規中矩,令人欽敬。

  四、名稱:名稱普聞,天上天下,無所不知,因爲佛是人天之師。

  五、吉祥:大吉利,大吉祥。成佛是真正的大吉大利大吉祥,不是世間普通的吉祥。

  六、尊貴:佛稱世尊,此“世”不只是指人世間,還包括物質世界、衆生世界,乃至佛菩薩世界,所謂“天上天下”,惟(唯)我獨尊”

  婆伽婆有此六種意識(意義),只稱大自在或世尊,均不恰當。因此,一真法界的“圓覺經”,翻譯時爲避免以偏概全,“婆伽婆”只好譯音不譯義。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叁味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主持。】

  “神通大光明藏”是自性境界、大光明定境界。真正證了道,自然進入此大光明定中,同時也得大神通成就。此神通不是變幻魔術,而是大智慧大般若。此神通更不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因爲這五通是小神通,鬼神都有。另外第六通--漏盡通,鬼神所無,唯有大阿羅漢才有。佛當然六通具足,然而此六通尚非佛境界,佛之大神通比此六通更爲廣大。

  大光明藏是人人具足的自心本性,亦是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的大光明境界。此光是常寂光,無相之光,永遠清淨。

  叁昧正受,叁昧是梵音,叁味就是正受。正受是真正得大定,正定的境界。禅靜入定有八萬四千不同的境界,神通大光明藏叁昧正受,亦是八萬四千境界中的一種。但是,唯有大徹大悟成佛以後,才有此叁味正定。也就是說,一切凡夫將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之後,才進入正受叁昧的境界。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並非一兩個佛有如此境界,任何一個佛成就以後,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有此境界。任何一個凡夫衆生,自己本身本來就具備這個境界,只是沒有悟道,沒有證道。只要證了道,一定進入此神通大光明藏叁味正受。所謂佛佛道同,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光嚴是光明莊嚴,住持是永恒不變保持,住持正法,亦謂護持正法。除非悟了道,才有資格稱住持,稱護法。後來禅宗叢林中,也尊稱寺廟之大方丈爲“住持”

  【是諸衆生清淨覺地。】

  以上所說是佛之境界,但是,假如衆生一念清淨,也一樣可以進入此神通大光明莊嚴境界中。此境界人人具足,本來就有。不只是人,就連貓、狗、牛、老鼠乃至小小細菌等一切衆生,本身都有此境界。

  而一般衆生爲什麼不能達到此清淨光明境界呢?因爲住在無明黑暗中,不能自悟自性,不能清淨,自性光明被障礙了。被什麼所障礙呢?因爲一世衆生晝夜始終沈沒在“散亂”與“昏沈”兩個境界中。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都在散亂中,所謂散亂包括善念、惡念、無記(不善不惡),普通謂之妄想。不散亂的時候便落入昏沈,晚上睡覺是大昏沈,大瞌睡是細昏沈。人生就在此兩個境界中,不是散亂,就是昏沈;不是昏沈,就是散亂。散亂與昏沈合起來謂之妄念。有此妄念,所以不能清淨,自性光明就被障礙了。

  爲什麼要禅坐、念佛、念咒、觀想?就是要做到既不散亂又不昏沈。不散亂又不昏沈就是戒,心中沒有善念,沒有惡念,也沒有無記,一片天真,這是持戒,也就是定;因爲沒有散亂沒有昏沈,也就是慧,因爲就在清淨般若智慧覺地之中。那麼,又如何能達到此清淨覺地呢?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于不二境現諸淨土。】

  若能把握住這段經文,“圓覺經”不需要講,已經講完了,再講就是多余,再講就是第二義。以下我們姑且作多余的討論。

  嚴格來說,學佛禅坐之真正目的,乃在于求得身心寂滅,而不是爲了頭疼、腎髒病等各種病痛,或是除去煩惱,逃避現實等等。一般人學佛打坐都是“垂老投僧,臨死抱佛”的心理,不然就是像做生意貪求好處。

  那麼,身心如何寂滅呢?現代人不要說寂滅,得止就很難了,平時我們的心不在散亂就在昏沈中,念佛愈念愈煩,打坐愈坐愈亂,如何寂靜得了?注意!不只是“心”要寂滅,滅掉一切煩惱,滅掉一切妄想,“身”也要寂滅。心寂滅還可以想象,“身”如何寂滅得了?這個肉身之軀處處給我們障礙,你念佛可以叁天叁夜一心不亂,可是你叁天不吃東西,便餓得受不了,而且打起坐來,不是這裏痛,就是那裏痛,不能安詳,此身如何寂滅?

  要達到清淨覺地,必須做到“身”“心”寂滅,才可以進入自心本性的清淨覺地,才可以了解到,我們的自心本來在神通大光明藏中,也就找到自己的自心本性了。不只是心要寂滅,身也要寂滅。縱然你修到心能寂滅,但是身未必能夠如此。所以,我近年要各位遵照釋迦牟尼佛的指示,趕緊修不淨觀--白骨觀。必須走這條路,“身”才能得寂滅。否則,無論什麼氣脈、明點,單身法、雙身法都沒有用。因爲末世的衆生業力重,哪有可能修成這些法門?非修不淨觀、白骨觀不可,千萬注意。

  平等本際,修持達到身心寂滅以後,更進一步就是平等本際。西方希臘哲學亦提倡政治人權之平等,釋迦牟尼佛則更徹底提出一切衆生平等,不管你有地位沒地位,有錢沒錢,受教育沒受教育,四肢五官健全不健全,都一律平等。連狗呀!貓呀!牛呀!豬呀!也都和人一樣平等。甚至連諸佛菩薩也一律平等,如文殊師利菩薩及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了,仍現菩薩相度衆生。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早遠劫前即已成佛,他的徒弟當教主,他化身爲菩薩,輔助徒弟教化衆生。無論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只要達到身心寂滅,清淨覺地,一念圓覺以後,都一律平等。沒有說過去佛比我早在幾千億劫前成佛,我現在成佛,功夫不及他吧!沒有這回事,只要你悟了道,與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一律平等,這是形而上道體的平等。什麼是本際?此際不是國際,不是人際,這是一切衆生自性根本,一切佛法根本,“本”是形而上的道體,任何叁世諸佛與一切六道衆生在形而上的道體上,是完全平等沒有差別的。

  修持做到了身心寂滅以後,才能達到平等本際。到了平等本際,自然是圓滿十方。在諸佛菩薩自性平等本際裏,沒有一處不清淨,沒有一處不圓滿。圓滿就是沒有缺陷,沒有滲漏,不生不滅,不增不滅,不垢不淨。充滿十方,無所不在。東西南北上下謂之十方,充滿整個空間,超乎空間,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隅(YU2:角落)不是固定于某一處所。

  “不二隨順”,不二就是唯一,一真法界,也既是圓覺境界,幹淨處有佛,不淨處有佛,不淨處有佛;天堂有佛,地獄有佛;善人心中有佛,惡人心中有佛,一切衆生性平等,此謂不二法門。出世是圓覺,入世亦是圓覺;成佛是圓覺,衆生亦是圓覺,無處不圓覺。

  “于不二境現諸淨土”,到此不二境界,自然就是淨土。既不散亂,亦不昏沈,一念清淨,真正淨土現前。

  圓覺經的十二位菩薩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

  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爲上首,與諸

  眷屬皆入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這部經是大經,佛說此經時,與十萬個大菩薩在一起,此十萬大菩薩不一一列舉,在此僅舉出十二位菩薩名號,“圓覺經”是釋迦牟尼佛答複此十二位菩薩所提問題的經典,所以大陸上的圓覺寺,一進門便供著這十二位大菩薩。這些大菩薩與其眷屬小菩薩們都同樣進入叁昧,進入神通大光明藏叁昧中,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大小菩薩都一律平等,都無我相。無我才能平等,大家無我,同一法界。

  現在各位看看這十二位菩薩的排列有沒有道理?讀經要用第叁只眼--用腦筋想想看,此爲思維修。“圓覺經”這十二位菩薩的排列,已經告訴我們佛法大乘道的修法。第一位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代表智慧成就,悟了道智慧成就以後,就要起“行”。光想自己入修,不入世,不修菩薩行,那是不對的,所以古人罵禅宗容易流入小乘偏空之果,非菩薩道也,這罵得也不無道理。但是,達摩祖師的禅不同,有理入及行入,理入智慧成就以後,須入世修菩薩行。所以文殊師利菩薩以後,接著便是大行大願普賢菩薩。

  但是入世可不容易,必須手眼通天,千手千眼,手是手段方便,眼是智慧方便,所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所以大乘菩薩無論魔道、妖道、鬼道、外道、小乘道無所不通,法門無量誓願學,因此才能有很多的方便,才足以攝受折服各種不同的衆生。這就是普眼菩薩的道理。

  有了普眼菩薩的境界以後,修持才能達到金剛藏菩薩顛撲不破的境界。金剛藏的意思一是不爲外界所迷惑動搖,再則是粉碎外界的邪魔歪道。

  再以後是未來繼承佛位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現在在欲界天的中心--兜率天爲天主。兜率天與我們一樣聲色犬馬,五欲俱全,吃喝玩樂樣樣都來,並不清淨。但是,其中有座內院,摒除一切聲色犬馬,彌勒菩薩在此說法,“瑜伽師地論”便是彌勒菩薩在此內院說的。印度的無著菩薩夜晚入定上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說法,早晨出定,作記錄,如此寫成一百卷之“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下一生就要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剃光頭,以出世法表相,現出家相成佛。

  要如何成佛呢?必須先得到清淨智慧,有了清淨智慧,才能威德自在。如文殊菩薩于釋迦牟尼佛上座即將說法時,引磬(QING1)一敲說:“說法竟”。釋迦牟尼佛一句話未說,又進去了。文殊菩薩此時說了兩句話:“我爲法王,爲法自在。”這就是大威德大自在,然後就是辨音菩薩,辯才無礙,法音清淨。辯才無礙,必須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是由多生累世說法之功德而來。並且還要淨諸業障,我們的業障可並不那麼容易消除,“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荊”業障不是一下子去得掉的,要慢慢一步一步地消。業障除淨以後,才能普覺圓覺等妙二覺,等同于佛。成了佛之後如何?是否就不來了呢?不,還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像賢善首菩薩所代表的意義。

  “圓覺經”的十二位菩薩各有不同的表相,代表著十二種法門。看懂了這十二位菩薩的排列,才有資格來研究“圓覺經”。

  好,下面好戲要開鑼了!

  

  

《圓覺經略說 緣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