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張養神的階段,便進入兼修“形神俱妙”,偏重服氣、煉氣的階段了。在這個時期,爲道家代表者的莊子,便隨處並論“形神俱妙”的方法與理論。所以同爲道家宗祖的老子和莊子,他們的學術思想,雖然脈胳相承,而在理論的旨趣與方法上,便有異同之處了。莊子說的養神原理,大致不外忘物忘身、視生死爲一貫,齊物吾于無形。而在方法上,卻特別提出“齋心論”與“坐忘論”,爲養神合道的根本,使其能夠到達“虛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境界,然後才可以“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比起《老子》的道妙理論,已經演進得相當具體。可是他在養神以外,又同時提出養氣的方法,說明“真人之息以踵,衆人之息以喉”,以及“緣督以爲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等理論,隨處說明氣機存在的作用,與生命關鍵的道理。莊子這種學術思想的發展,顯然是受到“方士”思想的影響,不但莊子是如此,與他先後同時認爲是直承孔子,行仁由義,當今天下,舍我其誰的孟子,在他的學說之中講到修養的方法,也顯然是受到道家“方士”養生思想的影響,與孔子原來平實的學說,已經大異其趣,與曾子的“慎獨”與“誠意”,子思的“誠明”和“明誠”的養神方法也大有不同。孟子在修養方法上,幹脆提出養氣的言論。所謂“夫志,氣之帥也。”乃至特別提出由養其夜氣而至于平旦之氣的氣象,然後可養到至于浩然之氣,而充塞于天地之間,而且更具體地說出養氣進修的程序。如:“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等言論。無論如何,在孔子、曾子、子思承的修養方法理論中,實難找出類似這種線索。
經曆兩千年來的道家煉丹學說,始終不出氣的範圍,一般想求“長生不老”,效法修道的人們,吞吐呼吸,熊經鶴伸,天天在吐故納新而煉氣,做爲修道的張本。那麼,道家所謂的氣,究竟是什麼東西呢?也經常有人問我,服氣,應該歸納到哪裏才對?或爲下丹田(臍下)?或爲中宮(胃腔部分)?殊不知這個身體,猶如一副內外通風的皮袋,裝進許多骨骼,腑髒,全部神經系統,血液與內分泌,牽一發而動全身,到處都是流行無礙的。譬如一個皮球,當你打氣進去的時候,你想把氣集中停留在皮球的某一固定處所,是可能的事嗎?如果不可能,那麼,吐納呼吸的煉氣術,等于是通風作用,借以做到吹掃清潔的運動而已,那裏可以積氣煉丹,而得“長生不老”的成果呢?印度一部分瑜伽煉氣術的理論,認爲空氣當中,充滿了日光能,以及許多不可知的物理養分,可以增加人的壽命。殊不知血氣當中,固然存有許多營養人身的作用。譬如氧氣,如果過分吸收得多了,它也會變成有害無益的,日光能吸收得太多了,也是會改變人體的形質,乃至可以引起不良的後果。總之,這些理論,都是似是而非的妄語,實際上,都被“依文解義”所蒙蔽,並不真能了解道家的意義。所以魏、晉以後的神仙家們,生怕大家誤解氣字的意義,更獨創一格,把這個氣字,改寫成“炁”字,這樣便是後世道家另一派的旁門,專以拆字方式道的一種先趨。這個從無火而組合成的“黑”,也就是道家用來說明此氣非空氣的道理。另有一種觀念,把氣,氣,“炁叁個中文的字,做了叁層解釋,認爲無米的這個氣,是指呼吸的氣,加入米字的氟,是指空氣的氣,只有無火的炁,才是道家所講的氣。什麼才是道家氣字的真正含義呢?那便是專指生命本有的一種潛能,並非是電,也非原子的作用,我們站在現代的觀念,借用現代的知識,只能爲它借用一個物理學上抽象的名詞——“能”,作爲暫時的解釋而已。由此而知,所謂吐故納新等煉氣的方法,並非說它對于健康養生沒有用處,只能說道家用吐故納新的呼吸術,不過像是借用一根火柴,靠它來點燃自身潛能的一種方法而已。
我們對于這些太涉專門的解釋,爲了節省時間,不能多說。現在繼續說明戰國時期的道家,由“方士”們提出“形神俱妙”的服氣、煉氣的修養方法以後,便由“方士”的觀念,提升到“神仙”的境界,其中開創劃時代的觀念的,又是莊子;在傳統的信念中,對于道高德妙者稱爲先生、大人、君子乃至聖人,無形中把它視爲人位當中的至高標准。莊子由此標准再向上提升,便創立了“至人、神人、真人”的名號。比如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後世道家與道教,用以稱呼得道的神仙,叫他爲“真人”的,便是從莊子的觀念開始。我們要知道,在莊子全部思想的觀念裏,如果一個人達不到這種神人的境界,便是做人沒做到頂,所以不能稱之爲至人,因爲做人既做不到人的最高境界,所以芸芸衆生,統統都是假人,也就是後來道家思想所謂的“行屍走肉”而已,並非“真人”。莊子這種對于人生價值,和人格升華的標准,陳義實在太高了。在一般人而言,可以說只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成分,所以大家便認爲他和所有道家的思想一樣,只是一種理想主義。其實,把人生生命的觀念,提到和宇宙的功能一樣,何嘗不對,只是人類既要自尊自大,又不夠偉大,所以就自卑而不敢承當而已。那麼,他提出“真人”、“神人”的境界是什麼呢?如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霜,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疑,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莊子像這樣描述“神人”的話,屢見不鮮,有的地方便說“神人”,是乘日月以遊行,比乘雲氣還要擴大,因爲他提升了人的境界與價值,所以居高臨下,憑空鳥瞰,便自然而然地鄙棄世俗,卑卑不足道也,所以他說,像這一類的“神人”,只要用他的殘渣廢物,就可以製出許多聖人,其他還有什麼可說的呢?如雲:“至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爲事!”
(叁)服餌者的理由:說到服餌者,在古代道家學術中,也有叫它爲“服食”或“餌藥”等等名稱。總之,這是道家“方士”演變而成後世丹道派的“煉丹”與服食丹藥而成神仙的道家物理科學而哲學的正統派。也便是中國上古原始的科學知識。對于物理的觀念,引用到生物生命學的理想,企圖以藥物改變身心生理的氣質,延伸人的壽命。至于羽化而登仙的要求,他們是世界上打開化學紀元的先驅者,也是初期藥物學研究的主流。這種以藥物服餌爲主的道家流派,才是戰國時期所稱爲正牌的“方士”,同時也包括了醫學的人士。因爲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從儒家思想的觀念出發,對于從事濟世活人醫藥的人們,一概叫做“方使”之士,向來把他與“方士”並重,他們在儒林中,並無地位,也不受重視,有時還把他們列入佛、道一樣,鄙視其爲江湖末技。因此,在明、清以後,有許多學者從醫的,便特別標榜自己爲“儒醫”的招牌,以爭取學術的地位。關于服餌方士派的理論,約有兩個理論,叁項種類,叁種程序:
1.所謂服餌丹藥的兩個理論:(1)他們認爲人身便是一個細菌的世界,四肢百骸,五髒六腑,都充滿了細菌的生命活動,他們以原始的觀念,命名這種細菌的種類,都叫它爲蟲。在中國古代相傳的醫藥觀念上,素來便把人的身體分爲上、中、下叁焦。大約由頭部至肺部,爲上焦;自胃部到橫隔膜,爲中焦;從橫隔膜以下,包括腎髒系統及大小腸、膀胱等,爲下焦,這叁焦所有的寄生蟲,便統統命名它爲“叁屍蟲”,而且還爲“叁屍蟲”的種族,取了名字,叫做彭珉、彭質、彭矯。後來道教,比較客氣點,又稱它爲“叁屍神”。例如:“上蟲居腦中,中蟲居明堂(眉眼的中間)”,所以他們鍛煉礦物藥品,如水銀(硫化汞)、砒霜、硫磺等五金八石的毒藥,經過化學的提煉而凝結成丹,吞服求仙,也就是爲殺死“叁彭”的殺菌作用。我們姑且不論這種理論是否正確,但在二千多年前,根本還沒有現代科學影子的時代,公然有了這種醫學的理論出現,你能說他是絕對沒有科學思想的根據嗎?(2)除了服餌丹藥,消滅“叁屍蟲”的觀念以外,第二個思想,便是認爲這個血肉骨骼系統的五髒六腑,是容易感受外界物理作用的損害而生病。如寒、溫、暑、溫與染病的侵襲,如果把這個人身生理所有的機能,換成黃金、白銀一樣的體質,當然就可以活得長久了。因此他們研究礦物藥物的化學,把鋼材製成黃金,(秦、漢時代,所謂黃金,大都是赤銅,真正的天然黃金很少,所以要化學製造。中國的煉金術,也是世界科學史上最早發明的冶煉技術,後來由阿拉伯人,輾轉傳到歐洲去的。)再用某一種天然植物的成分,把純淨黃金化爲體,漸漸吞服下去,使它慢慢吸收,久而久之,便把所有生理的機能,整個換成黃金的體質,當然就可以長生不老了。你說這種思想,多麼可笑?然而真可笑嗎?不然,凡是科學的發明,都是等同兒戲的幻想而來,我們在沒有證據以前,只可以取保留存疑的態度。可是,你一定會說,吃了黃金不會中毒嗎?會的,黃金中毒的成分還不太嚴重,如果不把黃金化成液體,腸胃穿孔的情形,隨時可以成,“方土”們對于解救黃金中毒的藥物,早在兩千多年前,已經研究出幾種,可惜有的已經失傳了。至于煉鐵成金的方法,在後世還有流傳。據說,現代有人試過,果然可以煉成,可是現在天然的黃金太普遍了,用這種化學煉成的黃金,成本比天然的黃金還貴,所以沒有用處,這是見之于現代人研究道家修煉報道的事實資料,隨便一提而已。我們聽了這種道家“方士”學術的思想,看來非常可笑,同時也很有趣,當然不會使人相信,但是現代的人,想用血清等藥物換回人身壽命的理想,到今天還未正式試驗成功以前,豈不是同樣值得懷疑嗎?科學家的精神,是由幻想、理想中尋求理論的根據,然後再拿理論來求證實驗的,所以我們對于這種道家“方士”…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