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求“長生不老”的理想,姑且把它當作科學小說的觀念來看,不加可否爲妙。
講到這裏,我們順便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我們過去的曆史上,許多帝王、名人,例如漢、唐、明、清幾位笃信道術、服用丹藥的帝王,以及名人如韓愈、蘇東坡、王陽明等人,都是服道家“方士”的丹藥而促成速死的,這是什麼理由?在這裏,我要忠誠告誡各位迷信現代成藥、大量服用補藥、專打補針的朋友們,應該同在這個問題上,予以相當注意。“方士”們發明鍛煉五金、八石等礦物質的藥品,在醫藥的價值上,與在人身上做物理治療的用劑,只要用得適當,不但沒有錯誤,而且極有價值。但是,這類從礦物質提煉出的藥品,都是躁性的,而且具有強烈的揮發生理生命機能的功效,與現代某一類多種維他命等的成藥,有殊途同歸之妙。在真正道家“方士”們的服用方法上,第一重點,必須要在心理行爲上,徹底地做到“清心寡欲”,對于男女性行爲,與貪吃濃肥、富于動物肉類等食物的欲望,已經絕對不生貪戀的作用,才能開始服食。否則,這種藥物,一吃下去,具有強烈的壯陽作用,必然促進性機能的沖動,這對于那些帝王,與名公巨卿們,終日沈湎在聲色場中,與醇酒美人打滾的富貴生活中的人,無疑便成爲催命劑了,哪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第二重點,道家對于服用這一類丹藥的條件,必須先要煉到神凝氣聚,可以辟谷而不吃人間煙火食的程度,才能吸收融化,否則,或因食物相反而中毒,或因藥而得病死亡了。總之,一般服用丹藥的人,不能斷絕“男女飲食”欲求,相反的,還想靠丹藥的功效,以達到“男女飲食”玩樂的要求,那麼,“服藥求神仙,反被藥所誤”,這是必然的結果,大可不必把這些爛賬,一律記在“方士”們的名下,你說對嗎?
2.關于服餌丹藥的叁種類:自戰國以後,經秦、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之間,丹道服餌派的種類,大體可以把它分爲叁類,也就是後世道家所謂的“天元丹、地元丹、人元丹”叁種:
(1)天元丹,約有兩類:一是指天然的礦物而成丹的,如五金、八石等天然化學藥品。一是指不需自己的辛勤鍛煉,接受已經煉丹得道者的賜予。
(2)地元丹:是專指采用植物性的藥材,研究提煉而成丹的一種。從秦、漢以後,中國藥物學的發展,與講究修煉地元丹的道家,實有不可分離的關系。例如,民間相傳服食成仙的靈芝草、何首烏等等故事,都是由于地元丹的思想而來。道家對于靈芝草的研究,存有專書,包括靈芝的種類,有礦物化石、動物化石的靈芝等等,大多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我們普通在臺灣所采到野生的靈芝,並非神仙煉丹的一種,這是屬于菌類的靈芝,有的是有毒的,即使無毒的一種,少吃只會使人起幻想,多吃會使人精神分裂,或中毒,萬萬不可以迷信服用,以免無故而仙逝,後悔莫及。
(3)人元丹,約有兩類:①是指離塵出俗,避世清修,專門養神服氣,棄欲絕累,涵養身心,使其達到清靜無爲,虛極靜笃的境界。利用極其寂靜的作用,只求積聚,不事任何消散的成果,引發本身生命的潛能。例如普通所謂打通任督二脈與奇經八脈,然後到達神凝氣聚,發揮生命具備的偉大功能,再來自由作主製造新的生命,也就是後世道家所謂的清修派,或名爲單修派的一種功效。②是以古代房中術的理論做基礎,研究性心理與性生理的作用,認爲男女兩性內分泌(荷爾蒙),具有延續生命的功能,在合理而正常的夫婦性生活中,不亂、不縱欲,而達到升華精神,延長壽命的功效,這就是後世道家所謂的男女雙修派,屬于房中“長生久視”“內視煉精”的一種,他們對于內分泌的研究,應該算是世界醫藥史上發現得最早。但是這一派的流弊所及,百害叢生。例如普通所謂采補術(采陰補陽,或采陽補陰),以及過去旁門左道中,采取紫河車(胞衣),服食丹鉛(輸食童男童女的血液),鬧出許多傷天害理的事,不但違反倫常道德,甚至觸犯刑章,大逆不道。在中國民間社會,許多無知的人,迷信這一類旁門左道的道術,暗中相當普遍,殊不知這些知識,在現代醫學上,經過科學的整理,已經有許多藥物,如荷爾蒙、維他命等等,早已超過這種原始而不切實際的理想,再也不可迷信了。
3.服食丹藥的叁個程序:戰國時期道家正統的“方士”,應該屬于從事服餌的丹道者,他們專以鍛煉五金、八石,與燒鉛、煉汞(化煉硫化汞、氧化汞等)藥物化學的發明者,也是成效方單醫藥的創始派,他們有物理科學理想上的理論,也有實驗的成績。後世道家把修煉身心的精氣神,叫做煉丹。那便是取用人元丹內養方法的演變,做爲主體,這是中國專有養生學上的特別成績,以後再加說明。不過,專主修煉精氣神的內丹,不懂道家醫學的原理和道家藥物的知識,在丹道而言丹道,是有缺憾的。
從丹道立場來說,服餌丹藥,約有叁個程序:第一個程序,服用地元丹,是爲修煉養生做預備的工作,所謂強壯其筋骨,健全其身心,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可以服食而求保健的,由此發展,便成爲後世中國人講究食物治療的風俗。例如冬令進補,與膳食養生的習慣,都是淵源于地元丹的思想而來。第二個程序,就是修煉人元丹,變化氣質,以達到道家凝神聚氣的標准,猶如《莊子》所謂:“登高不栗,入水不儒,入火不熱”,“其寢不夢,其覺無攏,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的境界,到了這個程序,可以辟谷而不食,晝夜不眠而如一,正如《莊子》所說:“不知說(悅)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然而往囗。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忘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複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然後才可以服食天元丹,這便是方士丹道派修煉服餌的程序。可惜古往今來,若幹不知丹道真義的人,因爲不明究竟,欲求“長生不老”,反而促成短壽早夭,不能樂終天年,豈非大謬不然嗎?
(四)祀禱派的人修煉:關于“方士”們修煉神仙的學術思想,在前面已經做過極其簡要的介紹,至于祀禱派修煉神仙的方術,向來都把它與“方士”混爲一談,這是莫大的誤解。真正“方士”修煉神仙的學術思想,是由科學而哲學的理論做根據。祀禱派的學術思想,完全是基于宗教性的信仰,屬于精神與靈魂學的範圍,也就是漢代以後,形成道教的中心思想。講到祀禱這件事,必須上推叁代文化傳統的祭祀思想而來,再向上推,應該歸到黃帝前後時代,與上古民族流傳下來的巫祝,在醫學上,用于精神治療——“祝由科”的淵源。根據《書經})學系的文化傳統,直到《禮記》中心的祭禮思想,可以了解我們的祖先,在叁代以上的宗教思想,與宗教情緒,也正如世界各個民族文化的起源一樣,都是由于泛神思想,與庶物崇拜等觀念而來,然後漸漸蛻變,形成一神論的宗教權威。我們的祖先,雖然也與世界各個民族文化的來源相同,先由類似宗教的信仰開始,但是始終不走一神權威論的路線,而且最大的特點,始終把天、神、人叁者在道德善惡的立足點上,永遠是平等如一的。並且以崇敬祖先的祭祀精神,與祀禱天地神抵、山川鬼神的儀式,是互相爲用的,尤其是周代文化,形成融會叁代的文化思想的精粹,建立各種大小祭祀的規範,統以祭祀祖先爲中心。所以我們後世對于已故祖宗父母的牌位,一律都叫爲神主,由此而建立以“孝道治天下” 統文化的精神,這與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由上古宗教思想學的發源,大有不同之處,萬萬不可以拿其他文化的規格,隨便向中國文化頭上一套,那便有張冠李戴,絕對非我文化的本來面目。
由于上古的祭祀天地神抵,與山川鬼神的演變,到了唐堯、虞舜、夏禹的時期,便繼承先民的思想,以“封禅”山川神只,爲國家民族治平政治象征的大典。可是大家不要忘了“封禅”的真正精神,仍然是以人文文化做本位的意義,爲什麼呢?因爲山川神只,雖然偉大而崇高,然而不經人間帝王,率領全民意志去崇敬它,“封禅”它,那麼,它依然只是一堆山水土而已,“聖從何來,靈從何起”?大家都知道“封禅”思想,在中國上古文化思想中,等于宗教的觀念和儀式,可是大家都忘了它的內在精神,卻是提高人文思想的真義。唐、宋以後,儒家思想所褒揚大人君子的聖賢,與元、明之間民間小說的《封神演義》,都由這個精神而來。到了秦始皇、漢武帝的玩弄“封禅”開始,這種統而來的“封禅精神”,就大加變質,完全不合古製。他們除了表現帝王權力的躊躇滿志,借此巡狩四方,用以耀武揚威的意識以外,事實上,確被當時一班祀禱派的“道士”們,利用他們心理上的弱點,妄求“長生不死”,妄想登遐成仙,要做到道家傳說黃帝乘龍而上天的奢望,于是便在曆史上記載道,秦皇、漢武戲劇性“封禅”的一頁了。這一派“道士”的方術,完全講究精神與靈魂的作用,利用藥物,配合咒語與符箓,借此而鍛煉心理意志的統一,引發心靈電感的功能,演出鬼神幻術,博取野心家,如秦皇、漢武的信仰,使其做出求藥尋仙,“封禅”以邀神佑的豪舉。他們在這中間,便可上下其手,自飽私囊。如李少翁的招魂,栾大等人裝神弄鬼的幻術,不一而足,及其禍弊所及,漢代宮廷的巫蠱大案,就是當然結果的榜樣了。後來曆史學家,把這一批“道士”或“術士”的濫賬,一概記在“方士”名下,這對于秦、漢以來真正的“方士”們,似乎大有不平之處。我們在這裏附帶地說明一句,中國文化學術思想中,對于精神學、靈魂學與心靈作用等雛形,早在春秋、戰國以前,已經普遍流行,只要讀過《論語》,孔子講到“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便可知道孔子對于“封禅”的觀感,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于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獨罪于天,無所禱也。”等章句,便可知道古代對于家神、竈神崇拜的習慣,由來久矣。
秦始皇重“封禅…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