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P26

  ..續本文上一頁?已不可別,近代學者考證,又謂名龍樹者有二人:一爲創大乘之學者,一爲始學于婆羅11而創密乘之學者),而龍樹之于密乘,紀述渺茫,無可敬信,因舍面推論其源。

  藏密亦淵源于印度,初爲顯密通途之學。印度後期大乘佛學,由龍樹、提婆,遞至世親,主毗昙、俱舍諸論之學者爲一系。陳那、法稱、護法等,主因明唯識之學者爲一系。德光主毗奈耶律學者爲一系。解脫軍主般若之學者爲一系。複有提婆者,直承龍樹,再傳至僧護複分二派:一爲佛護,至月稱等。一爲清辨,皆主中觀之學。此外又有兼涉龍樹、無著兩家之學,而不人其系統,即爲寂天。此爲印度後期大乘顯學,皆本龍樹、世親之學以各主其說者。世親學系,傳承愈趨愈繁,且學風亦爲大變。在昔大乘教法,以經文爲主,義疏注釋之論學爲其附庸,此時皆已全恃論注爲准。後賢于此事當特別注意,仍當以經學爲歸,方爲正途。無著、世親之學,數于月稱。龍樹、提婆之學,數傳至佛護、清辨。門戶對峙,爭論時興。佛護、清辨二家注釋龍樹中觀論,皆立無自性中道之說,自謂得不傳之秘。而于世親之徒染指中觀,有所謂唯識中道者,痛加抨擊,二師殁後,大乘學徒,依違于無自性及唯識之間,爭端不絕。瑜伽、中觀分河飲水,顯密亦複異趣矣。西藏顯教,般若唯識中觀之學,皆由上來傳承,及藏土後賢著述,加以發揚者。

  至于密乘,在印度有可據者,弘開于僧護。在波羅王朝第四世達摩波羅王時,密乘益見發達。王專信師于賢,及智足二師,建超嚴寺成爲密乘教學中心。智足爲師子賢之弟子,後得金剛阿閣黎之傳而弘密乘,遍及作、修、瑜伽叁部本典。密集、幻網、佛平等行,月明點,忿怒文殊等,皆廣事流布,而于密集解釋尤工。其後繼爲上座者,爲燃登智、楞伽勝賢(弘上樂輪)、吉祥持(弘夜摩)、現賢(弘明點等)、善勝、遊戲金剛、難勝月、本誓金剛(弘喜金剛)、如來圖、覺賢(弘夜摩上樂)、蓮花護(弘密集夜摩)。此外在超嚴寺同時弘此宗者尚多。如寂友,則通般若、俱舍,及作、修、瑜伽叁部。又如黨密、覺寂,則精叁部又特精瑜伽,著作《金剛界儀軌》、《瑜伽入門》及《大日經集釋》等。又如喜藏亦弘瑜伽密部。又如甚深金剛、甘露密等,始甘露金剛之法,而弘無上瑜伽。若時輪之學,似爲後出。

  據史而論,印度後期大乘佛學,一變再變,有密乘之興,此時印度本土,波羅王朝發發已危,其最甚者,即爲伊斯蘭教徒之侵入,使王朝終亡。佛教本身,在此以前,多受異學外道所侵,幾不能保其余緒。密乘之支,本以對待婆羅門教,而圖挽回世俗之信仰。至後獨立發展,興蔓紛繁,集收愈多,創作愈紊,亦時勢使然也。

   西藏佛法之崛起

  西藏人自稱遠在東晉時,已有佛典輸入,其說自不足信。藏土開化較遲,其初流行一種拜物神教,名曰“笨教”(俗稱烏教)。以禁咒役神,示人禍福。至松贊幹布王,先與尼泊爾通婚請,娶其公主,據說攜有佛經。次于唐貞觀十五年,又聚唐文成公主,公主素信佛教,由是佛法經像,隨以傳播。唐太宗時,藏王遣兵威脅邊睡,以天下初定,用和親策略而羁岸之。藏王條件,須得公主爲偶,並請儒書等入藏。太宗商之宰相房玄齡,有謂聖人經史之教,不可傳之番夷。太宗乃選宗女,號之日文成公主,遣嫁于藏。侍從有儒士數人,道士五人。故西藏內地,及今可見太極圖、八卦等標記。後世神廟,更有把關羽之詞(喇嘛大德,有以念蔔課,法同漢地之占蔔)。藏王受二妃信佛影響,又以接壤印度邊境,誠信驟隆,乃派選大臣子弟端美叁菩提等十七人,赴西北印度迎涅彌羅求佛典。七年乃歸,仿“老多”字體製定西藏文字,並譯《寶雲》、《寶筐》等經,實爲佛學播之始。史稱此爲前期佛學,迄今無存矣。中間亦經一次排佛滅僧時期,一如漢土之厄。自此役後,佛學再興,史稱後期佛學。後先之間,事實多有不同,初期尚翻譯整理,後期則事弘化矣。

  西藏王統,至叁十五世,當唐玄宗、肅宗之時,其王乞裏雙提贊王在位,力排朝臣異議,從印度聘致阿難陀等從事翻譯。又遣巴沙南,赴尼泊爾,訪求大德,遇寂護,即延入藏弘化。寂護以藏土信仰迷離,複返印度,再複重致,住藏達十五年之久,其學屬中觀清辨學派一系。秉律行持,悉從舊範。于藏都拉薩,建立叁姆耶寺。聘印度比丘二十人居之,始建僧伽製度。此時有漢地僧徒,在藏講學,其中領袖,名大乘和尚,說頗近似禅宗。以直指人心,乃得開悟佛性,依教修行,均爲徒勞。被寂護弟子蓮花戒駁斥無余,乃放逐出藏。故後世藏密之徒,謂中國無真正佛法,禅宗爲外道知見,蓋源于此。斯時一般藏人,以奉神道,佛法傳播,頗受阻礙。寂護請之于王,請烏仗那、人蓮花生入藏弘法。蓮花生大師,借其弟子二十五人入藏。約經數月,以密咒法力,摧伏外道,爲佛教護法,厥功至巨。蓮師自無著述,其學說無從考證。藏中傳其史傳,謂爲釋迦化身,密宗教主,謂釋迦滅後八年,不經母胎自蓮花化生。並謂西藏佛法,皆傳自蓮師,故爲舊派密乘之祖。此說多可議者,且存勿論。蓋斯時印度佛教,已漸北移,後期名僧大德,以壤連西藏,皆由西北部逐漸入藏。如法稱、淨友、覺寂、覺賢等,皆入藏傳密乘道者。

  此後王統叁傳,至徕巴瞻王(西藏王統叁十八世,當唐憲宗至唐文宗時)。大弘佛法,翻譯經典,于以完備。定立僧製,稱師僧謂喇嘛,各給俸祿。旋王本身被其弟朗達瑪所弑。弟既嗣位,五年間,破壞佛法,殺戮僧衆。幾舉提贊王百年來之培養,及徕巴瞻壬二十載之盛業,毀之一旦。朗達瑪王又被喇嘛吉禅金剛暗殺。王之黨羽複仇殺喇嘛不稍寬假。僧衆逃亡,內部分裂,全藏陷入黑暗時期約及百年。此與唐武宗會昌之厄,先後相似。唯西藏佛教之受摧毀者,較會昌尤甚耳!

   西藏後期佛法及派系

  朗達瑪王毀佛滅僧之際,拉薩西南翠葆山間,有修行僧叁人,出亡甘肅西南之安土,師事大喇嘛思明得具足戒。複有西藏梅魯之僧衆十人來學,複得具戒。後此諸人偕還藏土,恢複舊觀。但秉持密法,摻雜神道,未爲純善。時有藏地額利王智光者,熱情興學,從東印度聘致大德法護及其弟子輩,廣事譯訂,密乘複興。其間密乘經典增譯者,較昔爲多,史稱此謂後期佛學。

  智光之嗣菩提光,延致阿底峽入藏弘法,尤爲勝事。阿底峽尊者,一名吉祥燃燈智,東印度奔迹布人,博通顯密,德重當時,曾爲超嚴寺上座。于公元1037年(宋仁宗景佑四年)入藏,巡化各地,凡經二十載。德行所感,上下歸依。藏土佛學,爲之一新。中間多事翻譯,並著述《菩提道炬論》,極力弘揚顯密貫通之學。尊者示寂(七十叁歲,公元1052年),其弟子冬頓等益聞其說,針對舊傳密法專尚咒術者,別立一切聖教,皆資教誡爲宗。判叁士道(下士人天乘、中士聲聞緣覺乘、上士菩薩大乘)。攝一切法,又奉四尊(釋迦、觀音、救度母、不動明王),習六論(菩薩地、經莊嚴、集菩薩學、入菩薩行、本生囗、法句集)。次第四密(作、修、瑜伽、無上瑜伽)。而以上樂密集爲最。組織精嚴,邁于昔賢。遂稱爲甘丹派(甘丹之義,爲聖教教誡之意),藏土後之分立四派,于是興矣。

  甯瑪派(意即古派,俗稱紅教)。此即舊傳前期密乘之學,大要分九乘道,應身佛釋迦所說者:聲聞、緣覺、菩薩,叁乘。報身佛金剛薩捶所說者:密乘、外道、作修瑜加,叁乘。法身佛普賢所說者:內道大瑜伽、無比瑜伽,無上瑜伽,叁乘。而複以無上瑜伽中之喜金剛爲最究竟。行持隨俗,不事律儀,但觀修現顯契證明空智,即得解脫雲雲。

  迦爾居派(意雲教敕傳承,俗稱白教)。創自摩爾瓦。其人曾叁度遊學于印度,師事阿底峽,複受密乘學于超嚴寺諾羅巴之門。得金剛薩(土垂)、婆羅诃、龍樹以來之真傳,精通瑜伽密中之密集,及無上瑜伽中之喜金剛、四吉祥座、大神變母等法。尤于空智雙融解脫大手印等法,通達底蘊。歸藏以後,授其學于彌拉萊巴。再傳至達保哈解,取阿底峽《菩提道炬論》,與彌拉萊巴之大手印法,著《菩提道次第隨破宗莊嚴論》,蓋有取乎佛護中觀之說以爲诠釋也。後因流傳漸廣,更分九小派,不一其說。九派中杜普派,于元初有大學者布頓者出,博貫五明,精通顯密,整理注解大藏要典,創護律學密乘道甚多。立說平允,後世推重。

  薩迦派(俗稱花教)。創自藏王競族曲爵保。後自藏州西百余裏薩迦地方建寺聚徒教學,故得名焉。此派學說,融會顯密,取清辨一系中觀爲密乘本義作解釋。又以顯教之菩薩五位(資糧、加行、見、修、究竟)。與密乘四部對合而修,以彼此互相因果。以加行位中暖、頂、忍叁昧耶斷所取惑,世第一法叁昧耶斷能取惑,同時以菩薩智慧本性光明而入大樂定。則已達顯密融之境地矣。此說與甯瑪派之學徑庭,故又謂之新學也。

  希解派(意即能滅)。以元初南印度阿囗黎敦巴桑結爲始祖。其學出于超嚴寺,要以密乘四種斷法除滅苦惱,極其通俗。有除滅叁燈、夜摩帝成就法等。敦巴五度入藏行化,叁傳至瑪齊萊冬尼,行腳一生,開化至盛雲。

  此外尚有爵南派。迄明萬曆間,此派有大學者多羅那他,博學能文,深通梵語,爲譯經之殿軍。但此派至清初已改宗,今已無傳。

  上述諸派,除甘丹派專事教化以外,余均與政治有關,援引勢力,施行威福。迪爾居派曾握攬藏中政治大權。薩迦派第二世,孔迦甯保,嘗由元成吉思汗予以西藏統治權。複受命開教于蒙古,至第四世孔迦嘉贊,學尤精博。應元庫騰汗之召入朝,依用“蘭查”字體,改定蒙文,受帝師尊號。其侄第五世發思巴,更大得元帝信任,入朝爲帝灌頂,亦受帝師之號,王公後妃,踴躍參加灌頂,穢迹流言,傳入史乘。既而歸藏統一久事分爭之十叁州,悉舉以臣事于元。西藏之喇嘛教者,即隨之通行漢土內地。內…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