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證方法的辨正。
唯識學將“心”的作用和功能,分作八個部門來解釋,雖然說“識”的作用,只是虛幻不實的分別妄想,但是追究八個識的本身根源,卻都是超現實的存在。所謂“勝義有”,也便是這種意思。“意識”是八識的中堅分子,當然更不例外。只要把分別妄想的作用,扭轉返還于原始靜態的如如不動的功能,這便是“轉識成智”修證成佛的基本效果了。
生圓二次與觀想成就
了解了以上所說一般世俗的學理,和大小乘佛學的簡要理論之後,推開這些不談,但從“叁界唯心”、“一切唯識”,和意念的現存作用談起,便可知道密宗叁密的“意密”,它確是具有很深奧的秘密內義。同時也可由此而了解西方神秘學的路線,正與此相通。顯教所包括一般大小乘佛學的空相,大體上都是注重把“意識”所生起的妄想幻滅以後,遺留下的那段狀如無物無思的空靈境界,而自認爲如此即是“空”相。殊不知這個空靈無物無思的情況,正是平靜“意識”的一個基本境界。換言之,自己了知即此一念的平靜無波,這便是“意識”真正的“現量”境界。自己認爲這就是“空”,其實,此“空”也正是一種“幻有”的現象,也只是“意識”幻現的空靈感覺而已。除此以外,又何嘗真有超越“現量”以外的“空”相可得呢?如果堅執這種空靈的境界就是究竟,而盡力保持修證,充其量,也只是小乘偏空的果位,並非正的究竟解脫。
因此可知密宗的修法(包括東密和藏密),便是直接運用“轉識成智”的原理,引發“意識”潛藏的無比功能,轉變世俗的習染而更換爲超然物外的境界。初由“意識”的一念專精而作“觀想”開始,再漸漸地轉變固有的習氣,構成自我超越現實的精神世界,中國佛教宗派中,由晉代慧遠法師所創立的“淨土”修法,也便是同此原理。但是藏密自唐以後,又更進一步,把密宗觀想成就的方法,劃分爲兩部分,初由“觀想”成就開始,作爲密宗修法的“生起次第”。再由“觀想”成就而返還于“性空自在”,才是密宗修法的“圓滿次第”。後來藏密不同于東密的最大特點之一,便是把每一個修法,都區分爲“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因此而使“空”“有”雙融,貫通了“勝義有”與“畢竟空”,而成爲“中道觀”的“不二法門”。這也可說是密宗由印度到西藏以後,在修證方法和佛學理論上的一大進步,絕非東密的同一路線。
觀想成就的測驗
但無論修習東密或藏密的人,能否真正在一念之間,便自作到“觀想”的成就呢?那就是大問題了。東密的修法,說“觀想”只是“觀想”而已。關于“觀想”的時效,並無嚴格的說明,不像有些藏密修法,謹嚴的規定,要在一念之間便須完全“觀想”得起來。
例如黃教修法之一的“十叁尊大威德金剛”儀軌,要學者在一念之間,便“觀想”成就爲九個頭、十八只手、叁十六只足。每頭又有叁眼,兩角和項、臂、腕等所帶的钏、镯及璎珞,乃至足下所跨踏的毒蛇、猛獸、人、鬼、羅刹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有些人雖然學習密宗修法多年,甚至,修了一輩子,也沒有“觀想”完全,哪裏還談得到只在一念之間,便能完成“觀想”成就呢?這便是學者的不明學理,不通禅定“止”“觀”的真實境界,所以往往徒勞無功,反而陷于矛盾,甚至落入神秘的魔障,變成類似神經病和精神病態,或者可說宗教性變態心理病的症狀,實在深可歎息。
又例如白教修法之一的“亥母”之儀軌,倘使根據嚴謹的傳授法則,也必須在一念之間,便“觀想”自己轉成爲“亥母”之身,叁脈(中藍、左紅、右白)四輪(或七輪),以及各個輪位之間連帶的氣脈;如頂輪叁十二脈的向下蓋垂,喉輪十六脈的向上承張,心輪八脈的垂蘇下向,臍輪六十四脈的自下承上,必須—一分明,色相明白。同時海底與臍輪的“拙火”靈能,亦須同時燃起,配合意念和氣脈,用到“心氣”合一的境界。如此這般,又有多少學者真能在一念之間,“觀想”成就而得如願以償呢?當然,如果修學密宗的修法,在一念之間的“觀想”成就還不能做到,那就根本談不到有“生起次第”的成就了。換言之,對于這種“生起次第”的效驗不能出現,當然是由于不能做到真正“止觀雙運”的初步基礎。譬如讀書,不能做到“過目不忘”,或“博聞強記”,不是腦力不夠,缺乏記憶力的訓練,便是心思散亂,意志不能集中的關系。此外,又如一般學習道家的“符箓”,以及神秘學的基本修法,也是同這樣的初步原則一樣,如果不能做到意念絕對專一的境界,那也只是一種魔術的遊戲而已,絕對不能體驗到“心”“意”“識”確是具有無限的神秘功能,和它實存“現量”的“意密”的“密意”了。
第二部分 道家《易經》與中醫醫理
第一章
關于中國道家易學與醫理的研究,是中國文化之寶藏,我早已希望集合中醫西醫及科學界等合並研究,一方面是將中國固有的、偉大的應用哲學加以闡揚,另一方面也是對人類的一種貢獻。
易學與中國醫理
究竟《易經》的道理與中國醫理有多大關系?這是一個很奇妙的問題,要說起來,醫理與易學是沒有太大的直接關系。
諸位一定會說,既無什麼太大的關系,還研究什麼呢?這就要說到道家了。
在秦漢以前,春秋戰國時代,道家有所謂“方士”之流,他們講求修道煉丹。這些丹道派思想的發展,是由《易經》的原理演繹出來的,也就是說,他們的思想是與《易經》配合的。
到了漢代以後,中醫的哲學思想,也經過演變,外加道家的影響,而使得醫理以《易經》的道理來诠釋了。也就是說,透過間接的關系,中國醫理哲學思想,卻建立在《易經》的基礎上了。
中國文化的特色是偏重于抽象,偏向于玄妙,這正是智慧之學,但也在學習研究及了解方面,增加了許多的困難。
中國五千年的醫學曆史,許多學派發展下來愈來愈爲神奇,似乎是走入純哲學的範圍,但其實際應用的價值,卻很令人懷疑。
所以,我們可以說,易學與醫理之間,只是形而上的哲理的關系,至于形而下的法則方面的運用,卻是大有問題的。
道家與中國醫理
如果要問什麼與中國醫理關系最密切的話,道家方術思想對醫理影響的重大遠遠超過易學的。
談到這個問題,我們又不能不承認中國上古文化的特殊氣質與雄偉氣魄了。
上古中國文化的特點是:敢于假想,敢于追求。
道家認爲所謂“人”這個生命,是可以經過修煉,使肉體的人身長生不死,而達到神仙的境界:“與天地同體,與日月同壽。”
試看,這種想法是多麼的雄壯,有多麼大的氣魄與胸襟。不論人類是否真正可以達到與日月同壽的目的,僅僅是這種假想,已夠得上偉大了,除了中國人,世界上又有哪一個種族敢作此想呢?
是的,西方文化宗教中提到了“永生”,但那仍是精神的、死後的事,與道家的假想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道家的這種想法,正是像他們自己所說的:“宇宙在手,萬化由心。”
事實上,道家並不只是想,並不只是敢于說說而已,他們真正致力于方法的尋求,真要征服人類的軀體,真要控製人類的生命,在他們努力的過程中,所得到的成就,與中國醫理關系至爲深切。
漢易
提起《易經》來,很多人稱其爲群經之首,稱其爲經中之經,稱其爲哲學中之哲學。
這話實在具有相當的道理,在所有的經典之中,似乎《易經》是包括了一切,《易經》就是智慧的結晶。
在中國五千年文化曆史中,關于《易經》方面,可以分爲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漢易,第二個階段是宋易。
簡單地講,易學包含了理、象、數叁種學問。
理——是以哲學的方式,解釋宇宙間的萬事萬理。
象——是以理論科學方式,解釋宇宙間事物的現象。
數——每一個現象都有數在其中,也是屬于科學的。
漢易偏重象及數,是屬于科學性的,也是與道家關聯最深切的,所以也有稱漢易爲道易的。
而宋易所講求的是理,屬于儒易,與道家關系較淺(邵康節則走的漢易道家路線)。所以與中醫原始有關的也就是漢易了。
卦是什麼
提到《易經》,大家都會想到伏羲畫八卦,究竟什麼是卦呢?
卦者,挂也。是一種現象挂在我們的眼前,故而稱其爲卦。
《易經》所說的卦,是宇宙間的現象,是我們肉眼可以看見的現象,宇宙間共有八個基本的大現象,而宇宙間的萬有、萬事、萬物,皆依這八個現象而變化,這就是八卦法則的起源。
能夠觀察到宇宙的現象,將之歸納成八大類,畫成八卦,這豈非是超人的智慧?所以八卦是智慧之學,我們看到京戲中孔明出場,身穿陰陽八卦袍,就是說明高度的智慧,是以八卦爲代表的。
畫卦與爻
卦既是宇宙的現象,欲把這個形象記錄下來就要畫,所以卦是畫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
卦是抽象的代表,也可以說是圖案的符號,八卦也就是一種邏輯符號。
卦的組成爲“爻”。
什麼叫作“爻”呢?一直線爲一爻,稱爲“陽爻”,一直線中間隔斷也爲一爻,稱爲“陰爻”。
卦就是由“陰爻”“陽爻”所組成的。
我們再看“爻”字,是由兩個斜的十字所構成。
照地球物理的解說,地球磁場與經度及緯度呈斜爻,這兩個斜爻也就代表宇宙間的一種形態,萬物皆系交錯而成。
而這兩個交錯,恰成爲兩個十字架,爻字也正是兩個十字架的代表。
我們的祖先伏羲氏,是否真的這樣畫卦,可能還是疑問,但中國文字的起源,卻是由象形而始,也就是說由畫現象開始的,好像畫卦一樣。
如何畫卦
寫字多半是由上而下的,可是畫卦卻是由下而上的,也就是畫卦是由內向外一爻一爻地畫。這是畫卦的一個基本常識。
雖然可以…
《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