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叁▪P6

  ..續本文上一頁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真實妄想 是說相續相 若知彼真實 相續網則斷

  于諸性無知 隨言說攝受 譬如彼蠶蟲 結網而自纏

  愚夫妄想縛 相續不觀察

  束縛與解脫都自一心

  這時,大慧大士又請佛解說:“一切法的束縛(執著相續)和解脫(不執著相續)的道理。”佛說:“有無量諸法,都會使人發生執著的。舉若執著如來所說佛法深密的內義來說:例如相執著相續(名相的執著)、緣執著相續(所緣的執著)、性非性執著相續(有自性和非自性的執著)、生不生妄想執著相續(分別有生或無生的執著)、滅不滅妄想執著相續(分別滅或不滅的執著)、乘非乘妄想執著相續(分別大小乘或非大小乘的執著)、有爲無爲妄想執著相續(分別有爲和無爲的執著)、地地自相妄想執著相續(分別大乘各地境界的執著)、自妄想無間妄想執著相續(分別自己的妄想現狀的執著)、有無品外道依妄想執著相續(分別外道有無理論的執著)、叁乘一乘無間妄想執著相續(分別佛法的究竟是一乘或叁乘的執著)。其次,這些情形,都是愚癡凡夫們自心所生的妄想執著,猶如鈎鎖連環,相續不斷。都是自心以妄想不斷之絲而自縛其心,如春蠶作繭,在無始妄想狀態中相續執著難舍。複次,大慧啊!在這些執著自心妄想和如何才是不執著而得解脫的關鍵中,其實,並非另有一個解脫的方法,但能見到一切法是本來寂靜的,自然就妄想不生了。大乘菩薩們,都親證一切法的本來寂靜。複次,證覺一切外物都無它的自性,都是自心現量的現象,本來也是一無所有的。依此而隨順觀察,一切都是自心現量境,所有的有和無的一切自性,都無相可見。在此無可見相中,寂靜相續,所以對于一切法,就沒有相續不相續的觀念了。複次,此中既無所謂有束縛,也無所謂有解脫。如果沒有得到這種如實證知自覺的究竟,那就生出有所謂束縛和解脫的見解了。爲什麼呢?因爲一切法的有和無,求其體性本來都是不可得的。因此對于衆生來說,本來無縛又向何處去求解脫呢?再說:愚癡的凡夫們,有叁種相續,就是貪、瞋、癡,同時又爲了未來的貪欲,因此相續不斷,所以就有各種各類的生命相續,流轉延綿,而形成五趣(注叁十七)之身。大慧啊!所謂相續斷呢?就是說沒有相續和不相續的觀念和現象存在。複次,因爲叁緣的和合(注叁十八),有習慣性的方便執著,而識的作用,就在其中生起相續無間的生生不已了。因爲有方便和習慣的執著,所以才有相續流轉的作用,如果斷除叁和合緣中的業識,就可以見到叁解脫,一切相續和不相續的執著,得到了解脫,這就叫做相續斷。”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一首偈語說:

  不真實妄想。是說相續相。若知彼真實。相續網則斷。

  (這是說妄想是不真實的,然而人們卻不能看出它是虛妄的,所以才有相續無間的業識作用,流注不絕。換言之:世間一切現象的相續無間,都是這種不真實的妄想所生。如果是證知了妄想的虛幻不實,而不去執著,那麼相續無間的羅網就被切斷了。)

  于諸性無知。隨言說攝受。譬如彼蠶蟲。結網而自纏。

  愚夫妄想縛。相續不觀察。

  (這是說:因爲人們都不能了知一切法的自性,只是跟著言語意識而攝受一切境界,譬如春蠶作繭,自縛難解。所以愚癡無智的凡夫們,不能觀察自覺,都在相續無間中,流轉不已。)

  (注叁十七)五趣:又曰:五道。一、地獄,二、餓鬼,叁、畜生,四、人,五、天。

  (注叁十八)叁緣和合:叁和合緣等者,外道妄計根塵我叁緣和合,諸識次第相續而起。叁事即根塵及我叁事,和合相應而生是識。

  大慧複白佛言:如世尊所說,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爲世尊如是說煩惱清淨,無性過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實。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然。大慧,如聖智有性自性。聖知、聖見、聖慧眼,如是性自性知。大慧白佛言:若使如聖,以聖知、聖見、聖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雲何愚夫離是妄想,不覺聖性事故?世尊,彼亦非顛倒,非不顛倒。所以者何?謂不覺聖事,性自性故。不見離有無相故。世尊,聖亦不如是見,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爲境界故。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現。不說因無因故。謂墮性相見故。異境界,非如彼等,如是無窮過。世尊,不覺性自性相故。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雲何妄想非妄想,如實知妄想。世尊,妄想異,自性相異。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想。彼雲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實知。然爲衆生離妄想故,說如妄想相不如實有。世尊,何故遮衆生有無見,事自性計著。聖智所行境界計著,墮有見。說空法非性,而說聖智自性事。佛告大慧:非我說空法非性。亦不墮有見,說聖智自性事。然爲令衆生離恐怖句故。衆生無始已來,計著性自性相。聖智事自性,計著相見,說空法。大慧,我不說性自性相。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實空法,離惑亂相見,離自心現性非性見。得叁解脫,如實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緣自覺觀察住,離有無事見相。

  複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薩摩诃薩,不應立是宗。所以者何?謂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說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則壞。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壞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壞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說則壞。大慧,有無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無相不可得。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壞。以有無性相不生故,不應立宗。五分論多過故,展轉因異相故,及爲作故,不應立宗分。謂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無自性,不應立宗。大慧,然菩薩摩诃薩,說一切法,如幻夢。現不現相故,及見覺過故,當說一切法如幻夢性。除爲愚夫離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墮有無見。莫令彼恐怖,遠離摩诃衍。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自性無說 無事無相續 彼愚夫妄想 如死屍惡覺

  一切法不生 非彼外道宗 至竟無所生 性緣所成就

  一切法不生 慧者不作想 彼宗因生故 覺者悉除滅

  譬如翳目視 妄見垂發相 計著性亦然 愚夫邪妄想

  施設于叁有 無有事自性 施設事自性 思惟起妄想

  相事設言教 意亂極震掉 佛子能超出 遠離諸妄想

  非水水相受 斯從渴愛生 愚夫如是惑 聖見則不然

  聖人見清淨 叁脫叁昧生 遠離于生死 遊行無所有

  修行無所有 亦無性非性 性非性平等 從是生聖果

  雲何性非性 雲何爲平等 謂彼心不知 內外極漂動

  若能壞彼者 心則平等見

  自性空有之辨

  大慧大士又問:“如您所講的,既然一切法,都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妄想所生,那麼,一切萬物並沒有自性,只是妄想本身所呈現的自性而已。如果只是妄想本身的自性,那麼非自性就和自性互相對立了。但您卻說煩惱和清淨,是沒有自性的,豈不又産生矛盾了嗎?因爲一切法都是妄想所生,而妄想卻本無自性的啊!”佛說:“是的。是的。誠然如你所說,但我的意思,並非像一般凡愚的人們所想象的,認爲一切萬法都有一個真實的自性。而這個妄想自性,並非是真有存在;它並非如實證相似的可以如實得見啊!大慧啊!如果自覺內證聖智,依此聖知、聖見、聖慧眼,就可如實得知一切法的自性體相了。”大慧又問:“這裏所謂的聖知、聖見和聖慧眼,當然不是天眼,也不是肉眼,那是自性自知諸法體相,而是一種自性的睿智。並非如凡夫們的妄想;但要怎樣使凡夫們離了妄想,使他們自覺內證聖智呢?所以說:那些凡夫們的妄想,既不能說是絕對的顛倒,也並非不是顛例,爲什麼呢?只是說他們不能自覺內證妄想本自無性,木能遠離于有無之相,所以不能證得聖位。但是,自覺的聖者們,也並沒有本自無性,及遠離有無之相,例如他們對境應物,也同樣的會産生妄想,只是不執著自心起的妄想相,而以爲是真實的境界罷了。他們也同樣的會于自覺內證無生的自性中,生起分別自性的作用。因爲起用便有妄想,所有妄想的自性,便是如此顯現,在這裏更沒有另外的原因,卻也不是無因而孤起的。如果有了有無之見,便墮在有性或著相的境界裏了。但是沒有自覺親證自性的人,卻並不如此,所以就會有無窮的過患,那都是因爲他們不能自覺自性是本無性相可得的。而且也不是因爲分別妄想的原因,才知妄想性的無自性,所謂妄想本身,本來便無妄想實體可得,這樣才能如實得知妄想的自性。又因爲人們妄想的各有不同,所以便覺得自性也各有同異之處,因爲凡夫人們以各種不相似的因,用妄想來推測自性的體相。但他們卻不能反省各各不同的觀點,無非是各種不同的妄想所生,所以說凡夫們的不切實了知自己,有如此者。可是佛爲了衆生們解脫遠離妄想的困擾,說這些妄想都是不實在的。爲了遮止衆生們落在著有著無的固執裏,以或有或無爲自性而生起執著。甚之還執著聖智內證所行,認爲是別有一種境界,因此墮在有所見、有所得的謬執裏。卻說空無自性爲非法,而說實有聖智自性後相可得。”佛說:“我不是說空無自性爲非法,也不是以墮在有所見、有所得中爲聖智內證自性的事。而是爲了避免衆生以落空爲恐怖的心理,才說出這種反複的論證。因爲衆生自無始以來,都執著自性是有自性之相,證得自性之相,才爲聖境界的事。爲了勸止人們對自性的執著,我才說一切法空。大慧啊!我不說自性有自性之相,但是我安住在自得的如實空法之中,遠離顛倒惑亂的相和見,離自心現量,見知外性非性、得叁解脫的如實法印,以此印證所有的一切法,對于自性本來面目得到自在觀察的自覺住,遠離有無二見。

  佛法宗綱的說明

  …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