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卻是由于六塵的作用。如果覺知那都是自己心上的焰影浮塵,又從哪裏去把捉它的有無差別呢?)
五法爲真實。自性有叁種。修行分別此。不越于如如。
(這是說:由名、相、分別、正智、如如的五法,就可以了解妄想等等的真實和不真實了。至于說到妄想的自性,它有叁種:那就是依他起、遍計所執、圓成實。依他起和遍計所執兩種,就是妄想緣起的成因。離此兩種作用,便是妄想滅了的圓成實相。所以修行的人,能夠善于分別此中道理,就可使妄想息滅,住于真如的如如之境,便“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衆相及緣起。彼名起妄想。彼諸妄想相。從彼緣起生。
(這是說:一切內外的色相和緣起的各種現象,無非都是由于人們的妄想而生。所謂妄想和色相等各種現象,又都是從緣起而生。此中道理,是彼此互爲因緣,互爲因果的。)
覺慧善觀察。無緣無妄想。成已無有性。雲何妄想覺。
(這是說:由自覺的智慧去精細地觀察,既無所謂緣起,也無所謂妄想。在真如自性的第一義谛中,“成性存存”,好像如有它的性能。其實,緣起和妄想,都是無自性的,此中哪裏還有妄想、感受和知覺的存在呢?)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種種現。清淨聖境界。
(這是說:妄想自性是有是無的理論,無非都是人們妄想的推測而已。人們一有了妄想,如有種種的境界發現。如果在妄想滅了的清淨自性的聖境中,哪裏會有這些事呢?)
妄想如畫色。緣起計妄想。若異妄想者。則依外道論。
(這是說:妄想的生起,就同在清淨的自性上,塗了塵垢似的。猶如顔色塗在素紙上,就變成了圖畫一樣。紙上塗滿了色相,猶如心上積滿了塵影,人們卻在其中,由依他而起,遍汁所執的緣起,更加執著妄想了。如果認爲其中是另有一個精神思想的主宰者,那就等于外道學者的見解和理論了。)
妄想說所想。因見和合生。離二妄想者。如是則爲成。
(這是說:上面說了這許多妄想的道理,而這些所說的,仍然是一種妄想。妄想說妄想,都是因爲分析人們的妄見,以所見和妄想和合而生,才有這些理論。總之,如果能夠遠離有和無的妄想二見,才是真實的圓成實性。)
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唯願爲說自覺聖智相,及一乘。若說自覺聖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薩,善自覺聖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達佛法。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诃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于他,離見妄想。上上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大慧,雲何一乘相?謂得一乘道覺,我說一乘。雲何得一乘道覺?謂攝所攝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覺。大慧,一乘覺者。非余外道聲聞緣覺,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來。以是故,說名一乘。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說叁乘,而不說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以一切聲聞緣覺,如來調伏,授寂靜方便而得解脫,非自己力。是故不說一乘。複次大慧,煩惱障業習氣不斷,故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不覺法無我。不離分段死,故說叁乘。大慧,彼諸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及覺法無我。彼一切起煩惱過習氣斷,叁昧樂味著非性。無漏界覺。覺已,複入出世間。上上無漏界滿足衆具。當得如來不思議自在法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天及梵乘 聲聞緣覺乘 諸佛如來乘 我說此諸乘
乃至有心轉 諸乘非究竟 若彼心滅盡 無乘及乘者
無有乘建立 我說爲一乘 引導衆生故 分別說諸乘
解脫有叁種 及與法無我 煩惱智慧等 解脫則遠離
譬如海浮木 常隨波浪轉 聲聞愚亦然 相風所飄蕩
彼起煩惱滅 除習煩惱愚 味著叁昧樂 安住無漏界
無有究竟趣 亦複不退還 得諸叁昧身 乃至劫不覺
譬如昏醉人 酒消然後覺 彼覺法亦然 得佛無上身
如何是佛法的真義和一乘道的道理
大慧大士又問:“如何是自覺聖智相的境界?如何是一乘佛法的道理?”佛說:“古佛與先聖證知的性和相的道理,曆來遞相傳授的,無非是指示妄想無自性的真谛。在孤獨靜處的時候“獨一靜處”,自覺觀察,證知此事,並不是從他人處得來的。離一切妄想之見以後,再加以升華,便進入如來的果地,這就名爲自覺聖智相。什麼是佛法一乘的道理呢?就是說:揚棄能攝受,和所攝受的一切妄想,而住在一念不生的真如實際裏,這樣就名爲一乘覺。大慧啊!一乘覺的境界,決非其余外道學者,聲聞、緣覺、梵天主——天人等之所能得。只有如來,才能了解,所以名爲一乘。”大慧又問:“那麼,爲什麼佛又說大小叁乘的道理,卻不說一乘呢?”佛回答說:“因爲聲聞、緣覺們不能證知所謂本來自在涅槃,是並無另一涅槃境界可以出入的,所以不說他們是在一乘中。他們的涅槃境界,是如來爲了調伏他們的煩惱妄想,所以教授他們求得寂靜的一種方便,使他們得到暫時的解脫,並非依仗自力而證得真際的究竟涅槃,所以不說他們是在一乘中。又因爲他們的煩惱障和業力習氣不能根本斷除,所以不說他們是在一乘中。因爲他們不能證知法無我,只能離于分段生死,當然還不能了解變易生死,所以才爲他們說叁乘的道理。
真正的佛法不是偏重在出世的
大慧啊!如果他們能斷除一切所起的煩惱和錯誤的習氣,便能證得法無我。便能了解寂靜的叁昧境界,並非是自性的究竟,從而悟入無漏(注叁十四)的境界,再不耽著禅味,而覺知自性本來元是無漏。于是,再轉入世,于入世中超出世間,具足上上無漏的境界,出世入世,了然無礙,就當得如來的不可思議的自在法身了。”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諸天及梵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我說此諸乘。
乃至有心轉。諸乘非究竟。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才。
無有乘建立。我說爲一乘。引導衆生故。分別說諸乘。
(這是說:佛法由人本位、最初發心進修,由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大乘而到如來地,這些也便是佛所說的進德修業,次第漸進的一大階梯。其中除如來地外,仍然都是有心地的轉業相。而且徹底來說,諸乘部不是究竟的真谛。如果一切的妄想心滅盡,天所謂有幾乘,乃至某一乘的境界,所以佛說究竟只有一乘,爲了開示引導衆生的關系,才說出其余各乘。)
解脫有叁種。及與法無我。煩惱智慧等。解脫則遠離。
(這是說:解脫煩惱的方法和途徑,約有叁種,所謂:性淨解脫〔證得自性本來潔淨〕、圓淨解脫[證得自性清淨圓滿]、方便淨解脫[了知一切方便法門,是本來清淨],更進而證得法無我,那就沒有煩惱和智慧的差別存在,所謂煩惱即是菩提正覺了。這樣才是大解脫,才能遠離煩惱和智慧的對待偏執,而得到究竟的解脫了。)
譬如海浮木。常隨波浪轉。聲聞愚亦然。相風所飄蕩。
(這是說:聲聞、緣覺二乘人們所得的解脫境界和果位,好比一根浮木,飄蕩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之中,雖然自身可以不致沈沒,但是身外的風浪波濤,依然未息,自己就以此爲究竟的解脫,仍然還是無智的愚夫。)
彼起煩惱滅。余習煩惱愚。味著叁昧樂。安住無漏界。
無有究竟趣。亦複不退還。得諸叁昧身。乃至劫不覺。
(這是說:二乘的人們,雖然滅了煩惱,但還不能斷除余習,只是以此換彼,暫時不生而已。他們貪著叁昧境界的寂樂之味,不肯放棄。他們住在無漏的境界中,並非是最究竟的成就。他們也可以在各種寂樂的叁昧境界中,安身立命,再不退轉。甚之,住在定中,可以經過無數世劫,即使劫火洞燃,也無所覺。)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彼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
(這是說:他們這種情形,是自己耽于叁昧寂樂之中,貪著境界之昧。猶如貪飲醇酒而至于沈醉的人們,昏昏然、不知不覺。等到叁昧的酒力消失,翻然憬悟,才轉而證得如來境界,方知本來清淨,由來成佛已久矣。)
(注叁十四)無漏:漏者煩惱之異名,漏泄之義。貪瞋等之煩惱,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門漏泄流注而不止,謂之漏。又漏爲漏落之義,煩惱能令人漏落于叁惡道謂之漏。因之謂有煩惱之法雲有漏,離煩惱之法雲無漏。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