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當親近最殊勝難得的善知識。”說到這裏,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流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這是說:譬如一個大海,風平浪靜,澄然湛寂,忽然吹來陣陣的烈風,使平靜的大海,生起重重無盡的浪波,從此便如萬壑怒號,天地晦冥,再沒有停息澄清的時候了。如來藏正是如此,它本是澄然湛寂,隨緣常住而不變的,因內外境風的吹蕩,便使寂然清淨的本體,隨變爲浪潮起伏,跟著生起前面七識的種種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擊,奔騰澎湃,便轉生一切境界,而無有止境了。)
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衆華果。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這是說:須知世間種種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礦物,林中的植物,與天上的日月光華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來藏識一體的變相。這些物體和藏識,在本質上並非相異,可是當它們形成爲萬物之後,卻不能說與心識的作用是無異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轉變成爲波浪,波浪的形式與作用,和整個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還是由海水所轉變而來的。由物的方面來說,萬類的分齊差別(分化和歸類)也都是從此一體所化生。由心的方面來說,七種識的分別作用,也都是由如來藏識所轉生。又因心與物的和合,發生世間種種事情,于是本來澄清的識海,便永無甯日了。按:青赤等種種物色,是指眼根色塵的對象。珂珮是指耳根聲塵的對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塵的對象。淡味衆華果,是指舌根味塵的對象。日月與光明,是指身根觸塵的對象。)
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這是說:譬如澄清寂靜的海水,它一經變動以後,就轉變爲種種波浪的現象。由心所生七識的作用,也是如此,也都是由如來藏所出發而和合俱生的。也就是說:當七個識生起作用的時候,如來藏識即全海成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第六意識,它會生起思惟的作用,分別各個識的現象和道理。總之識的作用和現象,大體分作八個,但雖然它有八個作用的不同,其實它又是無定相可得的,而且所謂無相,就是相的畢競空,無相便是無相,並無另外有一個無相之相可得。)
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這是說:譬如海水,當它起了波浪的作用時,它便全海成波,但現象和作用雖然有了不同,可是它們同爲海水,卻是本無差別的。當它由波浪還成海水的時候,只是現象和作用的平息,也並無另有一個所歸還之處。一切識的作用産生,仍然不離于心。所謂心識,也僅是體用上的不同,根本就沒有什麼差別可說。)
心名采集業。意名廣采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
(這是說:藏識就是能累積一切業力的根本,意識就是能廣爲采集業力的先鋒。所謂一切唯識的作用,便是指能識別和所識別的分別作用。以名數而言,雖有心、意、意識等等的差別,其實,都是根塵相對,一念妄心之所起。當它對內外境界起作用的時候,便形成了前五識,而前五識的對境未生分別之初,也就是識的現量境了。)
這時,大慧大士又以偈問道:
青赤諸色像。衆生發諸識。如浪種種法。名何唯願說。
(這是說:世間一切呈現的色相,乃至如青赤等等的光色,使衆生們發生眼的識別作用,爲什麼卻說它像波浪和海水一樣,只是一體的變相,完全根據如來藏而來的呢?還希望您爲我們解放其中的道理。)
佛也就以偈回答說:
青赤諸雜色。波浪悉無有。采集業說心。開悟諸凡夫。
(這是說:青赤等等的光色,也只是如來藏識變化而生的暫有現象而已,它們的根本,原來是空無所有的,就如大海的平靜無波一樣,只因自心執著成相,采集累積,便成爲業力的依存作用了。所以佛說一切無非是自心之所生.用這譬喻使凡夫們開悟其中的真谛。)
彼業悉無有。自心所攝離。所攝無所攝。與彼波浪同。
(這是說:由心而有業,但業力的自性本空,如果自心擺脫了能攝取和所攝取的作用,那便同大海中的波浪一樣,就會返本還原,自己歸還于清淨寂滅的大海水了。)
受用建立身。是衆生現識。于彼現諸業。譬如水波浪。
(這是說:衆生們只于世間光色等等各種現象之中,互相資生受用,所以就形成身心性命的存在,這便是現識的境界。它在其中顯現一切業力的因果,互相輾轉循環,便如波浪的重重疊疊,層出不窮了。)
這時,大慧又以偈語問道:
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藏與業如是。何故不覺知。
(這是說:佛以大海和波浪的現象和關系,用作識誨心波的譬喻;但是波浪與海水,是有它的活動現象,因此可以用知識來分別的,業力和藏識的關系,如果也是這個道理,爲什麼人們卻感覺不到呢?)
佛又以偈回答說:
凡夫無智慧。藏識如巨誨。業相猶波浪。依彼譬類通。
(這是說:因爲凡夫們的智慧低劣,他們不能了解藏識是像澄清湛寂的海水。業力的現象,像大海中所起的波浪一樣,所以只能用譬喻來做說明,使他們依此類通,反求諸己,便可以豁然而悟了。)
這時,大慧又以偈語問道: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衆生。如來照世間,爲愚說真實。
已分部諸法。何故不說實。
(這是說:日出東方,光明便普照世間,無論上中下的衆生們,都蒙受陽光的普照。大智慧如佛者,正像日光普照世間,是爲一般愚癡凡夫們,演說真實之法,然而我佛既已爲衆生演說各種各類的法門,何以卻不說心的真實體相呢?)
佛又以偈語回答說:
若說真實者。彼心無真實。譬如海波浪。鏡中像及夢。
一切俱時現。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業轉生。
(這是說:如果要說心的真實體相,此心就根本沒有世人所想象那樣有一真實的東西存在。真實這個名詞。也只是世俗知識上的一個觀念,因此不可循名執相,妄求真實。譬如海水生起波浪,它就一時俱生,並非前後次第的出現。又如鏡中照見形象,夢中顯出各種境界,都是一時之間,同時俱現的。心的境界作用,也是如此,不過有時候它卻有次第因緣的作用,互相依存,輾轉生起業力的因果關系。)
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五則以顯現。無有定次第。
(這是說:所謂識的意義,就是指此有分別了知的作用。最明顯的,便是心理意識有分別然與不然的鑒別作用。前五識如:眼、耳、鼻、舌、身,它們有顯現境界的現量功能,而且並不循一定的次第發生,當它在某處應用時,使顯現出它的現量作用了。)
譬如工畫師。及與畫弟于。布彩圖衆形。我說亦如是。
彩色本無文。非筆亦非素。爲悅衆生故。绮錯繪衆像。
(這是說:意識對于前五識,正如畫師教導學畫的弟子們,指揮他們如何去著色,如何去描畫。至于內外的各種境界,猶如畫畫的彩色。境界本自無心,正像彩色的本身,本來就沒有文彩。當它由人們的心意畫成一張圖畫的時候,這張圖畫的本身,既非是筆, 也不是無形象的白紙,只是綜合各種線條與色彩,便構成爲一幅圖畫了。如果仔細分析它的各個部門,也就根本沒有東西。我說心意識等作用,也是如此,其實,都無真實的自性存在。)
言說別施行。其實離名字。分別應初業。修行示真實。
真實自悟處。覺想所覺離。此爲佛子說。
(這是說:爲了言語文字表達它的功用,所以使用各種理論和譬喻來分別解說。至于心的真實體相,它根本是超越文字言說的一種境界。我之所以仔細地分析,只是爲了初機認清心識的業力作用。如果要真正了知心的真實境界,只有修行求證,才能切實證得。因爲心的真實體相,難有自悟自證,把能覺想的和所覺想的作用,一齊抛卻,才能了知它的真實面目。)
愚者廣分別。種種皆如幻。雖現無真實。如是種種說。
隨事別施設。所說非所應。于彼爲非說。
(這是說:爲了使無智的愚夫們容易了解,才廣爲分別,說出其中的道理。事實上,這種論辯,皆如夢幻,也無真實的意義,所有種種的解說,無非是因時、因地、因人,隨事而說法,便建立各別的法相。如不能對機說法,你所說的與他所需要的並不相合,那在一般人們看來,就認爲你在胡說亂道了。)
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如來爲衆生。隨心應量說。
(這是說:佛所說的法,譬如良醫的因病施藥,都是隨著衆生心量的不同,而說不同的法,使他門隨機悟入。)
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哀愍者所說。自覺之境界。
(這是說:凡夫們用妄想心來推測佛所說的心識體相,當然不能了解它的境界。即使聲聞等人,以他們的智慧來體認,也不見心的本際。大慈大悲的佛陀所說的自心境界,唯有真正自覺內證的人。才能了知它的實際。)
複次大慧,若菩薩摩诃薩,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當離群聚習俗睡眠。初中後夜,常自覺悟修行方便。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聖智叁相,當勤修學。何等爲聖智叁相當勤修學?所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驢心慧智相,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則于彼上叁相修生。大慧,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習生。大慧,自願處相者,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大慧,自覺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叁昧身諸佛地處進趣行生。大慧,是名聖智叁相。若成就此聖智叁相者,能到自覺聖智境界。是故大慧,聖智叁相,當勤修學。
如何才能覺悟自心
佛說:“再說,如果大乘菩薩們,要知能攝取的自心現量,和所攝取的妄想境界,便應離群索居,不爲世俗所拘,而且斷除睡眠…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