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大義今釋卷第二
---楞枷大義今釋
一切佛語心品之二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複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汙。一切諸佛之所演說。雲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于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
如來藏有定相和實體嗎
當時大慧大士又問佛說:“您一向說:如來藏的自性是本來清淨的,既然一轉而變爲各類的色相,便和合于一切衆生的身中,就好像一個無價之寶,被包在灰塵厚積的破衣裏;但如來藏的自性,仍然是常住不變的。所以一切佛都說:一切衆生被五陰(身心的暗昧景象)、十八界(內外境和心細之間。注見前二十四)、十二入(身心內外的根塵。注見前二十五)等等塵垢的外衣所纏縛。被貪欲、瞋恨、愚癡等等的妄想塵勞所染汙,不得解脫。這種說法和外道們所說的另外有一個真我的存在,究竟有什麼不同呢?現在您說有一個自性的如來藏。外道們也說,另有一個真我是經常存在,能造作一切的,而且是不依靠一切的緣而周遍不滅的。但是您卻又批評說執著另一個我的存在,那是錯誤的觀念,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爲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诃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複如是。于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叁解脫門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是故大慧,爲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人相續陰 緣與微塵 勝自在作 心量妄想
佛說:“大慧啊!我所說的如來藏,是和外道們所說的真我不同。有時候說:空、無相、無願。有的候說: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或者說: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等等的名詞和理念。其實都是借用若幹不同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真如的究竟實相。至于爲什麼說有—個如來藏呢?那是因爲證到了性自性,證得無上正覺後,爲了破除愚癡凡夫們恐懼無我的心理,所以才提出如來藏以斷除人們的疑惑。因此才說遠離妄想,達到無所有的境界,才能進入如來藏自性的堂奧。現在和未來有真知灼見的大乘菩薩們,不應該執著于如來藏,認爲它是我的真體。正如做陶器的,用一堆泥土,和水木輪繩等器具加以人工,才能和合造作了各種陶器。如來說法也是如此,用各種方法隨緣開示,使人們明白最後的實相。他在遠離一切妄想的無我境界中,用種種智慧和巧妙的方法,或說如來藏自性,或說無我。所以我說的如來藏,是和外道們所說的真我不同。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這才算是真正了解如來藏。這都是爲了開示引導一般外道們,爲了使他們不執著另有一個真我的存在,使他們舍離不實在的我見和妄想,進入叁解脫門(注二十六)的境界,希望他們迅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才向他們演說如來藏。所以唯有已得到正覺的人,才能作如此的說法。否則,如果以爲真有一個實在的如來藏存在,就完全和外道們的見解相同了。大慧啊!所以說:爲了遠離外道們的知見,應當相信法無我的如來藏。”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人相續陰。緣與微塵。勝自在作。心量妄想。
(這是說:人我身心的現象,都是由五陰——物色、感受、思想、本能活動、心識的業力等,相續流注不斷,因緣和合,互爲因果,才形成一個物理世界和人生。有些人卻認爲這些宇宙萬有的現象,都是勝自在天的天主所作,或者說是另有一個主宰所創造出來的。其實,都是自心分別的妄想所生,都不是真理。)
(注二十六)叁解脫門:解脫即自在之義也,門即能通之義。謂由此叁解脫門,則能通至涅槃。叁解脫門者:一曰空,二曰無相,叁曰無作:又爲性淨解脫、圓淨解脫、方便解脫。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觀未來衆生,複請世尊:唯願爲說修行無間,如諸菩薩摩诃薩修行者,大方便。佛告大慧: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雲何爲四?謂善分別自心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雲何菩薩摩诃薩,善分別自心現?謂如是觀叁界唯心分齊,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無始虛僞習氣所熏叁界種種色行系縛,身財建立,妄想隨入現,是名菩薩摩诃薩,善分別自心現。雲何菩薩摩诃薩,善觀外性非性?謂焰夢等一切性。無始虛僞妄想習因,觀一切性自性。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善觀外性非性,是名菩薩摩诃薩,善觀外性非性。雲何菩薩摩诃薩,善離生住滅見?謂如幻夢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隨入自心分齊,故見外性非性。見識不生,及緣不積聚。見妄想緣,生于叁界。內外一切法不可得。見離自性,生見悉滅。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離生住滅見,是名菩薩摩诃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雲何菩薩摩诃薩,得自覺聖智善樂?謂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得意生身。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緣。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無礙。于彼異方無量由延,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于身無障礙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菩薩摩诃薩意生身,如幻叁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種類身,一時俱生。猶如意生,無有障礙。隨所憶念本願境界。爲成就衆生,得自覺聖智善樂。如是菩薩摩诃薩,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舍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當如是學。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
這時,大慧大土又請佛說大乘的修行方法。佛回答說:“大乘菩薩們,要完成四法,才能得到修行的大方便。哪四法呢?①善于分別萬法,都是自心所現。就是說能觀察叁界的差別萬象,都是唯心所現。既無所謂有我的主體,也無所謂有我的附屬,一切形形色色的流變來去等現象,雖然表面上似有它的作用,但推尋它的究竟,卻是根本上沒有動搖來去的,都不過由無始以來受虛妄習氣熏習的觀念所形成。這些觀念的形成,是因爲被叁界裏的種種物色的活動所系縛,被生命所賴以維系的物質世界所支配粘著,所以心理上就發生種種妄想。如果把這些道理觀察透徹,就是大乘道的“善分別自心現”了。②善于觀察外物外境的性能,都無自性。就是說能觀察萬物的存在,隨時隨地都是變動不居,都是暫時偶然的顯現。如夢幻似地出現,如光影似地消散,一切外境萬物的性能,都沒有固定的自性長存。所有心理上的事物陰影,都是無始以來的虛僞妄想熏習而生,並沒有一物是真的存在。如果把這個道理觀察清楚,就是大乘道的“善現外性非性”。③善離生住滅見。就是看透內外身心的一切境界,都在夢幻境界中似的。所謂一切外物,和自他之間的自性,根本都是緣起的,雖有而無生。一切那是自心境界的錯綜分別,由此就能確證外物外境,都無自性。而一切現識作用,也沒有存在,雖然因緣和合,形成萬象,但這只是時間、空間互相積聚的現象,並不能長存不變。一切妄想,也都由于因緣而生起,叁界內外的一切事物,確實沒有一自性的可得。這個能見萬法如夢似幻的自性,雖然暫時生起可見的作用,但立刻就跟著消滅了。難有確實了知諸法如夢幻的自性,了無形相可得,才能證入無生法忍(注二十七)。得到了無生忍以後,遠離了生住滅的妄見,于是妄想不生,智慧朗照,這就是大乘道的“善離生住滅見”。④得自覺聖智的善樂。就是得無生法忍了,住第八菩薩地,了解心、意、識、五法、叁自性、二無我的實相,由此而得到了意生身。”
意生身的境界
大慧又插嘴問道:“什麼是意生身呢?”佛接著說:“所謂意生身者,譬如人們心意識的作用,當它産生幻想時,立刻可以生起,自在無礙,所以名爲意生。當它變化時,自由去來,不爲石壁所阻,不爲地域所限。但人們的意識,爲什麼能夠如此自由呢?因爲以前的經驗,變成了記憶,這一記憶在心中,就相續流注不絕,可以生起幻想。意識本來是無形無質,不爲身體的形相所囿,而爲一身主宰的源泉。大慧啊!菩薩得到意生身的境界,也是如此,在彈指之間,就可以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所謂如幻叁昧之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聖境變化等身,也都同時俱生。猶如人們的意識作用,外界一切都不能障礙它。所以得了意生身的菩薩們,可以隨著自己本來願力所憶念的境界,而普度成就一切衆生,這就是菩薩道的“得自覺聖智善樂”。大慧啊!修菩薩道的人,能得到這種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轉而舍離心、意、識、五法、叁自性、二無我相的境界,得到了意生身,達到“得自覺聖智善樂”。這才是菩薩修行大方便的四法,你們應當努力求學。”
(修行得意生身者,是八地菩薩的境界。修持到此,親證無生,見道堅固而不退轉,所以名爲第八不動地,或名不退轉地。意生身的境界,本經佛親口所說,已講得相當明白。不過必須了解意生之身,並不是具有肉質實質之身,但是也不是沒有色相可見的。必須要徹底了解本經心識真際的道理,切實做到離心、意、識的境界,親自證得無生法忍,然…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