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二▪P5

  ..續本文上一頁察諸法,便不爲幻象所惑。也不執著于諸法了。)

  言教唯假名。彼亦無有相。于彼起妄想。陰行如垂發。

  如畫垂發幻。夢揵闼婆城。火輪熱時焰。無而現衆生。

  常無常一異。俱不俱亦然。無始過相續。愚夫癡妄想。

  (這是說:一切言語教化等等,也都是假立的名相而已。歸根結底,又哪裏有一個實際的真相可得呢?所謂言教,正如以指指月,只是表示真義的言诠。言教自身,並非就是真月。如果把言語理論,認爲實法,便是一種妄想。這樣。就等于凡夫,執著五陰爲身心之相,猶如病眼者看見虛空裏都是毛輪,和看畫時的立體感,及誤認海市蜃樓爲實境,或把曠野的焰影當作清流去追逐一樣,都是迷真逐妄,都是凡夫們從無中生有的妄見而已。何況還有些自囿于形而上的常存和不常存,本體的一元和多元,同俱或獨立等等的探討呢?這些見解,都是無始以來的習氣相續流注的錯誤所生,只是愚癡凡夫們的大妄想而已。)

  明鏡水淨眼。摩尼妙寶珠。于中觀衆色。而實無所有。

  一切性顯現。如同熱時焰。種種衆色相。如夢無所有。

  (這是說:宇宙間的萬法,無非都是藏識的顯現,雖有暫時偶然的萬象存在,只是如夢似幻地顯現,畢竟無有實體。如果離了心、意、識、轉識成智,證入不可思議的真實自性的如如境界;那末,便如明鏡照物,水淨沙明,法眼便豁然潔淨了。也好像如意寶珠、自身清淨無色,但由于角度觀點的不同,隨緣現出各種差別不同的色像,事實上,卻畢竟沒有固定不變的色像,就此可以了解世間萬象的發生,都如沙漠曠野裏的光影,如夢似地空無所有。)

  “大慧啊!如來演說畢竟了義之法,都是離了這些互相對立矛盾的(四句)理論。那四句就是所謂一(一元)異(多元),俱(同時具在的調和論)不俱(獨立),有和無,非有(似乎沒有)非無(似乎不是沒有),常(不變永存)無常(交易生滅)等等;爲了要遠離這些是非有無的诤謗,才來一一作精詳的分析辨別,所以才有這許多次的演講和佛法的結集。這無非是爲了要指出真谛的實際,析明萬象的存在都由于緣起而空無自性,以遠離生滅的妄心妄想,而證得解脫的道果。佛的說法,是依如來究竟的境界爲主,並不是說另有一個超然存在的自性,更不是說宇宙萬有,都是自在天主所造。也不是說萬物是無因自然而生的,尤其不是說是物質微塵所結合的。不是說時間才是一切的主因,而且也不是說自性是連綿相續不絕的。那麼究竟爲了什麼呢?而是爲了淨除人們煩惱障的人我執,和所知障的法執和智執,才有種種方便說法。猶如資本家,爲了適應人們的需要和希求,因此廣設各種行市和貨品,以滿足人們的欲求。終使各取所需,歸家穩坐。佛的說法,也是如此,所以在本經開宗明義,首稱提出一百零八個不同的問題,也就是表示所有問題的自身,無論是心和物,或事和理等等觀念,若要窮原探本,畢竟都是空無自性。唯有證得自覺的如來究竟境界,才能直探第一義,善于分別一切法,了然大小諸乘的次第,以及菩薩諸地的情狀。”

  複次大慧,有四種禅。雲何爲四?謂愚夫所行禅,觀察義禅,攀緣如禅,如來禅。雲何愚夫所行禅?謂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鏁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爲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相不除滅。是名愚夫所行禅。雲何觀察義禅?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進。是名觀察義禅。雲何攀緣如禅?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禅。雲何如來禅?謂入如來地,行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成辦衆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凡夫所行禅 觀察相義禅 攀緣如實禅 如來清淨禅

  譬如日月形 缽頭摩深崄 如虛空火盡 修行者觀察

  如是種種相 外道道通禅 亦複墮聲聞 及緣覺境界

  舍離彼一切 則是無所有 一切刹諸佛 以不思議手

  一時摩其頂 隨順入如相

  禅的類別

  佛又說:“大慧啊!有四種禅的類別,你應當了解。①愚夫所行禅。②觀察義禅。③攀緣如禅。④如來禅。什麼是思夫所行禅呢?例如聲聞覺以及外道的修行者,他們仔細谛觀,了知人無我的道理,無論自己和大衆,此身不過是肌骨聯系組合所成,只是一具空洞的骨肉架子,其中藏有不淨的腑髒等物而已。無奈愚夫無智,心爲形役,所以有累者,爲吾有身,此身原來無常,是苦痛煩惱的淵薮。可是凡夫們卻執著這些不淨之相,自相纏縛,所以他們觀察自身空相,以解脫形骸之累爲務,即此堅定不移,以爲修行的目的,由如此觀察和定力的修持,漸漸地逐步上進,得到滅盡定的境界,而執著定境界的相,以爲究竟,這就是思夫所行禅。什麼是觀察義禅呢?就是由上面所講的禅境界,了知自己與他人,以及外道們的修法,都沒有真實的自性。而且觀察一切法(事與理),也本來沒有固定的自我存在,由此漸漸地逐步上進,這就是觀察義禅。什麼是攀緣如禅呢?(又譯爲觀真如禅,或緣真如禅。)就是推想人和法(事與理),根本都無固定的自我存在,只是人們的妄想所生而已。由此精思入寂,好像達到不生妄想,一念不起,以及心無分別,寂靜安甯的境界,這就是攀緣如禅。什麼是如來禅呢?那就是真實證入如來境地,得到自覺聖智的叁種樂定(注二十八)。所謂轉識成智,大智慧自在。同時又能夠爲一切衆生,造作許多不可思議的功德,這就是如來禅。”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凡夫所行禅,觀察相義禅。攀緣如實禅。如來清淨禅。

  譬如日月形。缽頭摩深險。如虛空火盡。修行者觀察。

  如是種種相。外道道通禅。亦複墮聲聞。及線覺境界。

  (這是說:禅有四種,就是愚夫禅、觀察義禅、攀緣如禅、如來禅等四種,內容已如上文所說。修持這些禅定的境界,有些人會在定中現出如日月光明,或紅蓮華,或現碧海晴空,深險無際。或一片虛空,有的如火燼煙滅。例如這些種種境界的形相,大抵都是墮在內外道共通的心外有法的境界中。即使稍具高明的,也大多仍在聲聞或緣覺乘的境界之個而已。)

  舍離彼一切。則是無所有。一切刹諸佛。以不思議手。

  一時摩其頂。隨順入如相。

  (這是說:要遠離這些禅的境界,放下了還要放下,那就歸于了無所得,一無所有。所謂不依心,不依身,不依亦不依。那麼一切十方刹土中的諸佛,自然都會用不可思議的手;並非有相的手,也非無相的手,同時之間來摩其頂.他也會自然地進入如來禅的境界了。)

  (佛已經在本經上說了禅的四種類別,就是達摩祖師東來此土,教授傳佛心印的禅宗,也明明白白說明以楞伽印心。爲什麼後世禅宗之徒,又說在如來禅外,另有一種祖師禅呢?甚之,還高推祖師禅,好像高過如來禅似的。這又是什麼道理呢?其實,所謂祖師禅,又何嘗離開過佛所說的如來禅呢?只因一落言诠,就如立竿見影,于是見影忘竿者,便滔滔都是。所以爲求解脫,卻反而法縛重重。後世禅師,乃高張手眼,在無義理的言句上,或者在當事人的一機一境上,用殺活手段,立地指出全體大用。然後乃知“青青翠竹,悉皆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船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不是心,不是佛,也不是物了。什麼是祖師禅?什麼是如來禅?到此就一律成爲多余的了。但必須實在到達這種境界,才可以橫說豎說都對。否則,誤人誤己,不可勝數。總之,佛說:“良馬見鞭影而馳。”如果是條跛驢,就打死它吧!仍然還是繞著磨盤慢慢地轉,莫說如來禅或祖師禅,要想達到愚夫禅也不容易呢!倘使但依言教,而不求心證,或雖少有所得,少有所證,而又不能徹頭徹尾解脫幹淨,那也只如唼空吠響的韓盧,對于自己分上,有什麼用處呢?假如真是一個過量的人,視吾佛所說一大藏教,也只是自己的注腳而已。不可說,不可說,又何足道哉!畢竟如何呢?年來早晚市價不同,筆墨大漲,努力用功參究去!)

  (注二十八)叁種樂定:一天樂、修十善者、生于天上、受種種之妙樂也。二禅樂、修行之人、入諸禅定、一心潔淨、萬慮俱止、得寂靜之悅樂也。叁涅槃樂,離生死之苦而證涅槃,究竟得無爲安穩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說何等法謂爲涅槃。佛告大慧:一切自性習氣,藏意意識見習,轉變名爲涅槃。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複次大慧,涅槃者,聖智自覺境界。離斷常妄想性非性。雲何非常?謂自相共相妄想斷,故非常。雲何非斷?謂一切聖,去來現在得自覺,故非斷。大慧,涅槃不壞不死。若涅槃死者,複應受生相續。若壞者,應墮有爲相。是故涅槃離壞離死。是故修行者之所歸依。複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斷非常,非一義,非種種義,是名涅槃。複次大慧,聲聞緣覺涅槃者。覺自相共相,不習近境界。不顛倒見。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覺。

  複次大慧,二種自性相。雲何爲二?謂言說自性相計著,事自性相計著。言說自性相計著者,從無始言說虛僞習氣計著生。事自性相計著者,從不覺自心現分齊生。

  什麼是涅槃的真義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什麼叫做涅槃?如何才能證人涅槃呢?”佛說:“一切自性業識所生的習氣,及無始以來,熏習如來藏識(阿賴耶)和意識的妄見,都徹底轉了,就名爲涅槃。諸佛和我證得的涅槃,就是自性諸法性空的境界。大慧啊!所謂涅槃,就是聖智自覺的境界,它是遠離斷見和常見等二邊對立的妄想觀念,也無所謂是有,也無所謂是無。爲什麼它不是常見呢?因爲它是遠離自相(自我的存在)和共相(物我同體)等妄想,所以不是常見。爲什麼又說它不是斷見呢?因爲過去、未來、現在的一切聖賢,的確能自覺內證涅槃的境界,所以也不是斷見。再說,涅槃是無生死、不滅…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