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二▪P11

  ..續本文上一頁因者是心 爲識之所依

  如水大流盡 波浪則不起 如是意識滅 種種識不生

  兩種智覺的境界

  佛又說:“還有兩種覺相:①是觀察覺,②是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所謂觀察覺是人們返照自己的知覺和感覺的自性,以體認妄心的現狀,畢竟是離了互相對立的“四句”,了無自性可得,這就名爲觀察覺。(就是凡夫智慧境界的相似覺,並非正覺的境界。)所謂四句:就是一(一體)異(不一體)、俱(共同存在)不俱(不共同存在)、有(有實在的)無(沒有實在的)、非有(好像是沒有)非無(好做不是沒有)以及常(永恒的存在)無常(沒有永恒的存在),這些就是互相對立的四句。大慧啊!離這四句,就是離一切法的綱要,所謂離四句,絕百非。也就要以離此四句爲觀察一切法而得智慧的體相,所以你們應當修學。(這就是觀察法天我。)大慧啊!所謂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就是人們都在妄想境界中接受它的本能感覺,所以一般人們對于堅(地)溫(水)暖(火)動(風)的生理本能狀態,執著不舍,而誤認此虛妄假合的四大活動,是真實的存在。而且還根據因明的——宗、因、喻叁支論理方法,于虛妄不實中強認爲是真實性的。智者就在此中覺知它都是虛妄不實的妄想境界,這就名爲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這就是觀察人無我。)

  菩薩境界

  大慧啊!大乘菩薩們就在此中成就二種覺相,了知人無我和法無我。由此得究竟善知方便無所有覺,又名爲得入無相智的善巧觀察。從此入于菩薩的初地(歡喜地)境界,“入百叁昧。得差別叁昧。見百佛及曾菩薩。自知前後際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大願殊勝神力自在。法雲灌頂。當得如來自覺地。善系心十無盡句(注叁十叁)。成熟衆生。種種變化。光明莊嚴。得自覺聖樂叁昧正受。”

  形而上的心物同體觀

  “大慧啊!大乘菩薩們,還應當了解四大所造成的色塵(物理)作用。他們應當覺知,形而上真如自性的實際,本來沒有四大種的生元,因此四大種也本自無生。若能真觀察到四大無生的實際,才知道宇宙萬有一切現象,都不過是名、相和妄想分別的境界,所以才感覺它的存在,無非都是自心現量的差別境象而已。其實,外界物理的性能,根本也是無自性的,這就名爲心現妄想分齊(等差平等)。就是說觀察叁界中,所造的色塵體性自相,也本來是離四句,絕百非,究竟無一物可得,畢竟是通體清淨的。它也各自離物性的自我和物我所屬的作用,住在自性體相的如實法中,根本就沒有物理類別的分段自相可得。因爲萬物一體,所謂“是法住法位”,都住在諸法本自無生的自性體相之中。

  色塵物理形成世界的真谛

  大慧啊!那麼,怎樣會産生四大種,造成叁界一切色塵現狀呢?因爲一切衆生,自無始以來,妄想自性功能,具有如津液般潤濕的大種,所以就産生內外界水的成分。妄想自性功能又具有熱能的大種,所以就産生內外界火的成分。妄想自性功能又具有飄動的大種,所以就産生內外界風的成分。妄想自性功能又具有堅定的大種,所以就産生內外界地的成分。妄想自性功能,同時又具有色相和虛空的現象,所以就産生內外各種不真實的思慮。因此和合而有五陰——色、受、想、行、識的聚集,和四大——地、水、火、風的和合,造成世間色塵的種種狀況。大慧啊!所謂唯識的識,乃是由內外界種種境象,依他而起作用,由此遍計所執,樂于執著種種境界的迹象,再由此貪著之心,又構成爲一種力量——業力,使它相續流注而及于無窮盡的未來。大慧啊!地等四大種以及造成色塵等狀況,依形器世界來說,當然是由四大種的因緣和合而生。依形而上本體自性來說,能生四大種的,卻不是四大種本身的因緣和合。爲什麼呢?因爲能形成色塵物質現狀的性能,雖是偶然地、暫時地形成了各種方便,如果推窮物理性能,其所以能形成的元素,本來就沒有它的自性。形而上本體的自性,雖然能生四大種的功能,生生還自無生,所以說一切萬法各無自性。它形成了萬象的各種形相,只是自性的功能所生的一種方便現象,靠因緣和合而生。但既借因緣和合而生,就並非沒有形相。所以說:外道的學者們,只認爲四大種,或認爲某一大種便是造成萬有色塵形相的基本原因,實在是不明究竟的真谛。他們之所以如此都是由于分別妄想所生的謬論,而和我的說法不同。

  身心的五陰原理

  大慧啊!其次,我應當爲你說明諸陰的自性相,什麼是諸陰的自性相呢?那就是指人們身心的五陰,也就是色、受、想、行、識等五種。除了色陰以外,那四陰並非是色。所謂色陰,是四大種所造成的色塵現象,各有各的不同境界。至于其余不屬于色塵的四陰,並非僅限于四數,譬如虛空,是超數字的,它是不能以數字來範圍的。虛空的自性,是離于有無之表,也是離四句,絕百非的。如果一定執著數字來說,那是無智愚夫們的說法,並非是見道聖賢的境界,大慧啊!真正見道的聖者,處在色塵世界之中,自身和外物的境界,會親證到都像幻夢似的存在。說它是空,並非斷滅的空無。說它是有,又並非真實的存在。聖者由大智而得解脫,證到五陰都是根據妄想所顯現的幻境,這就名爲見到諸陰的自性體相。所以你應當消除名和數等的分別妄想,真能證得寂滅的自性,再爲一切衆生們談究竟寂靜之法,以斷除其余外道的見解。大慧啊!說到究竟寂靜法之時,是要做到法無我的清靜境界,其中也沒有我見到畢竟清淨的理念存在。由此才能進入菩薩的第八不動地。到達此地以後,可以得無量叁昧自在之力,得意生身,以及如幻叁昧,和究竟通達自在之力。從此普渡一切衆生,猶如大地載育萬物,利益衆生,大乘菩薩的境界,就是如此。”

  外道學派四種涅槃的辨別

  “複次,大慧啊!其他外道學者們,大體說來,有四種涅槃的境界。①性自性非性涅槃。(對境無心,內在獨守清靜,以此爲涅槃的境界。)②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認爲各種現象的自性,都無存在,以此爲涅槃的境界,就是所謂斷見。)③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 (對于自己身心各種色相和內在的自性,都認爲根本無性,只有一靈不滅的,就是涅槃境界。)④諸陰自他共相相續流注不斷涅槃。(認爲我和人們的五陰, 本來就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存在,以生生不已就是涅槃的境界。)這就是外道們四種不同的涅槃境界,都不是我所說的涅槃。大慧啊!我所說的涅槃,是妄想識滅,才名爲涅槃。”

  八識的互相關系和心王的能所因緣

  大慧又問:“那麼,也就天所謂有八種識的作用和關系了?”佛回答說:“當然有八種識的作用和關系。”大慧問:“既然有八種識的作用和關系,爲什麼您只說涅槃是離意識妄想,而不說離其余七種識呢?”佛說:“既然離了意識分別攀緣的妄想作用,其所以引起其余七種識作用的因就投有了,七種識又從何而生呢?所謂意識,是由五識——眼、耳、鼻、舌、身——分別對境,因依他而起遍計所執的關系,才産生意識的作用。意識既已形成了,再受種種境界的熏習,增長如來藏識的種子,便名爲第八阿賴耶。藏識又同時受意識的增長熏習,和意識所生我和我所執的思維因緣等等,分別妄想也就同時執著以此身相爲我。所謂如來藏阿賴耶識,是因爲攀緣自心顯現的各種境界,總彙妄心執著的現狀所生。意識連帶其他七種識,都是互相輾轉,互爲因果的。譬如海浪,所有的波是水,所有的水是波。如來藏識和意識妄想等,也是如此。因自心現量領受境界之風的吹蕩,心波藏海就疊相生滅,便互爲因果。所以說:意識滅了,其余七種識也同時滅了。”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我不涅槃性。所作及與相。妄想爾焰識。此滅我涅槃。

  (這是說:佛法所證的涅槃,並不是有一個涅槃寂滅的境界可得。此中既無能作與作所的出入作用,也沒有涅槃之相可得。只要滅除如餡影一般的妄想,現前就是涅槃了)。

  彼因彼攀緣。意趣等成身。與因者是心。爲識之所依。

  (這是說:妄想意識等的生起,是因爲依他而起,是由于遍計所執的互相攀緣而形成的。心念便是心王的變相作用,諸識都是心王之所生,所以也名識爲心所。)

  如水大流盡。波浪則不起。如是意識滅。種種識不生。

  (這是說:意識妄想,永不停滅,心海洪流,波浪洶湧,興起了流注相續的現象。但只要意識妄想滅了,其余諸識,也就跟著而滅,不再産生作用了。)

  (注叁十叁)十無盡句:初歡喜地菩薩,發廣大之願,以十無盡而成就。若此十句有盡,則我願亦盡;此十句無盡,故我願亦無盡,名爲十無盡。一、衆生界無盡。二、世間無盡。叁、虛空界無盡。四、法界天盡。五、涅槃界無盡。六、佛出現界無盡。七、如來智界無盡。八、心所緣無盡。九、佛智所入境界無盡。十、世間轉法轉智轉無盡。

  複次大慧,今當說妄想自性分別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別通相,善分別。汝及余菩薩摩诃薩,離妄想,到自覺聖。外道通趣善見。覺攝所攝妄想斷。緣起種種相。妄想自性行,不複妄想。大慧,雲何妄想自性分別通相?謂言說妄想,所說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見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續妄想,縛不縛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別通相。大慧,雲何言說妄想?謂種種妙音歌詠之聲,美樂計著,是名言說妄想。大慧,雲何所說事妄想?謂有所說事自性,聖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說妄想,是名所說事妄想。大慧,雲何相妄想?謂即彼所說事,如鹿渴想,種種計著而計著。謂堅濕暖動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大慧,雲何利妄想?謂樂種種金銀珍寶,是名利妄想。大慧,雲何自性妄想?謂自性持此如是,不異惡見妄想,是名自性妄想。大慧,雲何因妄想?謂若因若緣,有無分別,因相生,是名因妄想。大慧,雲何見妄想?謂有無一…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