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二▪P12

  ..續本文上一頁異,俱不俱惡見,外道妄想計著妄想,是名見妄想。大慧,雲何成妄想?謂我我所想,成決定論,是名成妄想。大慧,雲何生妄想?謂緣有無性生計著,是名生妄想。大慧,雲何不生妄想?謂一切性,本無生無種,因緣生無因身,是名不生妄想。大慧,雲何相續妄想?謂彼俱相續,如金縷,是名相續妄想。大慧,雲何縛不縛妄想?謂縛因緣計著,如士夫方便,若縛若解,是名縛不縛妄想。于此妄想自性分別通相。一切愚夫,計著有無。大慧,計著緣起,而計著者,種種妄想計著自性,如幻示現種種之身。凡夫妄想,見種種異幻。大慧,幻與種種,非異非不異。若異者,幻非種種因。若不異者,幻與種種無差別,而見差別。是故非異非不異。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薩摩诃薩,如幻緣起妄想自性,異不異有無,莫計著。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心縛于境界 覺想智隨轉 無所有及勝 平等智慧生

  妄想自性有 于緣起則無 妄想或攝受 緣起非妄想

  種種支分生 如幻則不成 彼相有種種 妄想則不成

  彼相則是過 皆從心縛生 妄想無所知 于緣起妄想

  此諸妄想性 即是彼緣起 妄想有種種 于緣起妄想

  世谛第一義 第叁無因生 妄想說世谛 斷則聖境界

  譬如修行事 于一種種現 于彼無種種 妄想相如是

  譬如種種翳 妄想衆色現 翳無色非色 緣起不覺然

  譬如煉真金 遠離諸垢穢 虛空無雲翳 妄想淨亦然

  無有妄想性 及有彼緣起 建立及誹謗 悉由妄想壞

  妄想若無性 而有緣起性 無性而有性 有, 性無性生

  依因于妄想 而得彼緣起 相名常相隨 而生諸妄想

  究竟不成就 則度諸妄想 然後知清淨 是名第一義

  妄想有十二 緣起有六種 自覺知爾焰 彼無有差別

  五法爲真實 自性有叁種 修行分別此 不越于如如

  衆相及緣起 彼名起妄想 彼諸妄想相 從彼緣起生

  覺慧善觀察 無緣無妄想 成已無有性 雲何妄想覺

  彼妄想自性 建立二自性 妄想種種現 清淨聖境界

  妄想如畫色 緣起計妄想 若異妄想者 即依外道論

  妄想說所想 因見和合生 離二妄想者 如是則爲成

  一般思想心理的原則分類及其真義

  佛又說:“現在應該分別妄想的自性和它的共通現象,如果大乘菩薩們善于了解這些道理, 便可以舍離妄想, 達到自覺的聖境。而且可以斷除依他起的種種不同性質的妄想現象,了解外道學者們妄想的共通心理,同時也可由此斷除能含藏和所含藏的妄想作用,使妄想不再生起。大慧啊!什麼是妄想自性和它的分別現象,以及共通現象呢?那是指:⑴言語妄想。⑵所說事妄想。⑶相妄想。⑷利妄想。⑸自性妄想。⑹因妄想。⑺見妄想。⑻成妄想。⑼生妄想。⑽不生妄想。⑾相續妄想。⑿縛不縛妄想。這些就名爲妄想自性的分別現象和共通現象。大慧啊!⑴什麼是言語妄想呢?就是說:對于各種美妙的聲音、歌詠和優美的音樂等等,發生貪愛不舍的心理,就叫作言語妄想。⑵什麼是所說事妄想呢?就是說:所說的事物,都有一種自性,只有修行得道的聖人才能知道它的真義,這都是依他而起的言說妄想,就叫作所說事妄想。⑶什麼是相妄想呢?那就是說:對于別人所說的事物,和自己內在的意識思惟,由想象而生執著,如執著于堅、濕、暖、動等的性質,就叫作相妄想。⑷什麼是利妄想呢?就是:貪求種種金銀珍寶,就叫作利妄想。⑸什麼是自性妄想呢?就是說:把主觀成見的自性理解,認爲是絕對不易的真理,這和妄想惡見無異,就叫作自性妄想。⑹什麼是因妄想呢?就是說:對于事理的一切因緣,雖窮其原因的有無,但只執著現象界的因,而不探究因所由出的究竟,就叫作因妄想。⑺什麼是見妄想呢?就是說:推理有和無、同和異等形而上或世界中的事物,各自形成主觀理論,落于外道學者的執著妄想,就叫作見妄想。⑻什麼是成妄想呢?就是說:認爲我和我所得的思想,是絕對性的真理,就叫作成妄想。⑼什麼是生妄想呢?就是說,對于外緣的有無等性能,依他而發生執著的觀念,就叫作生妄想。⑽什麼是不生妄想呢?就是說:認爲萬有的性能根本就沒有生,所以一切都是沒有種子,都是因緣所生,就叫作不生妄想。⑾什麼是相續妄想呢?就是說:這些妄想的作用,都是連接不斷,由彼而生此,由此而生彼,猶如錦繡的互相連瑣交織一樣,就叫作相續妄想。⑿什麼是縛不縛妄想呢?就是說:自認爲被執著妄想煩惱等因緣所縛,自己又覺得已經解脫這些束縛了,猶如人們自打繩結,又自作解脫,就叫作縛不縛妄想。大慧啊! 一般人對依他起的妄想, 偏生執著,認爲這些妄想都有它的各別自性。它和此身一樣,明明都是自己幻化的,可是人們卻認爲妄想自身,卻與幻化不同。其實,世間種種事物,和幻化非同非異的。如果是不同的,那幻化便不是種種事物的成因了。如果是同的,那幻化和現前的種種事物,便無差別了。可是,在萬有現象之中,幻化和種種事物,形式上卻是有差別的。所以我說,幻化和種種事物,是非同非異的。因此,你和一般學大乘道的菩薩們,對于幻化般依他而緣起的妄想自性,切勿執著它是有是無。總之,這些關于妄想自性的分別和共通關系的現象,便是一般愚癡凡夫們,都在夢幻他的自相纏繞,執著它的有無而形成的。”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心縛于境界。覺想智隨轉。無所有及勝。平等智慧生。

  (這是說:人心被內外的境界所縛,感受和知覺等的妄想,就隨著外境而轉。如果住在無妄想的最難勝的寂滅境界中,就會生起一切平等性的智慧了。)

  妄想自性有。于緣起則無。妄想或攝受。緣起非妄想。

  (這是說:在妄想的本身而言,當它在分別思惟的時候,是有它各別不同的特性存在。如果再仔細觀察,將發現妄想的作用,都是緣起而生。因緣生法,從緣而起,從緣而滅,根本上是沒有實在可以把捉的。所以要知道妄想的本身,和妄想所涵蓋的各種現象和作用,都是依他而起,是緣起無生的,妄想的本身根本就是不實在的。)

  種種支分生。如幻則不成。彼相有種種。妄想則不成。

  (這是說:妄想所生起的現象,是有種種分支差別的。它的現象雖有千差萬別,但都是如夢幻似的,只是偶然、暫時的顯現,根本就是不實在的。)

  彼相則是過。皆從心縛生。妄想無所知。于緣起妄想。

  (這是說:依他而起,對境而生的各種妄想,它的本身就是一種錯覺,也就是心被外境所縛的一種變態的現象。妄想的本身是無知的,只不過面對諸緣,就會倏爾生起妄想。)

  此諸妄想性。即是彼緣起。妄想有種種。于緣起妄想。

  (這是說:何以說妄想本身是無知的呢?因爲這些妄想本身的性質,都是依他而起,對境而生,都是緣起而無自性的。雖然有種種不同的妄想,但都是依內外諸緣倏爾生起的。只從妄想去了解內外諸緣,妄想卻不能自見其妄想。)

  世谛第一義。第叁無因生。妄想說世谛。斷則聖境界。

  (這是說:佛所說的法,只有世谛[世間萬有的事理]和第一義谛[形而上的本體]。除此以外,假使還有第叁谛的話,那根本就是空洞的名詞和理論,是無因而生的。妄想是屬于世谛的現象,並非第一義谛。如果能斷除妄想,那就是聖人的境界了。)

  譬如修行事。于一種種現。于彼無種種。妄想相如是。

  譬如種種翳。妄想衆色現。翳無色非色。緣起不覺然。

  譬如煉真金。遠離諸垢穢。虛空無雲翳。妄想淨亦然。

  (這裏所說的譬喻,是針對上面所說妄想緣起等等的結論。第一個譬喻,是以一般修持觀想的人們來說:他們只從一心想象各種事物,就有各種事物的顯現。其實,那些事物,根本就不是真的,都不過是妄想所生起的現象而已。第二個譬喻,是以一般眼行翳病的情形來說:因爲人們有了翳病,眼裏就現出各種色相。這些色相,既不是有,也不是沒有,都不過是因爲有了翳病才發生的。人們面對內外境界,所生起的色相感覺,也都是心病的變像,依他緣起所生,根本沒有其實的自性,但對此幻覺,人們卻不自知不自覺而已。第叁個譬喻,是以煉金的情形來說:人們的潔淨自性,比之如金,堅固而有光輝,當它深埋在塵垢之中,就如金子埋在泥沙夾雜的礦藏裏一樣,必須要經過一番鍛煉洗刷,才恢複到純金原有的光輝和堅實。所以當人們的妄想淨盡後,此心就如虛空,更無一些雲翳的遮障了。)

  無有妄想性。及有彼緣起。建立及誹謗。悉由妄想壞。

  (這是說:妄想本身的自性,既不是有,也不是無,那是依他緣起所生。所以一般說心的自性爲有爲無,各自建立種種理論,互相誹謗,都不過是由于各人自己的妄想執著而已。)

  妄想若無性。而有緣起性。無性而有性。有性無性生。

  (這是說:如果認爲妄想是無性的,只是依他緣起而生,才有妄想的性質,那也就等于是說無性的卻能生有性的作用,有是從無而生的了。)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緣起。相名常相隨。而生諸妄想。

  (這是說:妄想本身便是因,因爲妄想是依他而起的,所以才說它是緣起,也就是說它是緣起性空的。當它有了現象的時候,便有了名詞,名詞和現象,總互相關聯而起作用的。但名和相是由妄想所生,而妄想又生起各種的名和相。因此所謂有和無,也是一種緣起的妄想而已。)

  究竟不成就。則度諸妄想。然後智清淨。是名第—義。

  (這是說:所以推尋妄想的究竟,說它是有,當然是錯的。說它是無,也是不對。有無都不著,然後才能得到清淨智,清淨智便是言語的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的第一義谛。)

  妄想有十二。緣起有六種。自覺知爾焰。彼無有差別。

  (這是說:妄想大約可分爲十二種,已經在前面說過了。而依他緣起所生的妄想…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