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大义今释 卷第二

  楞伽大义今释卷第二

  ---楞枷大义今释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如来藏有定相和实体吗

  当时大慧大士又问佛说:“您一向说:如来藏的自性是本来清净的,既然一转而变为各类的色相,便和合于一切众生的身中,就好像一个无价之宝,被包在灰尘厚积的破衣里;但如来藏的自性,仍然是常住不变的。所以一切佛都说:一切众生被五阴(身心的暗昧景象)、十八界(内外境和心细之间。注见前二十四)、十二入(身心内外的根尘。注见前二十五)等等尘垢的外衣所缠缚。被贪欲、瞋恨、愚痴等等的妄想尘劳所染污,不得解脱。这种说法和外道们所说的另外有一个真我的存在,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现在您说有一个自性的如来藏。外道们也说,另有一个真我是经常存在,能造作一切的,而且是不依靠一切的缘而周遍不灭的。但是您却又批评说执着另一个我的存在,那是错误的观念,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人相续阴 缘与微尘 胜自在作 心量妄想

  佛说:“大慧啊!我所说的如来藏,是和外道们所说的真我不同。有时候说:空、无相、无愿。有的候说: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或者说: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等等的名词和理念。其实都是借用若干不同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真如的究竟实相。至于为什么说有—个如来藏呢?那是因为证到了性自性,证得无上正觉后,为了破除愚痴凡夫们恐惧无我的心理,所以才提出如来藏以断除人们的疑惑。因此才说远离妄想,达到无所有的境界,才能进入如来藏自性的堂奥。现在和未来有真知灼见的大乘菩萨们,不应该执著于如来藏,认为它是我的真体。正如做陶器的,用一堆泥土,和水木轮绳等器具加以人工,才能和合造作了各种陶器。如来说法也是如此,用各种方法随缘开示,使人们明白最后的实相。他在远离一切妄想的无我境界中,用种种智慧和巧妙的方法,或说如来藏自性,或说无我。所以我说的如来藏,是和外道们所说的真我不同。如果懂得这个道理,这才算是真正了解如来藏。这都是为了开示引导一般外道们,为了使他们不执著另有一个真我的存在,使他们舍离不实在的我见和妄想,进入三解脱门(注二十六)的境界,希望他们迅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才向他们演说如来藏。所以唯有已得到正觉的人,才能作如此的说法。否则,如果以为真有一个实在的如来藏存在,就完全和外道们的见解相同了。大慧啊!所以说:为了远离外道们的知见,应当相信法无我的如来藏。”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人相续阴。缘与微尘。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这是说:人我身心的现象,都是由五阴——物色、感受、思想、本能活动、心识的业力等,相续流注不断,因缘和合,互为因果,才形成一个物理世界和人生。有些人却认为这些宇宙万有的现象,都是胜自在天的天主所作,或者说是另有一个主宰所创造出来的。其实,都是自心分别的妄想所生,都不是真理。)

  (注二十六)三解脱门:解脱即自在之义也,门即能通之义。谓由此三解脱门,则能通至涅槃。三解脱门者:一曰空,二曰无相,三曰无作:又为性净解脱、圆净解脱、方便解脱。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唯愿为说修行无间,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虚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焰梦等一切性。无始虚伪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

  这时,大慧大土又请佛说大乘的修行方法。佛回答说:“大乘菩萨们,要完成四法,才能得到修行的大方便。哪四法呢?①善于分别万法,都是自心所现。就是说能观察三界的差别万象,都是唯心所现。既无所谓有我的主体,也无所谓有我的附属,一切形形色色的流变来去等现象,虽然表面上似有它的作用,但推寻它的究竟,却是根本上没有动摇来去的,都不过由无始以来受虚妄习气熏习的观念所形成。这些观念的形成,是因为被三界里的种种物色的活动所系缚,被生命所赖以维系的物质世界所支配粘着,所以心理上就发生种种妄想。如果把这些道理观察透彻,就是大乘道的“善分别自心现”了。②善于观察外物外境的性能,都无自性。就是说能观察万物的存在,随时随地都是变动不居,都是暂时偶然的显现。如梦幻似地出现,如光影似地消散,一切外境万物的性能,都没有固定的自性长存。所有心理上的事物阴影,都是无始以来的虚伪妄想熏习而生,并没有一物是真的存在。如果把这个道理观察清楚,就是大乘道的“善现外性非性”。③善离生住灭见。就是看透内外身心的一切境界,都在梦幻境界中似的。所谓一切外物,和自他之间的自性,根本都是缘起的,虽有而无生。一切那是自心境界的错综分别,由此就能确证外物外境,都无自性。而一切现识作用,也没有存在,虽然因缘和合,形成万象,但这只是时间、空间互相积聚的现象,并不能长存不变。一切妄想,也都由于因缘而生起,三界内外的一切事物,确实没有一自性的可得。这个能见万法如梦似幻的自性,虽然暂时生起可见的作用,但立刻就跟着消灭了。难有确实了知诸法如梦幻的自性,了无形相可得,才能证入无生法忍(注二十七)。得到了无生忍以后,远离了生住灭的妄见,于是妄想不生,智慧朗照,这就是大乘道的“善离生住灭见”。④得自觉圣智的善乐。就是得无生法忍了,住第八菩萨地,了解心、意、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的实相,由此而得到了意生身。”

  意生身的境界

  大慧又插嘴问道:“什么是意生身呢?”佛接着说:“所谓意生身者,譬如人们心意识的作用,当它产生幻想时,立刻可以生起,自在无碍,所以名为意生。当它变化时,自由去来,不为石壁所阻,不为地域所限。但人们的意识,为什么能够如此自由呢?因为以前的经验,变成了记忆,这一记忆在心中,就相续流注不绝,可以生起幻想。意识本来是无形无质,不为身体的形相所囿,而为一身主宰的源泉。大慧啊!菩萨得到意生身的境界,也是如此,在弹指之间,就可以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所谓如幻三昧之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境变化等身,也都同时俱生。犹如人们的意识作用,外界一切都不能障碍它。所以得了意生身的菩萨们,可以随着自己本来愿力所忆念的境界,而普度成就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道的“得自觉圣智善乐”。大慧啊!修菩萨道的人,能得到这种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而舍离心、意、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相的境界,得到了意生身,达到“得自觉圣智善乐”。这才是菩萨修行大方便的四法,你们应当努力求学。”

  (修行得意生身者,是八地菩萨的境界。修持到此,亲证无生,见道坚固而不退转,所以名为第八不动地,或名不退转地。意生身的境界,本经佛亲口所说,已讲得相当明白。不过必须了解意生之身,并不是具有肉质实质之身,但是也不是没有色相可见的。必须要彻底了解本经心识真际的道理,切实做到离心、意、识的境界,亲自证得无生法忍,然…

《楞伽大义今释 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