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猶如道路的徑迹。例如象象馬人獸等所走過的形迹,可以出此迹象尋求到它的目標。這就是句身的要義。所謂名及形呢?有的名辭只是屬于抽象的觀念,但是又可以由此抽象觀念來了解事實。例如說,命題和涵義,它本身就是無形色可得的。至于所謂無色,乃是從感受、思想、行動、精識的作用上,來了解它是無色的。 爲了表達無色的涵義, 就有文句結構的需要。這就是名辭和名句形身等文字理則的作用,關于這些差別的涵義,你們應當修學,既可以由此研究義理,也可以表達義理。”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名身與句身,及形身差別。凡夫愚計著,如象溺深泥。
(這是說:凡夫們往往執著文字名相,以爲這就是究竟,所以不能解脫,猶如大象陷于泥坑裏,愈陷愈深,無法自拔,是多麼的可憐啊!)
佛爲什麼只說出世法
佛又說:“大慧啊!未來世間的智者們,他們舍離自性的究竟實際, 只尋問一(如一元)、異(非一元,如二元、多元等本體論。)、俱(同體或共有的形而上論等。)、不俱(非同體,或非共有。)、見相(知識的真實性,如認識論等。)、我所(人我所作的真實性,即爲人生的價值,或人生的行爲論等。) 他們都以這些通義,來考問無智的人們。 而無智的愚夫們, 可能會答複他們說:這些都不是佛法中的正問。如果他們再問關于佛所謂的色等(物理的實際),它是否恒常不變?或變化無常?它是否爲同體?或不同體?甚之問:涅槃自性中一切活動的現象?以及所起這些現象的狀況?物理的能和物理變化的情狀?能爲造物主宰的是誰?和造化的根源是什麼?能見和所見的作用?微塵和塵質的根本?能修行的是誰?所修行的是什麼事?這些等等問題,彼此都可以互相引證,可以相互發明的。可是無智的愚夫們,可能會說:我佛向來對這些問題,是把它歸屬于沒有窮盡的無記止論,所謂“置答”而不說明。這樣的回答,其實等于謗我,決非癡人們所能知的了。我有時對于這一類問題,爲什麼“置答”(即不答)呢?因爲對某一般人們,沒有聽聞理解的慧力,爲了使他們遠離深奧難知的恐怖心理, 所以說這些乃沒有窮盡的無記論(相同于戲論),又爲了阻止外道的邪見理論,所以可以“置答”不說。大慧啊!這些外道學者們,認爲人身就是生命的根源,形體化去,生命也就隨著化去了,這屬于無記論的範圍。因爲他們愚癡無智,不知道生命最初的因,所以走入了無記論的範圍,這當然也不是我所要說的了。我所說的,是要離能生和所生的現象,以及遠離妄想分別心的能所。我哪裏要用“置答”來阻止他們的理論呢?大慧啊!如果執著另有一個能生和所生的現象,始終不肯放下,他若不知道能生都是自心(真如)的現量,我就會阻止他,或者置而不答了。佛以四種記論(見下偈中)爲衆生說法,“置答”是阻止無記論的一種方法。我經常對你們說:這是用在善根還未成熟的人,假以時日,等到他們善根成熟後,才爲他們說法,所以有時才會“置答”。
宇宙萬法無主宰非自然的道理
其次,大慧啊!宇宙萬有的一切法,是因緣所生的,離了因緣以外,就根本無性。因爲沒有一個作爲主宰的造物者的存在,所以從形而上的本體自性而言,我說一切法本自無生。因爲—切法的自性,本自沒有體可得。如用自智自覺,觀察諸法的自性體相,畢竟性空而不可得,所以一切法本自無生。爲什麼呢?一切法既不可以把捉而來,也不可以把捉得去。只因爲自他妄念,想要將它把捉而來,但它卻無所從來,想要將它把捉而去,但它卻無所從去,所以說一切無可把捉,離了來去。可是爲什麼我又說諸法本自不滅的呢?因爲形而上的自性,本來就沒有實相可得,所以說,雖然有現象的滅,但形而上卻空無自性,本自不滅。但爲什麼又說,一切法無常呢?因爲緣起的現象,本來沒有經常存在的可能性,所以說它是無常的。然而爲什麼又說一切法是常的呢?因爲現象緣生,形而上的本體,畢竟性空無生。一切現象緣起緣滅是無常的,而自性本空卻是恒常的,所以說一切法性空是常的。”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記論有四種;一向反诘問。分別及止論。以製諸外道。
(這是說:佛法的論理,有四種方法。那就是直答、反問、分別和置答等四種。佛是用這四種方法,以製服一切外道們的邪說。)
有及非有生。僧伽毗舍師(注見下文解中)。一切悉無記。彼如是顯示。
(這是說:數論(注叁十一)學派與勝論(注叁十二)學派等,他們大抵那是說:有生于無,無能生有。這些義理都是無記論,都不是真理。)
正覺所分別。自性不可得。以難于言說。故說離自性。
(這是說:佛是大智正覺者,于無分別中分別宇宙萬有,一切法的自性,都沒有實體可得,也不是言語思想可以形容的,所以說是無自性。)
(凡是善于說法者,必須能建而又能破。此是因明和邏輯(Logic)的共通原則。破是辨駁不同于我的謬論,破其邪見執著,建是使他在真理之前低首, 歸依于吾所建立的宗旨。 而最善于能破和能建的說法者, 可謂人間天上, 莫過于佛。佛具一切智,窮萬法源。 明宇宙萬有的空無自性, 無言語可說, 離思議之表。卻又須以此事明白告訴衆生,必須要在不可說中,用各種方法說出其中的道理,使人們在可思議裏,達到不可思議的超脫境界。所以在這裏說了一切法如幻,破一般論理思辨的執著以後,跟著又說出名句形身的要義,和表明吾佛說法的方法。如果人們對此了然于胸,就可以知道佛說一大藏教的組織方法,同時也可以了然後世諸善知識接引後進的妙用了。即使不是學佛的人們,懂了這個道理,對于思辨義理文字的寫作和講說,也應該有很大的進益。)
(注叁十一)數論:迦毗邏仙所造之穹,又名金七十論,立二十五谛,論生死涅槃。以數爲量諸法之根本,故以立名。從數而起之論,故名數論。
(注叁十二)勝論:嘔露迦仙所始稱,分析宇宙萬有爲空間的唯物的多元論也。別爲六種,謂之六句義。實爲本體,德爲屬性,業爲作用,同爲共通性,異、和合爲物間之固有性。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唯願爲說諸須陀洹,須陀洹趣,差別通相。若菩薩摩诃薩,善解須陀洹趣差別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方便相。分別知已。如是如是,爲衆生說法。謂二無我相,及二障淨,度諸地相。究竟通達,得諸如來不思議究竟境界。如衆色摩尼,善能饒益一切衆生。以一切法境界無盡身財,攝養一切。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今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聽受。佛告大慧:有叁種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雲何爲叁?謂下中上。下者極七有生,中者叁五有生而般涅槃,上者即彼生而般涅槃。此叁種有叁結,下中上。雲何叁結?謂身見,疑,戒取。是叁結差別。上上升進,得阿羅漢。大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妄想。如緣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緣起自性,種種妄想自性計著生。以彼非有非無,非有無,無實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種種妄想自性相計著。如熱時焰,鹿渴水想。是須陀洹妄想身見。彼以人無我,攝受無性,斷除久遠無知計著。大慧,俱生者。須陀洹身見,自他身等,四陰無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轉相因相故,大種及色不集故。須陀洹觀有無品不現,身見則斷。如是身見斷,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大慧,疑相者,謂得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不于余處起大師見,爲淨不淨,是名疑相,須陀洹斷。大慧,戒取者,雲何須陀洹不取戒。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謂愚夫決定受習苦行,爲衆樂具,故求受生。彼則不取,除回向自覺勝。離妄想,無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須陀洹,取戒相斷。須陀洹斷叁結,貪癡不生。若須陀洹作是念。此諸結我不成就者,應有二過。墮身見,及諸結不斷。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衆多貪欲,彼何者貪斷。佛告大慧:愛樂女人,纏綿貪著種種方便,身口惡業,受現在樂,種未來苦。彼則不生。所以者何?得叁昧正受樂故。是故彼斷。非趣涅槃貪斷。大慧,雲何斯陀含相?謂頓照色相妄想,生相見相不生,善見禅趣相故。頓來此世,盡苦際,得涅槃。是故名斯陀含。大慧,雲何阿那含?謂過去未來現在色相,性非性,生見過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結斷故,名阿那含。大慧,阿羅漢者,謂諸禅叁昧解脫力明。煩惱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羅漢。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叁種阿羅漢,此說何等阿羅漢。世尊爲得寂靜一乘道,爲菩薩摩诃薩方便示現阿羅漢。爲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靜一乘道聲聞,非余。余者行菩薩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願故,于大衆中示現受生,爲莊嚴佛眷屬故。大慧,于妄想處種種說法,謂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遠離故。示現得自心現量,得果相,說名得果。複次大慧,欲超禅無量無色界者,當離自心現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現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禅四無量 無色叁摩提 一切受想滅 心量彼無有
須陀槃那果 往來及不還 及與阿羅漢 斯等心惑亂
禅者禅及緣 斷知是真谛 此則妄想量 若覺得解脫
四種羅漢的果位境界
這時,大慧大土又問說:“惟願佛再爲我們解說羅漢的四個果位的境界,如果我們都能了解四種羅漢果的方法,和其中不同的境界,我們才能爲後世衆生說二種無我相——人無我和法無我,使他們去了煩惱障和所知障,一直進入如來的不可思議的境界。”佛回答說:“有叁種須陀洹的境界和他的不同果位。初果須陀洹有哪叁境界呢?就是下、中、上叁種。下品須陀洹還須經七次返生人間。中品須陀洹還須叁次返生人間,乃至五次返生人間,才能進入有…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