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余依涅槃(殘余的習氣未能淨斷,定住在空忍的境界,即以爲是究竟寂滅的果位,所以名爲有余依涅槃。)至于上品須陀洹,就是不須投返人間,就能進入涅槃。在這叁種果位的人,還有叁結,所以不得解脫;哪叁種結呢?就是身見、疑見、戒取見叁結。如果能加以修持上進,就可以得到阿羅漢果。大慧啊!所謂身見,是有兩種不同。①是與生命俱來,和生命根本同在的,名爲俱生。②是妄想所生。什麼是妄想所生呢?例如對緣起所生的現象界,分別它們的緣起自性,卻執著自性是的確有一空性的存在。不過認爲這個自性的境界,既不是有,也不是無,也不是非有和非無。其實這正是一種妄想所形成的觀念。可是無智愚夫,只認爲分別妄想是空,不知執空還是妄想,卻反而執著空爲自性。這仍然如熱時的渴鹿,誤認曠野裏的陽焰光影,把它當作清淨的涼水一樣。這就是須陀洹們以空性爲身見,他們只證得人空,乃認爲無我就是無自性的境界。他們斷除煩惱,久住空境,就在此處安身立命了。什麼是須陀洹的俱生身見呢?他們觀察自己和人們的四陰作用——受(感觸)想(思想)行(本能活動)識(精神作用)——都是沒有色相形狀可得,都是物理生理所造,互相輾轉發生作用,彼此遷爲因果。四大種——地(固體)水(液體)火(熱能)風(氣體)——以及光色等,都不是固定性的。他們由此觀察,既不執有,也不著無,斷除凡夫堅認此身是我的身見之惑。因此再也不生貪欲之念,就此以斷惑爲證真之果,那就是須陀洹的身見相,即所謂去妄求真之流。大慧啊!所謂疑相是什麼呢?那就是對上述的兩種身見妄想已經解除,但又自以爲這種心得就是得法的善見相。即認爲諸法斷滅,都是不生的,所以對其余更有超過這種境界的上乘法,就起懷疑,認爲大乘大士們雖說的清淨法,恐怕是未淨其意的,這就名爲須陀洹的斷見疑相。大慧啊!所謂須陀洹的戒取見,是說須陀洹們不肯守取善業的戒行,輕視它爲邀得生大的福報。他們了解有生即有苦,因修善而得生天的福報,福報盡了,仍然會墮落的,仍然沒有脫離苦因,所以他們既然不爲惡造孽,也不守取戒行以求福,所謂取的意義,是說人們現在修習苦行,而爲了求取他世或換得來生福報,或死後往生天堂的樂報,這是思癡凡夫們的希望,所以須陀洹們在所不取。他們除了返心歸向于自覺的殊勝境界,遠離妄想,及斷除煩惱的無漏法的清淨禁戒以外,其余都不執取,這就名爲須陀洹的戒取見。雖然須陀洹們已經斷了貪、瞋、癡的叁結,再不生起這種心理。可是他們如果有了我已斷除叁結的自負,就等于沒有成就的凡夫。只要一有此意,便會有兩種過錯,①是墮在身見,如上面所說的。②是其余諸結不斷。所以真正已經成就須陀垣果位的人,是沒有這種自負的心理的。”大意又問:“您說一切衆生們,本來就有很多的貪欲,須陀洹們是斷了哪種貪欲呢?”佛說:“他們是斷了男女之間纏綿的情、愛、欲,乃至從情、愛、欲所出發的種種身、口、行爲,如打情罵俏,擁吻眄視等等。因爲這些行爲,雖然得到目前暫時的享受,但會博得未來無窮的苦果,所以他們已經遠離不生了。但這如何能夠做得到呢?他們在禅定的境界中,已經得到叁昧正受之樂,就是身心內發的妙樂,所以他們能夠斷除男女欲樂之心,而貪著趣入涅槃境界的妙樂。大慧啊!怎樣是斯陀含的境界呢?他們是對境無心,目前有色相,心中無分別,總是在禅定的樂趣境界當中。所以他們盡此一生的苦報,命終即進入有余依的涅槃境界,這就名爲斯陀含。大慧啊!什麼是阿那含的境界呢?他們是已經斷除過去、未來、現在的叁世時間的束縛,沒有內外有無之心。也沒有因我見而産生的偏差,所謂絕對不生妄想,究竟斷除叁結,這就名爲阿那含,他們能住入涅槃,不再生人間而證得不還果。大慧啊!什麼是阿羅漢的境界?他們已經具有世間和出世間的各種禅定叁昧境界,得到解脫的能力,和神而明之的通力,“不再生起煩惱苦果等妄想習性,這就名爲阿羅漢。”大慧又問:“您平常不是說有叁種阿羅漢嗎?這裏所指的是哪一種的阿羅漢呢?是得寂滅清淨的一乘道果呢?或者大乘境界的菩薩們,爲了方便顯示,故意以阿羅漢的姿態出現呢?或是佛以化身顯示的呢?”佛回答說“這是指得到寂滅清淨的一乘道的聲聞衆中的阿羅漢,並非其余的那兩種。其余兩種,那是由于慈悲的願力,視時代和環境的需要,故意顯示阿羅漢的姿態,來作佛法衆中的眷屬,借以相得益彰,以此莊嚴佛衆。大慧啊!所謂得果,也無非是對凡夫衆生們說,因爲他們根本不能遠離妄想心的希望,雖然學出世法,但總是要求取得一種地位,所以才說他得果和得禅。如果是真正的禅者們證人禅的正受叁昧,就根本無所謂有這些得果得禅的觀念存在,只是借此表示而說已證得自心的現量果罷了。大慧啊!如果要超過各種禅定的無量境界,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叁界外者,還應當舍離自己的心量境界。若是還有少許感受和細微妄想的存在,認爲自己是超過心量的境界者,那就根本不對,爲什麼呢?因爲還在心量的範圍啊?”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諸撣四無量。無色叁摩提。一切受想滅。心最彼無有。
(這是說:所有各種禅定,都超不出四無量的境界[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門禅中之四禅也。一、慈無量心。二、悲無量心。叁、喜無量心。四、舍無量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則得生色界之梵天,故雲梵行。]既是空無邊處定、色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禅定最高的境界,是無所有處定,也叫作滅盡定。但是無色定還是不出五色界的範圍。總之,四無量的禅定境界,不外欲界、色界、無色界的領域,雖然,沒有粗的觸覺和妄想,但依然還存有細的感受和妄想。這些仍然跳不出自心的現量境界,如果能超越自心的現量,就一無所得,而解脫叁界了。)
須陀槃那果。往來及不還。反與阿羅漢。斯等心惑亂。
(這是說:初果須陀洹,二果一往來,叁果是不還,四果阿羅漢等。如果認爲是有法可得,有果可證,執著果位和自己所得的禅境界而不知舍離,都是自心惑亂的證見,以大乘佛法看來,不過是比較高明一點的愚癡凡夫罷了。)
禅者禅及緣。斷知見真谛。此則妄想量。若覺得解脫。
(這是說:真正的禅者,在禅定境界中,既無所謂能禅定的心,也無所謂得禅定的境。既斷除了能知和所知的見,便沒有真和妄的分別執著,依此而證得正覺的自性,自然就得到解脫了。)
複次大慧,有二種覺:謂觀察覺,及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大慧,觀察覺者,謂若覺性自性相,選擇離四句不可得,是名觀察覺。大慧,彼四句者,謂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離,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觀察一切法,應當修學。大慧,雲何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謂妄想相攝受計著,堅濕暖動不實妄想相,四大種。宗因相譬喻計著,不實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攝受計建立覺。是名二種覺相。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二覺相,人法無我相。究竟善知方便無所有覺,觀察行地,得初地,入百叁昧。得差別叁昧,見百佛及百菩薩,知前後際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大願殊勝神力自在。法雲灌頂,當得如來自覺地。善系心十無盡句,成熟衆生。種種變化,光明莊嚴。得自覺聖樂叁昧正受。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當善四大造色。雲何菩薩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薩摩诃薩,作是覺彼真谛者,四大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觀察。觀察已,覺名相妄想分齊,自心現分齊,外性非性,是名自心現妄想分齊。謂叁界觀彼四大造色性離,四句通淨,離我我所,如實相自相分段住,無生自相成。大慧,彼四大種,雲何生造色?謂津潤妄想大種,生內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種,生內外火界。飄動妄想大種,生內外風界。斷截色妄想大種,生內外地界。色及虛空俱,計著邪谛。五陰集聚,四大造色生。大慧,識者,因樂種種迹境界故,余趣相續。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緣。非彼四大緣。所以者何?謂性形相處所作方便無性,大種不生。大慧,性形相,處所作方便和合生,非無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複次大慧,當說諸陰自性相。雲何諸陰自性相?謂五陰。雲何五?謂色受想行識。彼四陰非色。謂受想行識。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異相。大慧,非無色,有四數如虛空。譬如虛空,過數相,離于數,而妄想言一虛空。大慧,如是陰,過數相,離于數。離性非性,離四句。數相者,愚夫言說,非聖賢也。大慧,聖者如幻,種種色像,離異不異施設。又如夢影士夫身,離異不異故。大慧,聖智趣,同陰妄想現,是名諸陰自性相,汝當除滅。滅已,說寂靜法,斷一切佛刹,諸外道見。大慧,說寂靜時,法無我見淨,及入不動地。入不動地已,無量叁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叁昧,通達究竟力明自在,救攝饒益一切衆生。猶如大地,載育衆生。菩薩摩诃薩,普濟衆生,亦複如是。
複次大慧,諸外道有四種涅槃。雲何爲四?謂性自性,非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大慧,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爲涅槃。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識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雲何離意識,非七識。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緣故,七識不生。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不壞身相,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不涅槃性 所作及與相 妄想爾焰識 此滅我涅槃
彼因彼攀緣 意趣等成身 與…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