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譬如風水,和合出聲。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惡見妄想。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譬如大地,無草木處,熱炎川流,洪浪雲湧。彼非性非非性。貪無貪故。如是愚夫,無始虛僞習氣所熏,妄想計著。依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緣自住事門,亦複如彼熱焰波浪。譬如有人,咒術機發。以非衆生數,毗舍阇鬼,方便合成,動搖雲爲。凡愚妄想計著往來。如是外道,惡見希望。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戲論計著,不實建立。大慧,是故欲得自覺聖智事,當離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惡見妄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幻夢水樹影 垂發熱時焰 如是觀叁有 究竟得解脫
譬如鹿渴想 動轉迷亂心 鹿想謂爲水 而實無水事
如是識種子 動轉見境界 愚夫妄想生 如爲翳所翳
于無始生死 計著攝受性 如逆楔出楔 舍離貪攝受
如幻咒機發 浮雲夢電光 觀是得解脫 永斷叁相續
于彼無有作 猶如焰虛空 如是知諸法 則爲無所知
言教唯假名 彼亦無有相 于彼起妄想 陰行如垂發
如畫垂發幻 夢揵闼婆城 火輪熱時焰 無而現衆生
常無常一異 俱不俱亦然 無始過相續 愚夫癡妄想
明鏡水淨眼 摩尼妙寶珠 于中現衆色 而實無所有
一切性顯現 如畫熱時焰 種種衆色現 如夢無所有
複次大慧,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離于有無建立誹謗。分別結集,真谛緣起,道滅解脫。如來說法,以是爲首。非性,非自在,非無因,非微塵,非時,非自性相續,而爲說法。複次大慧,爲淨煩惱爾焰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
關于哲學和邏輯學的幾個問題: 同異、真假、虛實、有無、存在和不存在的辯正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佛說:希望佛再爲我們說明如何才能不去執著同和異,同時俱生和不懼生,以及有和無,非有和非無,乃至常性和無常的道理呢?”佛回答說:“凡是不知道性自性心量的愚癡無智的凡夫們,才只想追求內心外境的一切事物,在這些觀念理論裏打圈子。其實,都是因性自性被無始以來的習氣所染汙,而執著這些妄想以爲真實。譬如一大群的鹿,爲口渴所苦,看見春天曠野裏的陽光反映,誤以爲是一流清水,拼命地奔走追求。殊不知那只是自己錯覺所生的幻像。同樣的,一般無智的凡夫,被無始以來的虛僞妄想所熏習,被貪欲、瞋恚、愚癡等叁毒所薰染,而樂于執著塵色世間的各種物象。看見世界上有生(生起)、住(存在)、滅(消逝)的現象,就要想把捉內心外境的各種性能,于是墮在同和異,俱生和不俱生,有和無,非有和非無,常和無常等的妄想妄見之中。事實上,塵色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如海市蜃樓,只因凡夫愚癡無智,所以誤認爲是真實的景物。這都是因爲無始以來的習氣熏染,使他們執著各種現象而顯現的。例如海市蜃樓,那並非是真有城樓,可是也不能說空無所有。一般外道學者們,被自己無始以來的虛妄習氣執著所迷惑,就産生那些互相對立、矛盾的見解和理論,這那是由于不能了知自心的現量所致。又譬如有人在夢中,看見了許多的男女、象馬、車騎、城邑、園林、山川、池沼等等美麗的世界,覺得自己身在其中。等到醒了以後,還盡力回想追求夢中的情景,試問這個人信夢爲真,究竟是聰明?還是愚昧呢?同樣的,人們被習氣所吞沒,所以有一般無智的外道學者們,非但不知道塵色世間虛幻如夢,而且還要探究它的同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的法則呢?又譬如一幅畫像,只是一張平面的紙,本來就沒有高下遠近的存在,人們塗上了線條和顔色,看起來就有高下遠近的感覺了。同樣的,未來世界上的外道學者們,更充滿了許多惡見的習氣,在這些互相對立的矛盾觀點上,各自建立一套理論,誤己誤人。還有的認爲有無都是無生的;換言之,乃是根本上就是什麼都沒有的。他們誹謗因緣果報之說是無稽之談,他們破壞善根的道德,自毀清淨的正果。凡是想要證得殊勝無上正道的人,便應當遠離這種觀念和理論,以免自招惡果。又譬如有眼病的人,看見虛空裏有象垂發似的毛輪,而且還特別指給別人看。事實上,這只是一幻境的錯覺,沒有眼病的人,雖然要看也看不見的。可是他們卻以病態似的偏見,依據各種矛盾的理論,就來誹謗正法,自誤誤人。又譬如一點火光,用很快的速度來旋轉它,看起來就像一個火輪圈。事實上,只是一點火光而已,但無智的愚夫們,卻把它當作火輪。而且以自己的幻覺和錯覺,再加上互相對立的各種矛盾理論,又說出一套法則。再譬如水土上的泡沫,看起來像一顆如意寶珠。無智的愚夫與小兒們,卻把它當作是真的珠寶加以追求。事實上,這種水泡,當然不是如意寶珠,但也不能說是沒有寶珠的形象,只是要看人們的心裏是否貪取與不貪取。可是他們被惡見的習氣熏習慣了,沒有的,硬說成爲有。而真實的,又強說成沒有。再者,有的外道,利用先賢所創的叁種量——現量、比量、非量和五分論——親、因、喻、合、結。他們建立了這種辯證理則,來範圍思想,自認爲已經得到聖智的自覺境界,可以否定互相對立的矛盾理論,自信已經得到事物絕對性的理則,他們就以這種方法爲真理的最高境界。其實,這也只是執著妄想的遍計所執的作用。大慧啊!如果能夠修持得到,使心意識所生的身心都轉變了,使自心所顯現的,能攝受和所攝受的一切妄想都斷除了,由此到達如來境界的自覺聖智,就不再會對一切事物,存著性有或性無的觀念了。倘使還有有無之爭,而且著相不舍,那他仍然在人我壽者相的執著裏。再說:凡是主張事物的性,是共通的,或各自獨立的等等理論,這些都是化身佛(方便應化)對衆生界的方便遊戲言論,並非是法身佛(自性清淨)所說。而且一切化佛所說的言語理論,都是順應愚夫們各自的希望和自己的各別觀念而産生,並不是爲了顯示自性,要想證得聖智自覺叁昧境界的寂樂之果。這些等等,比如水中反映的樹影,說它是影也可以,說它不是影也可以。說它是樹形也有理,說它不是樹形也有理。他們都由于觀念的習慣性,妄想熏習而生執著,才來討論同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思想。卻不知這些都是自心的現量境界。又譬如明鏡,隨緣呈觀一切色像,而鏡子本身並無妄想。那鏡中的各種色像,可以說不是色像,也並非不是色像。而且你看見鏡中的色像,並不就是那原來的色像。只因愚夫們自己生起色像的妄想觀念,爲惡見吞沒,自心卻生起色像的空想執著,所以才有許多互相對立矛盾理論的成立。又譬如風吹空谷或流水等,和合而發出聲音的。這種聲響並無固定性,也並非沒有聲音。可是他們卻以習慣性的妄想惡見,根據互相對立,矛盾理論各自建立觀念。又譬如沙漠地帶的塵土,受太陽光熱的反射,現出川流浪湧,雲起波興的境象。那種景象當然不是真實的。但是也並非沒有。只看你自己是否有貪求迷戀的心理。同樣的,無智的愚夫,卻執著無始以來的虛僞習氣又根據生(生起)、住(存在)、滅(消逝)以及同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的觀念去推論它,于自心寂靜境中,反而興起熱焰洪波之想。又譬如有人用咒語密方等魔術,發動木頭人或死屍去做事。這只是一種幻術的配合,以引起動作,可是愚昧凡夫,卻執著爲真有一神秘往來存在的觀念,于是根據互相對立的矛盾理論,去探討它的究竟。這些都是觀念理論的遊戲,並無根據。所以要求得自覺聖智的境界,應當放下這些種種妄想惡見才對。”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幻夢水樹影。垂發熱時焰。如是觀叁有。究竟得解脫。
(這是說:世間事物,雖然似有,實在皆如夢幻。垂發是指有眼病的人,看見目前虛空中,就有毛發下垂等景象。一切衆生對世間事物的觀念,也都是眼病似的幻覺,並非事物的真相。叁界的生死死生,也是如此。如果能夠觀察清楚,就可以得到究竟的解脫了。)
譬如鹿渴想。動轉迷亂心。鹿想謂爲水。而實無水事。
如是識種子。動轉見境界。思夫妄想生。
(這是說:一切衆生,對世間事物的執迷不悟,猶如炎熱中的渴鹿,把熱氣的光影,當作清水去追逐。同樣的,人們平靜無波的心田(如來藏),對境依他而起,被塵勞所染汙。業力的種子,就因此迷妄亂動,輾轉不休。這那是由于凡夫愚癡無智,從妄想而生。)
如爲翳所翳。于無始生死。計著攝受性。如逆楔出楔。
舍離貪攝受。
(這是說:如來藏既然興起業識的作用,于本來平靜無波的心田,猶如病眼被翳所障相似,對于世間的事物,就無法看透它的真相了。所以從無始以來,流浪在生死海中,執著虛幻現象,偏偏認爲它是實有的,而且牢牢的攝受在心中,所以就叫做遍計所執。佛所說的法,猶如用楔出楔,是要凡夫們,舍離貪欲等等的執著。換言之,佛所說的法,也只是過河的筏子,只是爲了使衆生解脫叁界,度過生死苦海的方便法門,同樣的不可執著。也就是所謂“過河須用筏,到岸不須舟。”)
如幻咒機發。浮雲夢電光。觀是得解脫。永斷叁相續。
(這是說:人們的身心作爲,都如魔術師們的機器人,他的開關,只在中心一念罷了,此念一動,就生起一切的有爲。然有爲法都如浮雲夢幻、石火電光,隨時隨地地消散,始終無法把捉。但如果能夠仔細地反省觀察,體會其中的道理,也就可以得到解脫,永遠斷除了業力的相續流注,擺脫叁有的系縛了。)
于彼無有作。猶如焰虛空。如是知諸法。則爲無所知。
(這是說:宇宙萬有現象,本來就沒有絕對的自性存在,猶如虛空中的光影,都是暫時偶然地存在,如果能這樣觀…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