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二▪P3

  ..續本文上一頁說明。換言之,在現代科學中心理學是心理學,哲學是哲學,物理學是物理學,各自獨立分科,各有各的範用,不能整個混爲一談,這就是所謂科學的精神。但這種觀念的是與非,卻是科學與哲學的問題,又是另一命題,不在此相提並論。如果站在現代心理學與邏輯學立場來看上面佛所說的論述,它是先有了一個肯定的的提,一切都以空無自性爲歸趨。根據理論,認爲他是先以一個主觀的觀念,再作客觀的論證,以此而範圍一切的,也許不足以服人。僅從論理學的理則來說,這種批判,也並沒有錯。不過心理學是否最後應該歸入哲學?還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如果是的,哲學的最高趨向,必須要歸到形而上的探討,那末,佛所說的這些理論,就大有思辨參考的必要了。在我的想象中,未來世界的學術,終有一天會走到這條路上去的。此外,更需要附帶地說一句:上面佛所作心理形態的分析,是釋伽文佛在兩千多年前那個時代說的,千萬不要站在現代的學術立場,看到他的理論有某些地方不合于現代的邏輯思想,或他所說的名詞涵義,和現代的定義有異同出入,便認爲他的思想不深刻,不完備,這樣未免誣蔑了古人。其次,佛法的心理觀,是自成一個體系的,如果純粹以治學術的批判態度,更不需要反身而誠去求證,當然可以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但是千萬不要忘記,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反心自究,追求佛說的自證,就要仔細谛觀它的道理,不可忽視之了。)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唯願爲說言說妄想相心經。世尊,我及余菩薩摩诃薩,若善知言說妄想相心經。則能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言說所說二種趣,淨一切衆生。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種言說妄想相。謂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妄想言說。相言說者,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夢言說者,先所經境界,隨憶念生。從覺已,境界無性生。過妄想計著言說者,先怨所作業隨憶念生。無始妄想言說者,無始虛僞計著過,自種習氣生。是名四種言說妄想相。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以此義勸請世尊:唯願更說言說妄想,所現境界。世尊,何處何故,雲何何因,衆生妄想言說生。佛告大慧:頭胸喉鼻,唇舌龂齒,和合出音聲。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說妄想,爲異爲不異。佛告大慧:言說妄想,非異非不異。所以者何?謂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說妄想異者,妄想不應是因。若不異者,語不顯義。而有顯示。是故非異非不異。大慧複白佛言:世尊,爲言說即是第一義,爲所說者是第一義。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大慧,自他相無性故,言說相不顯示第一義。複次大慧,隨入自心現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是故大慧,當離言說諸妄想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性無自性 亦複無言說 甚深空空義 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 言說法如影 自覺聖智子 實際我所說

  言語理論的真實性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佛說:“願佛說出心理妄想的境界。如果我們知道了妄想的心境,就能明白言語理論的真義,和言語所表示的作用,不僅可以迅速達到正覺,同時也可以淨化衆生的妄念。”佛便回答說:“有四種言語的妄想境界:那就是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妄想言說。①相言說者:是由妄想執著色相分別心生。②夢言說者:內于從前經驗的境界,隨睡眠時的憶念所生,等到夢境覺醒時,方知都無自性。③過妄想計著言說者:憶念執著從前的怨仇等等,由先時所作的業力而生。④無始妄想言說者:從無始時來,執著種種戲論和煩惱種子等的熏習而生。這就名爲四種言語的妄想境界。”這時,大慧大士又請佛再加以詳細的說明。佛又說:“言語是由于人們借著頭、胸、喉、鼻、唇、舌、龂、齒等生理機能的和合,才發出了聲音。”大慧大士又問:“言語和妄想的作用,究竟是相同的,或是不同的呢

  ”佛說:“言語和妄想,既非相同,又非不同。因爲言語是由妄想所生而說的,如果言語和妄想是不相同的,那麼言辭便不應該是思想的産物了。如果是相同的,但言語卻不能完全地表情達意,只不過加以比較的說明而已。所以說言語和妄想.既非相同,又非不同。”大慧大士又問:“言語本身就是第一義(至高無上的形而上真理)呢?或是所說的是第一義呢?”佛說:“言語本身不是第一義。所說的也不是第一義。爲什麼呢?所謂第一義的聖樂境界,是由于言語所要指示的境界,並非言語就是第一義。所謂第一義,是進入了內聖的大智自覺境界才能了解的,並非只是口說的名詞,和妄想的境界。所以說:言語妄想,不能明顯地表示第一義。因爲言語本身,是有生滅,變易動搖,輾轉互爲因緣的。如果是由于因緣互相輾轉而生起的,它就不是明顯地表達第一義。又因言語本身和妄想,根本上就沒有自己的固定性,所以言語哪裏能夠明顯地表示第一義呢?其次,大慧啊!一切現象,都是由于自心的現量境所生起,外界種種現象的性能,根本就都沒有自己的固定性,所以言語和妄想.並不能明顯地表示第一義。因此,應當棄言語和一切妄想才能證得第一義。”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語說:

  諸性無自性。亦複無言說。其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說法如影。自覺聖智子。實際我所說。

  (這是說:一切事理自身都沒有絕對固定自性的實體,所以用言語所表示的有或無,都是一種假設的說法。至于究竟的空和空不空的道理,它的意思極爲深奧,不是愚癡無智的凡夫們所能夠了解的。一切事理的性能,既然沒有絕對固定的自性,所有表示事物的言語和理論,也只是一種影像而巳。內聖大智的正覺第一義之道。是必須由心性自覺而得,這才是我所說的身心自性的實際。)

  (上節佛的論說,是指出言語文字都是妄想所生,並無實性。佛法重在求證自覺聖智善樂的第一義,不可斤斤計較言語理論和文字,不然,就成爲口頭禅了。而且徒逞口舌之利,往往弄得是非紛然,對于真正佛法的證悟境界,卻是了不相幹的。何況所有的言語文字,並不能完全表示人們內在的真情實意呢!我佛早在二千多年前,已經說出語意學的最高原理,可作爲研究語意學者的啓示。)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唯願爲說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覺聖智所行。離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實之義。諸地相續漸次,上上增進清淨之相,隨入如來地相。無開發本願。譬如衆色摩尼境界,無邊相行,自心現趣,部分之相,一切諸法。我及余菩薩摩诃薩,離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見。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令一切衆生。一切安樂,具足充滿。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問我如是之義。多所安樂,多所饒益。哀愍一切諸天世人。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癡凡夫,取內外性。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自性習因,計著妄想。譬如群鹿,爲渴所逼,見春時焰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無始虛僞妄想所熏,叁毒燒心,樂色境界,見生住滅。取內外性。墮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妄見攝受。如揵闼婆城。凡愚無智,而起城想。無始習氣計著想現。彼非有城非無城。如是外道,無始虛僞習氣計著。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不能了知自心現量。譬如有人,夢見男女,象馬車步,城邑園林,山河浴池,種種莊嚴。自身入中。覺已憶念。大慧,于意雲何。如是士夫,于前所夢憶念不舍,爲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惡見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夢,自心現性。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譬如畫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來外道,惡見習氣充滿。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自壞壞他。余離有無,無生之論,亦說言無。謗因果見,拔善根本,壞清淨因。勝求者,當遠離去。作如是說。彼墮自他俱見,有無妄想已,墮建立誹謗。以是惡見,當墮地獄。譬如翳目,見有垂發,謂衆人言,汝等觀此,而是垂發,畢竟非性非無性。見不見故。如是外道,妄見希望。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誹謗正法,自陷陷他。譬如火輪非輪。愚夫輪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惡見希望。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一切性生。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無智,作摩尼想。計著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惡見妄想習氣所熏,于無所有說有生。緣有者言滅。複次大慧,有叁種量,五分論。各建立已,得聖智自覺離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計著。大慧,心意意識,身心轉變,自心現攝所攝,諸妄想斷。如來地自覺聖智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若複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攝取相生者。彼即取長養,及取我人。大慧,若說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說,非法佛說。又諸言說,悉由愚夫希望見生。不爲別建立趣自性法,得聖智自覺叁昧樂住者,分別顯示。譬如水中,有樹影現,彼非影非非影,非樹形非非樹形。如是外道,見習所熏,妄想計著。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現量。譬如明鏡,隨緣顯現一切色像,而無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見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惡見。自心像現妄想計著。依于一異俱不俱,…

《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