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的本分:達摩四觀--南懷瑾
宗誠師:目前下功夫先以修止爲目標。
師示:你修止用什麼方法?
宗誠師:本來修准提法,但近來氣機無法下沈,于是就改觀腳掌大拇指一節,欲止于趾,但仍止不久,我認爲這還是與氣有關。
明沙彌:我改用觀想佛像。
師示:觀得如何?
明沙彌:觀就觀得起來。
師示:不想觀時在做什麼?
明沙彌:就沒有。
師示:這樣不行!那是散亂,也是昏沈,修行不可以如此,必須選定一個法門,行、住、坐、臥四大威儀日用間都不離它,如此才能漸得相應。你觀哪尊佛?
明沙彌:本師釋迦牟尼佛。
師示:選定就不要變。有時會有很多理由,自己會勸自己變化,那就是魔障來了。
大慧師:最近修持還是持誦准提咒,對于此法門空有之理,更能體會,所謂“即空即有”,一句准提咒當下就是即空即有。所以心境上與過去迥然不同。以教理而言,《中論》提到:“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當下已統攝叁觀、叁谛。由此准提法門一路修下去,更能與教理密切配合。近來並看《大智度論》與《宗鏡錄》乃至天臺宗的《始終心要》所講的也就是這個,因而信心愈增。
禅文師:近來把心情放得輕松去體會自然,結果反而佛像不易觀成。
法光師:我還是修准提法,偶爾較甯靜時也配合上“叁際托空”的修法,覺得還清清明明,于是止于此境,若念起即持咒,現象時好時壞。
余靜如:我的心念還須加強,尤其准提咒還欠很多。
師示:你欠准提菩薩多少咒子?(衆笑!)
余靜如:沒有算,因爲覺得反省平常心念比較重要,所以沒算。
慧能師:依然修准提法,若念得很清明時,自覺身心融于音聲中,于是便以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回歸自心。當然身體之強弱與修持成正比,目前仍覺色身很難調理。
心鑒師:我是以准提法配合“叁際托空”來修持,但在靜中修容易,動中修就覺得不能得心應手。
圓澄師:我的本修法門仍是以准提法配合明點的觀點以及老師提示的“叁際托空”法。近來常加以應用,效果上覺得念頭清晰無比,在睡夢中也常提持它,可是功力不夠,仍舊抵不過外境的困擾,因此,自己還須更加用功。
當頭棒喝
師示:這二次重點之總綱,仍與寒假時的修法一路相續,並未間斷。總題是要你們“禅密同修”。此禅乃禅定之禅,非禅宗之禅,配合密法而修。
開始修准提法時,已告訴你們,此法包括顯密各種修法,而且與正修大止觀有很大關聯。這二次講的完全依此脈絡下來,所以特別提出禅宗的觀心法門——“叁際托空”,與准提法的配合,這是真修實證的總綱。你們的心得報告大部分還沒有實際的體會到這點,少數一二位有點見地,其他沒有,這都應該反省、慚愧。一個人不用思想,沒有正思惟,修行與做人等于白費心機,所謂“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一天到晚吃飽不用思想,那是什麼東西?
(有同學答:豬。)若一天到晚如此,還自以爲空,那是大昏沈啊!還有“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一群人在一起講空話閑扯談笑,那是犯绮語戒,胡言亂語,要不得的。
講話要用思考,要正思惟,真修實證。你們自己想想,外面的團體很少像我們這裏,求學不需要繳學費,管吃管住又有單銀可拿,你們何德何能擔此因果?如此專修道場,財法雙供養,都是十方來的,很嚴重喔!你們給我合掌,我不要也不敢。我又何德何能?我從不自視爲善知識,我一生的願望,只求做到財法二施,等無差別,但要做到真難,沒有那麼大的功德與福報,如果能財法二施一路下去,只此行門亦能成道。所以,你們自己要深切反省!反省!只因從智法師急切地把記錄送來,我才上來講了。
寒假禅修之觀心法門——“叁際托空”,簡言之,是突破念頭過去、現在、未來的叁際。際是邊際,代表時空,乃是一種方便假設。于此叁際如何截斷衆流,念頭切掉,保持當下即空的這個境界,你們都沒有好好體會。甚至各修各的,聽歸聽,未能用之配合修持,沒有依教奉行。這樣求學不力,等于犯了大乘戒律,所以自己搞了那麼久沒有成果,這就是所謂的見思惑,自己的我見執得很牢,這樣如何能得解脫呢?
畢竟空不異勝義有
在般若部的《金剛經》上,佛也說過:“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然不可得,不托也空,托也空,心念自性本來是空,那就更進一步了。然而般若真講空嗎?性空緣起,即是妙有,妙有即是法相,並不只講空。雖然自性本空,但有此叁際,即是法相,並未否定法相。不要說般若只講畢竟空,唯識只講勝義有。實際上,般若正是“勝義有”,而唯識恰是“畢竟空”,要把這個道理搞通。
既然“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自性本空,你能住在這本空的本際嗎?你要用慧觀,就禅宗而言即是“參”,參包括研究、思維、懷疑、觀察、反省、檢討等的意義,要是觀察清楚,由清明了然而進入叁際托空。
作意觀想與叁際托空
師示:那麼准提法的修持何嘗不是如此呢?由性空中起念觀想,即是作意,你們爲什麼作意觀想不起來呢?
余靜如:心力不堅強。
月映師:因爲作意的向心力太強,産生反效果的離心力。
圓澄師:作意太要力。
大慧師:觀想應該起初是有分別影像,再慢慢進入無分別影像。
師示:那麼重要的要點都沒有記住,不是我罵你們,聽過無數次,已經清楚的告訴你們,而你們所講的只是接近而已,並未切中核心。
現在再告訴你們,好好的聽清楚。一般人的作意觀想往往用生滅的,分別的,第六意識去觀,硬要把它觀起來,卻觀不起來。不管是有分別或無分別,都是先存有意識的作意影像,這是錯誤的,起觀想作用的作意之“意”,並不是第六意識之意,而是所謂七識的意根。
我也曾經比方告訴你們,影像如何留住?就像你回憶小時候所住過的老家一樣一提就有那個影像,就這麼容易,你看過最喜愛的佛像甚至白骨架,一提就有影像。這個影像的出現,縱然意識還在思想、講話,仍然依稀存在。必須先止在那個影像中,才能漸漸進入情況。若用心止,是止不住的,應自然任運的止住,不可太過刻意。
准提法由性空作意起觀,自前際性空中,作意起觀生起妙有之用,因此而口密念咒,身密結手印,意識觀想,一心多用,以證百千法門具足于當念。但這都是作意觀想,生起妙有之用,最後還歸到圓滿次第:“虛空即我,我即虛空,虛空與我無二無別,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後二句更要注意,那是大叁際托空,不空而空,托空只是名詞,連這句話都要丟開,那才是正止正觀;了解影像留住與否,就是慧觀,真留住了,行、住、坐、臥都在其中,即是真止。
譬如你心中有事,無論父母、朋友、兄弟、夫妻之事,偶然影像現前,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那種影像怎麼會如此的分明呢?尤其情緒不好,或是女性受到生理周期的影響,總是特別明顯,這就是業力使然,但此業力之來,來不知來處,去不知去處,此乃無明,必須與此參透。
修行人的本分——達摩四行觀
真修行,必須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處處體會、修證“達摩四行觀”:
一、報冤行,二、隨緣行,叁、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那麼如何行持才算真修行呢?不只是上座用功,下座做事對人講話,任何起心動念,無不知曉此念屬何心所,或貪或嗔,念念清楚,然後念念托空,隨念布施,這就是舍,也是內布施。
修行若只一味在禅堂打坐修行,不曉得覺察念頭,都隨無明妄想而去,不知舍念,不知叁際托空,一天愁眉苦臉,怎麼稱得上是修行人呢?那是魔障道中人,面上一點慈悲喜舍的氣息都沒有,隨時在無明業障中煩惱,懵懵懂懂,哪算是修行?達摩祖師的四行觀,才是真修行,也是上次大慧師所提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中,先悟毗盧法界,後修普賢行海的起步工夫,隨時隨處都在行持中,那才是真修行,真叁際托空。
念念覺照,念念空
若前念不對,馬上忏悔,然後舍念,即得後念清淨。若再起念,還在此境界中,自己有多痛苦!所以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記得我還小,十二歲時,就懂得如此做功夫,當時學氣功、學打坐,常常楞在那裏,自己想:“前一個念頭是什麼?”一路追下去,心覺奇怪:“人的思想爲什麼會如此?”我恨自己小氣,雖恨還是改不了,常在追究自己的念頭,經常醒來問自己:“剛剛最初醒來那一念在想什麼?”有時勉強想起來,仍不能滿足,又更追問:“昨晚睡前最後一個念頭想的是什麼?”從小就沒有人教過我要如此自己找自己的麻煩!自己到現在還常想著:“這個習氣怎麼來的呢?”可見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事啊!
修行不懂觀察念頭,不照叁際托空做工夫,定力必然不夠。有些同學做事,隨手忘記,還叫修行,還有定力嗎?回憶雖是妄想,但也是正定,正念,宿命通是由憶念而來的,念念清楚,自然知過去、現在、未來,這才是真托空,雖知自性本空,亦不忽略“叁際幻有”,所以達摩四行觀非常重要,現在爲大家稍作說明:
報冤、隨緣、無所求,是爲甚難
一、什麼是“報冤行”?我今天活在這世上,人家罵我、辱我、欺我、怨我,都能冤親平等視之。一切遭遇,無論是父母、兄弟、朋友、仇敵對自己的種種,都能了解此乃過去所欠之恩怨,應該還的,所以寒山問拾得:“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答:“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如此作到一切冤親平等,受了大辱都很坦然,也就同于《金剛經》所說的“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爲消滅。”一切都是報冤行,真修行要隨時存念…
《修行人的本分:達摩四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