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特勝——南懷瑾老師
南懷瑾
第叁堂
十六特勝
如何修呼吸
最快捷的法門
修行修禅定,想即生證果,先要轉變“心法、色法”。剛才我大概講了所謂小乘修“有”的方法,先把色法、色身轉變。色法何以要轉變?《楞嚴經》最後,佛有幾句重要的話:“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生因識有”是說我們的生命,是由第八阿賴耶識先來投胎的;“滅從色除”,想了生死,先把色法四大了了。“理則頓悟”,禅宗講頓悟,道理可以頓悟,工夫是一步一步有次序的,“乘悟並銷”,你悟到了,就空了。“事非頓除”,可是生命業報,不是你悟到了空就空得了,還是要修的;“因次第盡”,就是悟後起修,一步一步工夫修來的。我們大家都是佛弟子,千萬記住他老人家的話,不要狂妄。記住哦!背來沒有?(衆念: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對了,修行千萬把握,記住!剛才我們講“六妙門”,你們真下決心,修安那般那,這是一條最快成就的捷徑。但是,很難的,你忍不住的。你看我們這裏出家的老前輩也好,嫩前輩也好,真的,很多人有聰明有智慧,爲什麼出家修道,永遠不上路?就因爲他忍不住。
所以我在書上經常講,我有十二個字的咒語:“看的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不管是出家在家,人生都犯了我這十二個字的戒律。道理上看得破,但是忍不過。這一忍好難哪!想得到,理論上懂,做不來。不管佛學道理講得怎麼好,都沒有用,所以重點在修行。剛才大概講了六妙門,以後有機緣,我們再詳細討論。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點你們千萬注意,“十六特勝”都要背得來,十六個專案叫特勝,特別特別最容易成功的路線。(一)“知息入”,(二)“知息出”,(叁)“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這個你們都沒有達到,想都不能想,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個武功不練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高手。(五)“除諸身行”。身體空了,身上五陰的行陰空靈了,這個裏頭秘密很多,到了除諸身行的時候,如果你練武功,可以練到踏雪無痕,走路不在地面,而在地上飄了。(六)“受喜”,得初禅,初禅是離生喜樂。(七)“受樂”,身上內部每個細胞發出快樂的感受,那是無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所以得到初禅是“心一境性,離生喜樂”,有和世間脫離之感,無比的喜樂。
(八)“受諸心行”,轉回來,又感覺不同了,這個很深了;心裏一起心動念,這個身體四大已經整個變了。再下來,這個時候,(九)“心作喜”,由初禅真到了二禅“定生喜樂”。(十)“心作攝”,一切雜念妄想沒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攝是統統把握了。(十一)“心作解脫”,修行到這裏,才不冤枉出家,的解脫道了。解脫就是證道,不證到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羅漢,也至少證到初果羅漢的“預流向”。到了心作解脫,是修安那般那來的,這是一部分,完全和色法地水火風四大之身有關。
下面完全是心法了。(十二)“觀無常”,工夫修到有神通,飛得起來,又有什麼了不起呢!觀無常,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沒有做到不要隨便吹。(十叁)“觀出散”,所以做到了,轉觀這個心的法門,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樣,將來要走的時候,一彈指之間,整個身體叁昧真火起來化成光明,什麼都沒有留,化一片光走了。所以,我們平常做工夫,你要注意這個,大家都在身體上做工夫,都忘記了“觀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體都丟開,放出去,連放的都要丟掉。
(十四)“觀離欲”,這個時候,才做到真正的 “離欲尊”;這個離欲,《金剛經》上佛叫須菩提離欲阿羅漢,真的離欲了。然後,證滅盡定。(十五)“觀滅盡“,要走就走,我們也可以做到鄧隱峰祖師一樣吧!(隱峰禅師,鄧氏子,相傳皆呼爲鄧隱峰。臨化時,先問衆曰:諸方遷化,坐去臥去,吾嘗見之,還有立化也無?曰:有。師曰:還有倒立者否?曰:未嘗見有!師乃倒立而化。亭亭然衣皆順體。時衆議舁就荼毗(火化),屹然不動,遠近瞻視,驚歎無已。師有妹爲尼,時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疇昔不循法律,死更熒惑于人。于是以手推之,偾然而踣。遂就阇維(火化),收舍利建塔。資料補充,鳥巢)
在這個時候到“滅盡定”,所謂涅槃境界,還不算數。(十六)“觀棄舍”,還要丟掉放開,轉到大乘去了。修習這十六特勝要注意,不要被六妙門困住,六妙門是初步,不算什麼,重點在十六特勝。這樣都聽懂了吧?都抄了沒有?記得哦,能記得我才給你講,記不得不講。現在就要背來,全體背來,才給你講;全體不背來,不給你講。古道師帶領,大聲的背(衆背十六特勝)。再來一次(衆再背)。
剛才講了六妙門,真修安那般那,我想乙師啊,你們師徒回到武夷,好好修,也許明年來看我就不同了,也許不需要買飛機票,一步就跨過來。嘿嘿!
所以修安那般那,剛才我們討論過的重點,就是這一“知”,你們都知道嘛!這個知性不在氣息,也不在地水火風,也不在空,無所在無所不在。所以,禅宗祖師一句話:“知之一字,衆妙之門”。這一“知”哪裏來?來無所從來,去無所從去。《金剛經》上佛也告訴你,“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這個“知”不要你去找的,本來存在。我們大家平常在用它吧!當然在用,這個不要再追問你們了,再問太看不起人了,你們當然知道。我們茶來知道喝茶,飯來知道吃飯,累了知道累,睡覺知道睡覺,舒服不舒服都知道。這一“知”本來在這裏,不要你去修的,如果我們變牛變馬變狗,也知道變牛變馬變狗了。只不過,不知道自性來源在哪裏。(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叁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雲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南老師講到這裏可參考楞嚴經此段,資料補充,鳥巢)
如果問這一“知”從何處來,談大乘般若時再講,現在不談了。現在你們做工夫,先不要問這一“知”從哪裏來,要先認識“知性”。你們都在修行,打坐閉關,但是爲什麼都沒有進步?理上不清,理都沒有搞清楚;一方面沒有真下功夫,忍不住。所以古人講修道,“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要忍得住。我們看到多少青年學佛修道人,都是一點都忍不住的,剛坐一下,外境有一點挑逗,他馬上動了,跟到外緣跑了,自己還認爲有理由。所以,看到無可奈何啊!等于看到一只小貓一樣,它要去死,讓它去吧。所以大乘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這個“忍”字難啊!“忍辱”之後再談精進、禅定、般若。(宏忍師把白板上寫的十六特勝擦掉,改寫爲六度)
哎,這個你寫什麼!這個他們都知道的,這個多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他們不知道嗎?再寫是多事,多浪費。他們不知道就活該,我們那個白板也寫得很辛苦。你看,你把十六特勝都擦掉了。(宏忍師說:他們都會背)都會背了?有那麼快?(答:都記了)對啊,紙上有,你腦子心裏沒有,你要進到心裏。
第一句是什麼?(衆答:知息入)對。比如由六妙門開始,你們坐在這裏一邊聽,一邊知道自己呼吸進出,能夠做到嗎?老實講,做不到,絕對做不到。假定有一位坐在這裏,一邊聽話,一邊還寫字,自己的呼吸在鼻子和全身,進進出出完全知道,這個人差不多可以談修行了,這叫“知息入”。
我這樣一講,你們自己測驗一下嘛!一邊聽一邊做事,心念跟呼吸配合,在鼻孔這裏開始。等于說眼觀鼻,鼻觀心;這個觀不是眼睛去看的觀,是心來觀。如果是這樣修行,很快有進步的。
“知息入,知息出”,你們現在聽到呼吸沒有?聽到沒有?聽不見,你們哪裏聽得見!只靠一點感覺嘛!就是說,隨時要跟這個感覺的出入息配合爲一,這樣才叫做修行,修止觀。如果打起坐來,再勉強找個呼吸來配合,那算個什麼修行,算老幾啊!就像我現在跟你講話,我知道自己呼吸的“進、出”,你要學我一樣,腳還在跳手還在動,知息入,知息出,知道氣息進進出出,沒有一點不知道。但不能用力,勿助勿忘,也不能不注意。
然後第叁步知息長短就難了。知道自己的息往來長短,第一步,是在鼻孔裏知道哦!你如果工夫進一步,自己渾身的每個毛孔、細胞,都在呼吸,你自然都會知道。所以,你看過武俠小說,武功高的人,有時候被人用石灰蒙上頭,蒙了以後,結果死不了,他的肛門在下面呼吸。這不是做不到的,渾身十萬八千個毛孔都在呼吸。研究《達摩禅經》就知道,這一段知息長短,講得很細了。有時候長中之長,有時候短中之短,有時候短中之長,有時候長中之短,爲什麼祖師們把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那麼清楚?雖然他交代清楚,也要你自己用過功才知道,不用功的話,也覺得交代不清楚。
我可以告訴你,有時候是“長中之長”,覺得出息也長,入息也長,在某一種時候感覺到出息很長,出去了,同空的境界配合,沒有回來。回來以後,覺得氣回來一下很短,已經夠了,所以是“長中之短”。有時候是“短中之長”,身體內部,覺得呼吸需要吸進來,自然的作用,吸一下,它繼續在吸,一直到腳底心,一直到腳趾頭都充滿了,這是短中之長。還有“短中之短,長中之長”,每一樣都不同,這是跟你講理論,你要去體會把工夫做到,不是開玩笑的,不是吹牛的。
知息長短,我只講了幾個,這個裏頭包括很多內容,詳細你們…
《十六特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