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門——念佛、觀想、參禅、修准提法等等,就被拉跑了,即稱失念。
二、第一步功夫先做到了,然後了解自己身心狀況,明白自己的起心動念都不能含糊,這不是一下的功夫,但理路上至少要先知道。
叁、自己明白起心動念之後,才能將念頭分爲叁際——過去、現在、未來。當你覺得坐在課堂裏很熱,這已成爲過去的念頭,再下一刻熱的念頭成爲當下念頭,所以此刻熱的念頭,已非前念,等你說當下,又成爲過去,就因如小點狀的感受念頭,一連串的連續,使我們覺得未曾間斷,其實點與點中間,念頭與念頭之間有空隙,如果你能經常練習,空去念與念之間的距離,習慣養成,練習久了,此前念間與後念間的空白會愈來愈大,而這空白不是昏沈,迷迷糊糊,是很清明舒服的。
四、叁際托空能體會到,就會覺得一切活動只是一連串的點連成線修,畢竟非真,如此才能談到禅宗悟境的前方便。
五、保任此昭昭靈靈的心境而達悟境。此乃理上知解,當下曾試著去實驗,似有體會,而今天也實際上做了這一點。
師示:很好,昨天大家都吃了棒子,圓澄下去就查書,他講得很對,這就是《禅與道概論》論叁際托空的內容。
剛才從智法師提到我在佛光別院講《顯密圓通》也講過叁際托空,平常上課也講過、你們不是都聽了嗎?你們哪裏在聽?你們在造業,吃飽了都在昏沈中,這就是細昏沈,你以爲什麼叫昏沈?頭腦不清就是昏沈,凡夫衆生一天到晚都在昏沈中,昏沈就是無明,散亂就是造業,業識奔流,聽懂了沒有?至少用妄想心去記吧!
圓澄今天的報告,值得獎勵,佛法是公正的,對就對,不對就不對。他講到隨息,自以爲懂,其實還是不對的。隨息是息止,不是念,念息就更高了,念息已到六妙門的止和觀的程度。六妙門中,從數息、隨息、止息,然後才修觀,最後到達“還”與“淨”,還到本來清淨,比叁際托空還進一步,“淨”就更高了,所以叫六妙法門,這是智者大師依佛經禅修的方法把它歸納起來的妙門。
至于安那般那是由呼吸來的,譬如你們練五禽戲與太極拳,就要用數息法加以配合,道家稱爲“導引”。練武功、瑜珈也是練呼吸,假使氣功真練到了,一出手,隔牆的東西就倒下去,氣到了,要比普通蠻力大。數息也是講這個呼吸,圓澄講以前練數息胸口發悶,方法錯在那裏?......通常一般人練數息法,都是有意的呼吸,把呼吸當成肺部的作用而已,這當然會出毛病,並且我們的呼吸也不單是由兩個鼻孔在運行,其實,十萬八千毛孔無一不在呼吸,呼吸是自然的,不是你去作意,而我們一般的自然呼吸,也屬作意,是具有五遍行的第八阿賴耶識在作意,神識一入母胎,這呼吸就有了,但不是第六意識的作意。而講話是第六意識在作意。當然配合八識都在作意,但主題是第六意識的思想。
人的呼吸不是你有心去呼吸,如果作意呼吸,四大我相就來了,所以數息是數自然的呼吸,並不是要把它停留在丹田、腹上,有的人不懂此理才會悶在胸口。真正懂得數息的人,一身越來越輕越舒服。開始會到胸口,到肺部,甚至到足尖,然後慢慢跟著隨息就來了。
數息或數入、或數出。爲什麼數入息?爲什麼數出息?我已經講過的,哪一位說說看?
圓澄師:妄想太多,精力過于充沛,欲使甯靜,數出息。身體太虛,精神不夠。要數入息。
師示:乃至身上發炎,亦需數出息。譬如宗誠師氣到頭上要數出息。所以真正修練功夫的,數息數好,武功練氣也到家。
附錄:《禅與道概論》中關于叁際托空與轉身的部分
中國禅宗,自五祖弘忍開始,教人念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便可由此入道,一變達摩大師以《楞伽經》印心的教學方法,這只能說是教授法的改變,對于禅宗的宗旨,並無二致;《金剛經》以明心見性爲主旨,處處說明般若(智慧)性空的真谛,其中的修行求證方法,以“善護念”叁字爲重點,以“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而說明性空實相,了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爲指標。
現在爲了普通了解禅宗的治心道理,用現代的觀念,先作一比較容易明了的說明,也可使大家依此修習,做爲修心養性的簡捷方法:
(1)首先我們先要靜靜地觀察自己內在心理的意識思想,再把它簡單地歸納爲兩部分來處理:一部分是由于感覺所生的思想和觀念,例如痛苦、快感、飽暖、饑寒等等,都是屬于感覺的範圍,由它而引發知覺的聯想和幻想等等活動。一部分是由于知覺所生的意識思想,例如莫明其妙而來的情緒,煩悶、苦惱、對人我內外種種事物的分別思維等等,當然包括知識學問的思維,以及自己能夠觀察自己這種心理作用的功能。
(2)其次,到了能夠了解自己心理作用的活動,不管它是感覺的,或知覺的,總而言之,統統叫做一念,能夠作到在念念之間,起心動念的每一觀念,自己都能觀察得清楚,再無不知不覺,或莫明其妙的情況,然後,就可把它處理作爲叁段觀察:凡是前一個念頭(思維意識)過去了的,便叫做過去心,也就是前念。後一個念頭(思維意識)來了的,便叫做現在心,也就是當前的一念。還沒有來的,當然便是未來心,也就是後念了,可是它還沒有來,不去管它。不過,你不要忘記,當你覺得後一個觀念還沒有來的時候,這個正是現在當前的一念了,而且才覺到是現在,立刻便已成爲過去。
(3)複次,如此內省觀察得久了,你把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你便練習,當前念的過去心過去了,後念的未來心還沒有生起的一刹那之間,當前的心境,就會微微的、漸漸的,呈現一片空白。
但這空白,不是昏迷、或暈厥、或同死亡以前的狀況,這是清清楚楚的,靈靈明明的一段空靈,也就是宋明時代禅師們所說的昭昭靈靈的時候。
如果真能切實到達這個情況,就會覺得自己所有的意識思維,不管它是感覺的或知覺的,都如一片浮光流影,像雁過長空,風來水面,所謂踏雪飛鴻,了無蹤迹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爲的,都只是一片浮塵光影而已,根本無法把捉,根本是無根可依的,那你就會體會到“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的心理狀態了。
(4)再次,你若了解了心念過去、現在、未來叁段的不可得,譬例成下面這個公式,自己反省看來,翻成一笑。
…………未來……現在……過去……
————————————————無始以來
……未來……現在……過去…………
0+1-1——1-1=0
因此認得此心中的一切一切雲爲,都是庸人自擾,由此再進一步,觀察破除生理感受上所起的壓力,和思想促使身體所作的行爲活動,都是猶如泡沫空花,雖然在不加自我觀察的時候,表面看來好像都是我一連串成直線的活動,實際所謂這個我的活動,也只是像電流、像火花、像流水一樣,都是由于無數接連不斷的前後念的因緣湊成了一條線,其中畢竟沒有真正的東西存在,所以你會自然而然地覺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只像夢幻般的浮沈起伏在世間而已,因此你會自然而然的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實就是“本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了。
(5)如次,你要保持這個明白了心理上意識思維的狀態以後,經常在靜中動中,保持這一段昭昭靈靈的靈明覺性,猶如萬裏晴空,不留點翳的現象,那就夠你受用去享受了,你才真會懂得人生的真谛,找到真正歸宿的安身立命之處,可是你不要認爲這樣便是禅宗的明心見性了!更不要認爲這樣便是禅宗所謂的悟道了!因爲你在這個時候,正有一個昭昭靈靈、靈靈覺覺的作用存在,你還不知它的來去與起處呢!這個時候,正是明代憨山大師所說:“荊棘林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
以上所講的一切,是借用比較現代化的方法,說明人們心理活動狀態的情況,同時也以此而說明禅宗六祖當時聽到別人念誦《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領悟的一些消息,由此使你可以了解六祖的師兄神秀所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的自己內在用工夫心得的程度;那麼,你由此可知六祖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心得境界。如把兩者作一比較,自然可以了解五祖弘忍要叫六祖叁更入室,付囑他的衣缽了,但是,就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還是未達傳付禅宗衣缽的造詣,不要忘記我們上面所列舉的情形,因爲“本來無一物”的情況,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雖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無生機存在。
六祖在大徹大悟的時候,是他在叁更入室,五祖法問他初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質疑,使他再進一步而徹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說:“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頓悟的“頓”與“悟”的境界。可是不要忘了,他後來還是避居在獵人隊中,由悟後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經過,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經》中是頓漸並舉,禅宗是頓漸並兼,猶如《楞嚴經》上所說的:“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所指頓漸並重的道理了。現在談談禅學,抓住一句“本來無一物”,就無所而不可爲,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見才怪呢!須知禅宗正有嚴謹修持工夫的層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談或狂妄自是上,才會與真正的禅有相近之處。
《六妙門與叁際托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