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
南懷瑾 講述
劉豫洪 記錄
第一講
開場白
概論的問題
五部原典概論
當代佛學的偏差
佛學真危險嗎?
梵文與佛學
中國文化中的童養媳
東方的麻煩
西方的苦悶
釋迦牟尼之愚笨
釋迦追求些什麼
叁世因果和六道輪回
研究方針
開場白
此次應邀講解中國文化與佛學,一共是八周,選擇這個題目,是基于叁個原因。
第一:由于近年來西方文化潮流,呈現對中國文化極端之傾慕,對于中國文化所具備的實證功夫,尤有強烈的需求,這種世界文化潮流的趨勢,也促使我們對整理自己的文化工作,有刻不容緩的感覺。
第二:談到研究中國文化,佛學實爲一大主流。自唐代以後流,儒釋道叁家之中,佛學爲最重要的一家。但是在今天看來,各方面對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佛學,實在尚欠透澈及正確的了解。因此,展開對佛學的研究,亦爲迫不及待之事。
第叁:年來各大專社團,曾屢次相邀講解佛學,皆因時間關系,未能應約。此次集中安排,也是藉機向大家報告心得,同時提供一個共同研究的方針而已。
概論的問題
近年來,大專學校中研究佛學的風氣很盛,許多同學常常來問,研究佛學應該從那一本書入手,以及有沒有佛學概論等問題。
這是一件頗令人迷惑的事。誠然,佛學概論約有八九種之多。可惜的是,這些概論的編法和寫法,受了西方概論的影響,多數是東抄西抄,越論越遠。這些概論,只在文字上下功夫,內容並不完整,讀後所得的印象,距離佛學的精神愈來愈遠,而距離普通的學問則愈來愈近。
所以重新編訂一部完整的佛學概論,是目前迫切需要的工作。新的概論,應該包括實證功夫,因爲佛學在基本上是建立在實證功夫上的,它也應該以佛學的真精神爲根據,不能將佛學歪曲成一種學說。
這是一樁頗不簡單的工作,必須集合許多有修養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五部原典概論
因爲缺乏理想的佛學概論,我常建議學子們從原典開始。在原典之中,有五部很好的佛學概論,其中兩部是印度原著,叁部是中國的作品:
一、《大智度論》(印度)
二、《瑜伽師地論》(印度)
叁、《摩诃止觀》(中國)
四、《宗鏡錄》(中國)
五、《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國)
以上五部原典,在今日來說,似乎都嫌文字困難,不易被一般人看懂,但在當時,卻是頗富文學意味的佳作。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作者,是密宗黃教教主宗喀巴大師。《宗鏡錄》則是永明壽禅師的作品。
永明壽禅師,氣魄宏大,在他的門下,有幾十個精通佛法的高手,大家共同努力,完成了這部《宗鏡錄》。
初學佛者究竟應從何書入手,真是一個不小的問題。現在到處都有《大藏經》(大正藏),但是字體太小,只能鎖在書櫥中供養蛀蟲。如果老年人看了,會使眼睛更加老花,年輕人看了,會使眼睛更加近視。如果對古文略有修養的人,不妨從五部原典之中開始研究。
當代佛學的偏差
佛學的確應該複興了,從外表看來,目前佛學十分流行,這種流行的情況,約有兩種現象。
其一爲宗教情緒,熱誠的信仰和奉獻。
其二爲佛學思想方面之研究,熱烈的把佛學擠進了哲學的領域。
這兩方面的繁榮,對佛學本身,並沒有産生真正蓬勃的影響,相反的,也許産生了背面的作用。
爲什麼呢?
因爲佛學是重視實踐的,前面已提到過。所以純粹宗教信仰,或一味思想的追求,都脫離了佛學的本質。
因此,這兩種趨流,都離開了的真精神,使真正的佛學受到了蒙蔽,每況愈下,愈流愈遠了。
談到佛學的偏差,目前還有一種奇特的現象,許多地方招待青年人學佛,如同招待老太爺一樣,管吃管住又送書。使青年人覺得,要學佛伸手去拿可也,養成了占便宜的毛病。所謂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佛家的這兩句話,充分說明了過分慈悲的流弊,適足以贻害對方,過份方便的作風,徒徒養成對方下流的習氣而已,對于學佛來說,卻形成背其道而馳的辦法。
不久前,有一個青年來問一本佛學的書,我建議他去買一本,豈知這位青年甚感詫異的說:還要花錢買?我學佛的書都是不花錢得來的呢?
是的,佛學講求的是布施,但卻是布施給別人,不是要求別人永遠對自己布施。
綜觀許多現象,目前佛學的偏差情況頗爲嚴重,認清了這個事實,使大家對佛學有清晰的認識,是十分重要的一樁事。
佛學真危險嗎?
自從佛學由印度傳入中國,由漢朝到唐代,中國固有的文化受到了沖擊,産生了抗拒和排斥。
在漢朝末年,因爲學佛的人要出家,在宗法社會之中,産生了“無父無君”的反感。所以,佛學雖是中國文化的大主流,卻變成了人皆懼怕。宋明理學雖偷竊了佛學,但是卻排斥佛學。王安石、蘇東坡之流搞佛學者,宦場皆難如意。直到元明清叁代,凡接近佛學之士,亦皆缺乏政治前途。這是一個事實,相沿至今。
甚至今天大學中的佛學社團,亦常被其他社會人士,以奇特眼光視之。
佛學真的如此可怕嗎?
叁國時代有一位大學問家——牟子,精通儒釋道叁家之學,曾作了一本書,名叫《理惑論》。
這本書,精論原始佛學與儒道二家相通之處,是一部極有見地之作。如欲追查原典,宏揚中國文化,大可從此書展開研究,對于中國文化中叁教之爭,本書的見地是爲調和論。其次則有《弘明集》《廣弘明集》兩部書。
由漢至魏晉南北朝,四五百年之中,佛學整個的被中國文化吸收。到了唐宋時代,印度的佛學文化已百分之百的變成中國文化的寶庫了。
梵文與佛學
有許多人認爲,佛學即是印度的産物,欲學正統佛學,應該先從梵文入手。這種說法,與十七世紀英國人注意印度梵文有關。
這種說法對不對?大有疑問。
釋迦牟尼在印度文化中的成就,就像孔子在中國一樣。孔子刪詩書、訂禮樂,把中國文化來了一番大整理。印度的釋迦,也精通種種學問,創立了佛學。但到了唐代,佛學已被中國文化吸收發揚,到了宋代(十叁世紀)佛學在印度即徹底絕迹了。
十七世紀的時候,印度連佛學都沒有了,還談什麼正統不正統呢?
唐代印度的梵文,尚有五印之別。語言字音因地區而異,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變遷,使文字産生很大的變動。即使孔子在世,親自來講論語,大家也可能聽不太懂。語言文字雖然有關,要緊的仍然是學問的本身,所以在佛學絕迹的印度,它的梵文是否是佛學入門的文字,就大大值得考慮了。
誠如莊子所謂:“得意忘言”,今日要研究佛學,只有在中國文化中去尋求。
中國文化中有太多的佛學寶藏了,造成不要錯認爲念幾句《金剛經》,咕哝一段《心經》,就算是得到佛學的寶藏了。
中國文化中的童養媳
在中國曆史文化中,佛學被攻擊的罪名,主要有二。其一爲“無父無君”的作風;其二爲莫名其妙的兩桶水,倒來倒去,一會兒空,一會兒有,就算是佛學(顧亭林亦如此說)。
事實上所謂出家,並不是無父無君,也不過像隱士一樣,即古之逸民,離群修持而已。所謂的兩桶水,也不過是對佛學了解不夠而造成的誤會和曲解。
那麼,佛學到底在社會文化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呢?攻擊儒家學說的人,認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中,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社會”一環。
中國的所謂家,是大家族,包含了“社會”的意義,但是社會的福利工作,卻不折不扣的是佛家所擔任。
唐代之後,諸子百家的思想,無一不受了佛學的潤滑劑作用。而在宗法社會之中,佛學卻是居于被人輕視的地位,那種處境,恰如一個童養媳,在一家之中,無事不做,無話不聽,到處受氣,還要口不出怨言,連心中的怨氣都不能有一丁點兒。
學佛本來是要從利益他人做起,挨罵受氣又算得了什麼呢?
儒家的人最後終于說話了,認爲幼有所養,老有所終的一切社會福利,都是佛家的功勞,確爲一個不能抹煞的事實。
東方的麻煩
中國文化中的叁主流,佛、道、儒,好像叁個店。
佛家開的是百貨店,道家開的是藥店,儒家開的是糧食店。
曆史上兩個光輝的朝代,漢代及唐代,充滿了叁家店的蓬勃氣象。
漢代是儒家和道家的天下,處處表現了樸實和渾厚的氣息。
唐代更加入了奇妙多姿的百貨店佛家,使人生升華,邁進了新境界。
不幸到了五四時代,孔家的糧食店打倒了,中華兒女只得改吃面包黃油。數十年于茲,大家的消化系統都受不了啦。
叁家店是相映成輝,互輔互成的,糧食店倒了,百貨店也發生了問題。
難怪時下的佛學,似乎有些走眼,産生了偏差。
幸虧,我們已開始了複興中國文化。
西方的苦悶
不久前報上登載了一條新聞,英國的統計。信仰宗教者只有百分之二。顯然西方的宗教繩子,已經拉不住物質文明這匹野馬了。
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精神文明卻極度的衰落。
一位在日本高野山(密宗道場)出家的美國和尚,來臺談到西方文化的沒落,造成西方社會對東方文化修養的渴求,連東方靜坐養生的方法都是西方積極追求的對象。印尼侖裏島上,充滿了歐美博士學位的高等嬉皮式人物,追求佛像和佛經上的咒語等。
西方的精神充滿了苦悶,向東方進軍。
看見了世界文化潮流的趨勢,中國人真要高興萬分了。但是如果自己不加緊努力,先弄清楚自己的文化寶藏,又有什麼用呢?豈不是“跛子打圍——坐著喊”而已嗎?
青年同學們對中國文化熱心,更要特別努力,要有爲人類前途而努力的抱負才能成功,如孔子所說:
古之學者爲己(爲了充實自己)
今之學者爲人(爲了世人虛名)
是的,今之學者如能真肯爲人類貢獻,這是有氣魄的大乘精神,是真正中國文化中的佼佼者。
釋迦牟尼之愚笨
說到佛學的研究,我們的方針是,盡量提供大家…
《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