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狹義的說法,欲界中是以男女兩性的性欲構成生命的延續。
廣義的說法,欲界有生命的衆生,均有貪欲。
在欲界人的世界中,包括了四大洲。但《華嚴經》中所謂的香水海,它所形容的,好像是指外太空的界層。
我們的世界是南贍部洲,界于日月星辰之間,在須彌山之南。
四大天王天,則是位于太陽與月亮之間,在須彌山之半。所謂玉皇大帝的帝釋天,是欲界中的天王。
欲界中,除了人之外,下級的有畜生、餓鬼和地獄叁個境界。原始稱地獄爲具苦,表示地獄中具有種種的痛苦。地獄的分類有十八種之多,所謂十八層地獄,即是此意。但天堂與地獄,也都具在人間。
在欲界中的衆生,是靠五欲而生的,所謂:
聲色香味觸
笑視交抱觸
尤其以飲食、男女二欲最難斷除。
欲界是物質器世間、國土世間、有情世間,也有聖賢世界。
欲界中的阿修羅(魔障),位于天人與人之間。
什麼是色界
在欲界之上,就是色界,共有十八層。
色界之中,仍有物理的色相。色界的人,在情操方面來說,比欲界的人升華很多。色界的人沒有淫食二欲,所以沒有男女兩根,無男女相。所住宮殿,一切物質享受,都非常美好,所以稱爲色界。
色界由禅定之淺深粗妙分四級,稱爲四禅天。
色界的人,壽命很長,究竟多麼長,是根據每人的品德、情操和善心的不同而有異。
色界中最高的是有頂天,有大梵天主,掌管一個大千世界。
什麼是無色界
色界之上就是無色界了,其中大多是聖賢世間,沒有物理的色相,只有精神的情況。無色界的人,壽命更長。
無色界中的天人,也有生死,也有生育。天人生下來頭上便有花冠,形狀難以描述。天人的容顔永不會變老,但他們的生死要看頭上的花冠,年歲老時,花冠漸漸萎縮終至于死。
六道輪回
了解叁界的說法後,再配合佛學的平等觀,欲界、色界的人及其他衆生、天人等,既然皆有生死,那麼,這些死後的衆生到哪裏去呢?
叁界之中分爲六道,天、人、阿修羅爲上等的叁道,餓鬼、畜生和地獄是下級的叁道。
無論那一道的衆生或有情,死後皆以其個人的思想、行爲、善惡、道德爲准則,而輪轉進入任何的一道。
在叁千大千世界中,一切的生命,皆無任何外力的主宰或安排。相反的,卻是由自己業力作主而輪轉,這就是六道輪回。
業力是什麼
前面說到,死後一切的去留方向,都是自己做主的。這個自己作主的,可稱爲心速的力量,即是佛學上所說的業力,叁界系由業力所構成。
換言之,業力決定一個人死後所輪轉的地方及形態,但是這個業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前面也提到過,六道是根據個人的行爲、善惡及道德而自然輪轉。所以,個人的一切行爲、思想等所産生的力量,都構成了業力。
業力共分叁種性質,即善、惡、無記。
所謂無記,就是不善不惡而無意識的思想和行爲。
由業力的性質,很明顯的可以了解,不僅孽是業力,好的行爲也是業力,日常生活所說的造孽,應該是造業的意思。
所以說,在這有生有死的六道之中,個人憑著自己的業力,輪轉流回。這是生命自己作主,並非他力的主宰和安排,要升天道是靠自己的行爲思想,想入地獄或變狗變豬,也都是憑藉著個人自己的行爲思想所構成的業力而定。當然,想成佛,跳出六道輪回,也就是要憑藉著個人切斷業力而定。一個絕對自由的宇宙,一切但憑自己的心。
能解脫業力,則可控製宇宙,解脫宇宙。
時間和空間的觀念
佛學數量名位表(依俱舍論提所載,共有五十叁位)
1個2十
3百4千
5萬6洛叉
7大洛叉8俱胝
9末胝(億)10阿庾
11大阿庾 12那由他
13大那由他 14缽羅庾多
15大缽羅庾多 16矜羯羅
17大矜羯羅 18頻跋羅
19大頻跋羅 20阿刍羅
21大阿刍羅 22毗婆诃
23大毗婆诃 24(足+昷)蹭伽
25大(足+昷)蹭伽 26婆喝那
27大婆喝那 28地致婆
29大地致婆 30醯都
31大醯都 32羯臘婆
33大羯臘婆 34印達羅
34大印達羅 36叁摩缽躭
37大叁摩缽躭 38揭底
39大揭底 40拈閥羅阇
41大拈閥羅阇 42姥達羅
43大姥達羅 44跋羅
45大跋羅 46珊若
47大珊若 48毗步多
49大毗步多 50跋羅
51大跋羅 52阿僧祇
53大阿僧祇耶
劫:梵語“劫簸”,或意譯“長時”或“大時”,爲佛學中計算時間之單位,又分大、中、小劫,其算法:
(一)依俱舍論:人壽自十歲起,每百年增一歲,到人壽至八萬四千歲止,是爲一小劫,依上文,人壽從八萬四千歲,百年減一,至十歲止,如是一增一減(兩小劫)爲一中劫,八十中劫爲一大劫。
(二)依智度論:人壽自十歲起,百年增一,至八萬四千歲,再百年減一,又減至十歲止,爲一小劫(同俱舍論中劫),十二小劫爲一中劫,四中劫爲大劫(同俱舍論)。
釋:成、住、壞、空及叁大災,叁小災:
據阿毗昙論
(一)成、住、壞、空之義如字面,謂一大劫之間,此世界(非指地球)必經此四階段——世界住經二十小劫“壞”,次經二十小劫壞已“空”。……如是循環,現即當住劫之第十一小劫。
(二)每大劫之間,有水、火、風叁大災。
(叁)每二十小劫之間,有疾疫、刀兵、饑馑叁小災次第輪轉,現當叁小災之饑馑災。
小劫:是以地球形成,人類出現後,人壽之增減來計算。起初人壽八萬四千歲,每過一百年減低一歲,降至只有十歲,由此起每年增一歲,至八萬四千歲,此一增一減之周期稱之爲一小劫。一小劫計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
中劫:合二十小劫之久,有成、住、壞、空四劫,每一劫即爲中劫,一中劫計二億叁千五百九十六萬年。
大劫:即包括成、住、壞、空四中劫,計九億四千叁百八十四萬年。(以上均指娑婆世界)
注(《華嚴經》):娑婆世界一大劫等于極樂世界一晝夜,極樂世界一大劫等于袈裟幢世界一晝夜,袈裟幢世界一大劫等于不退轉音聲輪世界一晝夜,不退轉音聲輪世界一大劫,等于離垢世界一晝夜,離垢世界一大劫,等于善燈世界一晝夜,善燈世界一大劫,等于妙光明世界一晝夜,妙光明世界一大劫,等于難超過世界一晝夜,難超過世界一大劫,等于莊嚴慧世界一晝夜,莊嚴慧世界一大劫,等于鏡光明世界一晝夜,從鏡光明世界,如是乃至無數佛刹最後的一世界一劫,于賢勝佛刹的勝蓮花世界爲一晝夜。
由旬:距離之單位,或訛稱逾繕那、逾阇那、由延等。其長爲古聖王一日行軍距離,印俗爲卅裏,或日四十裏,亦有定十六裏者。
又一由旬爲八拘盧舍(意爲大牛鳴聲所極聞之距離)。一拘盧舍爲五百弓,分一弓爲四吋,分一吋爲廿四指,分一指爲七宿麥(《西域記》)。
仔細看了前面大小乘佛學的時空觀,可知人的壽命極爲短暫。月亮中的一晝夜,等于人間的一個月,太陽中的一晝夜,又是人間的一年。其他星際等處宇宙中的時間,則更不可知。
佛學的觀念,時間壽命並不是絕對的。極樂世界中,壽命雖長,但在當地的感覺中,也是像人類世界中的幾十年一樣,這就是時間空間的相對性。時間的長短,常常是心的感受而已。
叁藏十二部
談到佛學,大家都聽說過叁藏十二部。
叁藏就是經、律、論,是佛學在印度的分類,分成大乘和小乘。佛經包括了全部印度文化,其中最講求因明學,自從科學到了中國,通常也隨便叫它是邏輯。所謂叁藏的藏字,是庫的意思,好像中國文化中四庫全書等。
經、律、論之中,論藏是佛的弟子們所著。全部的佛經又分成十二部門,皆爲佛所說。
實際上佛經大都是佛與弟子們的問答討論記錄。
十二部經之分類:
1.契經
2.重頌
3.諷誦
以體裁立名。
4.因緣
5.本事:報告前生經過,叁世因果。
6.本生:佛一生所行之記載。
7.未曾有:佛所創見。
8.譬喻:一種方法。善說者用譬喻,如《莊子》。
9.論議:研究討論專集。
10.自說:從平實的生活開始,如《金剛經》。
11.方廣:包括各科系的知識。
12.授記:預言某人來日的成就。
分科判教
自從東漢末年,佛學傳入中國,經過了極複雜的四百年到達隋唐。在這個階段中,中國處于一個戰亂變化多端的政治轉變期。在文化的發展方面,也是一個又多又雜的局面。舉凡陰陽五行,各派學說,醫道之流,都在這個時代滋延,學術思想貢獻極大。而佛學也在這個時期中,轉變爲中國文化,産生了隋唐以後對佛學承先啓後的大整理,如重新分科、分類和批判。
後世學者對此一時期的研究,多數叁言兩語交代過去,或因本身工具(頭腦)不夠,或因其他原因,使學習者頗爲艱難。
在南北朝的陳、隋之間,天臺叁祖智者大師,將淩亂的佛學整理,分科判教爲天臺四教儀,後代極負盛名。天臺宗在陳、隋之間創立。
天臺宗的分類,認爲釋迦悟道後,先說《華嚴經》。後來到了唐代,又有賢首大師,以華嚴爲主,分科判教創立了華嚴宗。後人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可見《華嚴經》內容之豐富,以及其在佛學中的份量。
華嚴經的故事
據說,在釋迦悟道後,就想要涅槃了。這時的天人天主們,大大著急起來,連忙去勸釋迦,囑其信守諾言,教化衆生,而釋迦卻說:
“止!止!我法妙難思。”
這是一個運用智慧和實踐的東西,絕不是用思想和討論可以解決,這本不可用思議的方法來解決的。
但是,後來人們卻把不可思議,解釋成不能思議了。
話說,釋迦受了天人的意見,先對天人說法,也是天人發起的《華嚴經》,翻譯成中文後,共有八十卷。
事實如何呢?《…
《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