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P5

  ..續本文上一頁華嚴經》是釋迦滅度後七百年間,由一位中國佛學的八宗之祖,龍樹菩薩所流布出來的。後來幾經翻譯,成爲現在中文佛學中的巨著。

  龍樹大師太保的故事

  《華嚴經》由龍樹菩薩流傳。他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在他年輕的時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太保。印度任何的學問,他都精通,後來學會隱身術,就與另外二位太保同學,到處去玩,玩到無處可玩,竟然想入非非,跑到皇宮中搗亂了。

  皇宮受此騷擾,埋伏了武士到處亂砍亂刺,那兩位同學被刺死了,顯現人身,而龍樹躲在國王的椅下發抖,心生懊悔,發誓如能不死,則要學佛。

  僥幸不死的龍樹,果然去學佛了,花了叁年的時期,又學會了,就一心想當教主。

  這個念頭,感動了一位龍王,想要折服龍樹的傲慢,就找到龍樹,引他參觀龍宮佛經圖書館。當時龍樹走馬看經題,美不勝收,歎爲觀止,一共拿了十萬卷華嚴(後來翻成中文的只有八十卷)。

  相傳,密宗在打開南印度塔的時候,曾發現有釋迦的密宗經典,也是龍樹所傳。但又稱爲龍猛,而非龍樹雲雲。

  《華嚴經》的文學造詣極高。

  天臺四教

  天臺宗的五時八教,是將佛學的教化儀式、教化內容及方法,以及時間分類整理。

  天臺四教(五時八教)(隋天臺叁祖智者大師判)

  (表缺),在化儀四教,即教授方法上面,共有頓、漸、秘密、不定四種。

  所謂五時,第一是華嚴,前面已談到過。第二、鹿苑,是一個地方,那是屬于小乘方面的。第叁是方等經,屬于普通的智慧。第四般若,是性空、智慧方面。第五爲法華、涅槃經是。

  化法四教,是內容和方法。

  藏——保留了一部份神秘學的方法。

  通——融通大小乘諸宗。

  別——修者因人而異的方法。有一個八十歲老人要出家,因記性不佳,不能記住佛號,釋迦教以掃地,念掃把,後來此人也有神通。

  圓——含融周遍,包羅萬類。

  最下面的真、俗、中,即是空、假、中,這有天臺宗修止觀的法門,後面再解釋。 答案是,一切唯心。生命的功能找到,即找到整個宇宙的功能,性相是平等的。

  第四講

  *

  華嚴分科判教

  我空法不空

  大乘教

  終 教

  一乘頓教圓教

  止和觀

  法 界

  周遍含融觀

  四大之身

  五蘊之心

  兩重世界

  六根六塵

  生與死的觀念問題

  食

  華嚴分科判教

  唐代賢首大師,爲華嚴第叁祖,將佛學另作分科判教,華嚴的修法,是以生命作爲實驗。

  這個分類的方法,並非印度原來的方法。在這個批判中,表示太陽出來時,先照到高山,這是上根器者,先接受到佛學。

  太陽繼續上升就轉照大地,遍及鈍根、中根、善根,最後日落西山之時,只照到高山,只有上上根器的才能持續。

  華嚴宗的十儀十門,太專門,又涉及佛學的邏輯分類,在此暫時從略。現在先來了解五教六宗,這是將叁藏分爲五教六宗的意思。

  賢首時、儀、教、規、表解(賢首大師,唐人,華嚴第叁祖)

  (表暫缺)

  我空法不空

  前面的表中五教,首先是小乘教。修小乘法者,爲隨相法執宗,顧名思義,小乘的修法,總要執著一個東西。小乘的修法,最高境界達到人空,即“我空”。

  空雖然是空,只是我空而已,“法”並沒有空。

  小乘修者,有法可證,有法可得,但卻不能把法空掉,如果空了法,則無法可修了,無法可證了,那還搞個什麼名堂呢?

  一個小乘的四果羅漢,可以入定到億萬年之久,盡管宇宙成壞多次,這個四果羅漢可以仍在定中,他有“定”可“執”,事實上,他豈不是在“執”著這個法嗎?

  所以,小乘教稱爲隨相法執宗。

  大乘教

  華嚴的觀點,認爲唯識法相過,和真空無相宗都是大乘的基本。

  唯識法相宗所講求的是“勝義有”。

  真空無相宗所講求的是“畢竟空”。

  不論是“空”是“有”,都是大乘的根本。

  方等經內容豐富,涉及知識又廣,應該多讀,也是大乘法門的基本。

  般若經,內容討論的都是“空”,也是屬于大乘教的基本。

  關于大乘與小乘,大家都知道,南傳的佛教只有小乘,而佛滅後幾千年來,這一派並沒有人承認大乘的存在。

  終 教

  終教是釋迦臨終前的說教。

  釋迦在世說法四十九年,所講的不外乎兩點:

  一、無常——世間的苦況。

  二、空——是無我的意思。

  終其一生,所說的都是開導世間的現象界,世間的一切都是不可靠,這些現象界是暫時所偶存的現實事物,也可以說是物理世界的變化組合,並不永存。

  但在釋迦臨終時,卻另外有兩個表面看來相反的說法,認爲生命的真谛是:

  一、常——永恒的快“樂”。

  二、淨——真“我”呈現。

  這個相反的論調與無常及空並不沖突,因爲這個常、樂、我、淨,所指的是超現實的。

  這個臨終所說超現實的常樂我淨,就是終教。藏心緣起宗,熟讀涅槃經便知。

  一乘頓教圓教

  禅宗所講求的,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就是頓悟法門。

  但以華嚴的觀點來看禅宗,不過就是頓教而已,一乘教也就是真性寂滅宗。

  最上乘的是圓教,所謂法界圓融宗,是五教中最圓滿的,一切體用皆圓滿。

  止和觀

  小乘教及大乘教所采用的是真空絕相觀。

  佛學不是哲學,必須參究通了道理,再以心身來修持開始作實證。

  天臺宗所采用的修法,是止觀法。其實,任何佛法宗流的修法,也都不外于止觀。

  止者止也。簡單的歸納,一個凡夫生命心理思想,像流水一樣,每秒流動不停。如果開始修行,先要訓練自己思想靜止于一,這是所有修定者都采用的共法。

  但修慧方法則不是共法。

  修到思想能止,則妄心頓止。

  使心念靜下來的方法,有八萬四千種之多。小乘有九個階段,大乘更多。

  修“止”成功,可以化除自己的情欲,身心的感受都空了,這是小乘最高的境界。

  能夠“空”雖好,但只是沈緬在“空”中,卻不是道。

  能止之後,必定要能起“觀”,即般若慧觀,才能産生叁個慧學,即真、俗、中。才能起“妙有”。

  不能起“妙有”,就不能入世度人。

  “空”與“有”是相對的。“空”是體,“有”是用,在功夫到達時,就是“止觀”成功,即所謂“中觀”。

  “中觀”就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龍樹菩薩所著《中論》也是這個內容。

  法 界

  終教和一乘頓教,所修的是理事無礙觀。

  華嚴提出“法界”的說法,包括了世間宇宙中萬事萬物和許多抽象的事物。

  這個“法界”是由四大原則構成。即“理”、“事”、“事理”和“事事”。

  一、理法界——理代表了形而上,代表了本體,有抽象的,精神的,理性的含義。宋明理學的理字,即從此處所借用而直接《易經》的易理。

  二、事法界——是叁千大千世界,也就是物理世界。

  叁、事理法界——天地之間充滿了“理”和“事”,也就是充滿了本體和現象。有事不能通理,是智慧的不足;通理不能處事,則是經驗不足。

  凡有心想及非想,最終皆能達成事實,這是事理無礙,是真俗無礙,必要修行成功,才能到達。

  四、事事法界——即理即事,即事即理。事理融通,無二無別。

  周遍含融觀

  從圓教的法界圓融宗看世界,一切都是圓融之美,世界上的“有”是美,“空”也是美。

  花開花謝,生老病死,由周遍圓融來看,只不過是宇宙現象。

  有白天的吵鬧,有夜晚的甯靜,一切圓融周遍,達到了真善美的境界。

  四大之身

  大小乘的佛經,名詞有一兩百之多,倒來倒去像水桶一樣,但歸納來看其中心,極爲簡單。

  以人的文化立場來了解,釋迦分析一個人,是由兩部分所構成。

  其一爲身,其二爲心。物質和精神兩種世界,是構成一個人的根本。

  1.地――即骨骼。

  2.水――血和內分泌。

  3.火――熱能。

  4.風――氣。

  這地水火風,稱爲四大,(有人加上空、覺、識,稱爲七大。)也是物質世界的四大類,人身有卅六件零件,皆爲地水火風所作成。

  人身有十萬八千毛孔,有無數寄生蟲,這個人身,也像物理世界一樣,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此身只是我之所屬,並非我之所有,借用而已。

  人身是無常的,非永恒的,像莊子所說“不亡以待盡”,像《易經》所說的變,必變的道理一樣。

  五蘊之心

  生命的存在,除了一個成、住、壞、空的“身”以外,加上另外一部爲看不見的“受、想、行、識”,合稱爲“五蘊”。

  五蘊――色、受、想、行、識。

  1.色――是物質物理的東西,地水火風也是,嚴格說來,色有叁種意義:

  顯色――一切顔色等。

  有表色――長短方圓等。

  無表色――是作用的,抽象的,如說一個人的風度等。

  2.受――由生理上感覺到心理上的反應,感受的溫度等。

  3.想――思想,絕不屬于生理的部份。

  4.行――這個字是借用《易經·乾卦》而譯,“天行健”之行。人死之後,一樣在行,在轉動,是爲“行蘊”。修行如能除去普通的亂,才能體會到“行蘊”。再將行蘊空了,則近道矣。

  5.識――有鑒別的作用,是識別的意思,死後即是靈魂,活時則爲神識。

  關于識的問題,南北朝時百年間展開學術論辨,無神論、有神論,梁武帝也參加論辨(見《廣弘明集》)。

  兩重世界

  根據小乘佛學及方等佛學,是將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分開的。

  舉個明顯的例子來說,“對境心不起”這句話,有人說是得道了,但境是地水火風,心仍是心,如果這就是道,意思是說,你的心雖然不動,地水火風等外境仍然存在,並未“空”,這豈不是兩重世界。

  再舉一個例子,《六祖壇經》中“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的境界。

  這是悟道嗎?盡管你的心不動,但幡仍在動,風也在動,豈不也是兩重世界。

  事實上,這是理論和實踐不能配合,…

《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