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P6

  ..續本文上一頁因而産生了誤解所致。

  六根六塵

  在構成一個人之後,與五蘊並存的是六根和六塵。心的作用和生命的關系,藉六根六塵表達出來。

  這裏所說的心,是心、意、識、念的意思。所謂念,就是妄念分別心。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六根是生理的分類,六塵是人對物理世界産生的官感作用。

  根塵的前五項,是生理有關的。“意”和“法”則是與心理有關的。

  釋迦認爲,人類至可憐憫,不知道就此自己的心身內外,有一種超作用的存在。

  生與死的觀念問題

  一切衆生都有生死,佛學的理論,稱這個生死爲分段生死。

  佛學的理論,認爲每個衆生的真正生命,卻是永恒的。

  所謂的分段生死,是永恒生命的分段現象,有一段是生,有一段是死,是永恒生命的段落現象而已。

  人被這個分段生死現象所惑,人的一切都在被現象所轉,不能自主,不能把握,這就是凡夫。

  修道之人,功夫好的話,可以變易生死,生死雖被變了方法,但是生死仍然存在,並沒有解脫生死。

  找出了生命的真谛,能夠在宇宙中自己作主,自由自在才算是解脫了生死的大事。

  食

  談到食的問題,茲事體大,尤其是中國人,對吃已形成了藝術。

  叁界中的“吃”法,分成段、觸、思、識四種。

  段食――分段吃,用筷子、叉子等,欲界中的吃法。所以也叫做抟食。

  觸食――靠感覺來吃。例如人身連皮膚都需要呼吸才能生存。

  思食――精神食糧。

  識食――這不是普通人的境界,而是修道成功的人如羅漢、菩薩等的境界。

  第五講

  *

  因 緣

  十二因緣

  叁毒五毒

  根本煩惱

  俱舍論

  十 惑

  因 緣

  什麼是親因緣?

  這是漢代以後的翻譯,因緣還涵有“業果”、“命運”等含義。一個鄉下老太婆說他認命了,就是接受了緣的結果。

  因緣是合于邏輯的,凡事都有前因,自有後果,但是平常人都認爲它是“宿命”,其實,並非命定。世上沒有“無因”的事,一件事連續發展,就是親因緣。

  什麼是增上緣?

  一個家庭中生了十個孩子,他們都在相同的環境中長大,好像陽光、空氣、水,對種子來說是增上緣。後天的環境教育等對于孩子來說,就是增上緣。

  什麼是所緣緣?

  種子加上增上緣,生命生長發展的過程,接近到一種事物,繼續連續發展。一個孩子,接近佛學,就繼續研究下去了,這是所緣緣。

  什麼是等無間緣?

  種子,加上增上緣,再加上所緣緣,繼續發生成爲來生的種子,就是等無間緣。

  就象《易經》文化,陰陽之道循環,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循環的圓圈不斷。

  這也同于唯識法相采用四緣的解釋。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的說法,是大小佛學最重要的地方。

  一、無明;二、行;叁、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般的佛經,只把十二因緣當作生死法則,但深入真正的佛法研究,這十二因緣是代表了宇宙的時間。

  十二因緣是佛學的算命法,等于中國的二十地支,也是宇宙時間的代表,十二地支的代號,鼠、牛虎等,是起源自印度。

  一、無明――我們的思想從何而來?這是一個大問題。

  剛剛睡醒,眼睛還沒有睜開,但已知道自己是醒了,這就是思想。

  無論大小乘的佛學,稱這個不知道而來的思想爲“無明”,因爲,如果我們明白了思想的來去,就是“明”,也就是“悟”了的意思。

  人,每天在“無明”之中,連第一個念頭都不知道。作人的憂悶,不知道爲什麼做人,這就是“無明”。

  “無明”是解釋生命的來源,一個生命的形成,是由叁個“無明”的湊合而成。

  第一個“無明”是男人的性欲沖動,第二個“無明”是女人的沖動,第叁個“無明”是自己糊裏糊塗撞上而投胎。

  這就是“叁緣和合”的生命來源。

  有關于“無明”的心理狀態,分析爲叁點:即貪、嗔、癡,稱爲叁毒。

  再加上“慢”和“疑”兩個助伴,合稱爲五毒,後面再加說明。

  二、行――從無始以來,過去的因緣所帶的“因”,構成的一種特性,稱爲“種性”,在佛學上的說法,又稱爲第八識。父母的遺傳,後天的環境和教育,都屬于增上緣。每人一生的遭遇,都是過去的“因”所帶來的。每人與生俱來的種性,開始了“行”。

  行是恒動的意思,恒動的力量所形成的東西就是業,成爲一種力量。

  一個人要發脾氣,是內在一種力量的驅使,想控製也辦不到,這就是業的力量。一個人喜愛學問,見書就要看一看,也是內在業力的關系,稱爲文人的慧業。這些都是恒動。

  叁、識――在變成胎兒時,只具備了七識和八識,並無第六意識,待嬰兒漸長,才有第六意識。有了“識”就構成現今生命的果。唯識學稱“因”爲種子,“種性”的改變,只會藉自身修行的方法,絕無任何外力可以改變種性。

  四、名色――這是生物的物理狀態,初生的嬰兒,男嬰或女嬰的區別,屬于名,也屬于色。有了名色之後則有“色”和“對”,胎兒有色無對,嬰兒則有色有對。

  五、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必須嬰兒成熟才能具備六根的作用。

  六、觸――這是指對物理世界的感觸性,一個嬰兒,必須達到五六歲時,對物理世界的反應,才能逐漸增強。

  七、受――一個人逐漸長大,反應更趨強烈,感受更爲增濃,知道吃什麼好,穿什麼好,感受意識與日俱增,造成思想的感染,開始了新的“見思惑”,即新的結使。

  八、愛――這裏單純指男女的性愛,過去的種子顯現出一種行爲,稱爲種子起現行,構成現有生命的現狀,對愛的占有欲極強。

  九、取――生命有了愛,對其他的一切也都産生了“取”的心理,把一切身外之物都抓緊不放,年紀愈大,抓得愈緊。孔子說:晚年戒之在得。這個道理與佛學的理論,不謀而合。

  十、有――“有”系來自“取”。一切衆生,若沒有欲取、見取、戒取、我取等,則不會産生“有”。

  十一、生――有了“有”,則産生了“生”,一切欲、色、無色,等“有”具備,自然發生了“生”。沒有一切的“有”自不會有“生”。

  十二、老死――沒有“生”,即沒有“老死”,老死是由“生”而演變的結果。

  叁毒五毒

  貪――人類天生具備了自私、占有的欲望,這種貪得無厭的心理,永遠無法滿足,永遠沒有止境。

  瞋――這是一種怨天尤人的心理,充滿了憂怨、牢騷,所謂“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毫無理性可言。

  癡――愛得發癡,想得發癡 。多情也是癡,人人都有癡心,詩人、文學家、藝術家,更是癡。這是一個癡的世界,使每人心中都有一把屠刀。

  這個貪瞋癡,是大無明,是佛學上基本心理狀態,危害了永恒的大生命。

  慢――忌嫉的心理,自以爲了不起,就是我慢,看不起他人,是增上慢,甚至,我崇拜某人,也因是“我”在崇拜,成爲我慢。

  疑――人類多疑的心理,是與生俱來的,對人的懷疑,對事的懷疑,隨時在“疑”中。

  根本煩惱

  貪瞋癡叁毒,再加上慢和疑,是爲人類的根本煩惱。

  佛學所說的煩惱二字,並非痛苦的意思,而是一種無明。

  形而下的哲學,倡出人性性惡之說,是從這個五毒的觀點來看人性的。

  相反的,清明的心境就算是善。站在心理思想立場來說,一個無惡念的心境就是善了。

  誰能夠除掉自身的“無明”,使它變成光明?

  修行的人是在努力除掉五毒,但是,念經打坐,無一不是五毒的表現。

  想修行成佛,是貪。努力斷除煩惱,是瞋。

  想修行成佛,是貪。

  努力斷除煩惱,是瞋。

  打坐念經搞得腳酸腿麻,是癡。

  別人可以修成,爲什麼我修不成,是慢。

  這輩子成佛沒有希望了,是疑。

  所以學佛要通理才行,所謂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態度。密宗的行者,先要花十六年的時間,學通了佛理,才能開始修行,就是這個原因。

  俱舍論

  關于思想觀念的問題,人類有許多的迷惑。在《俱舍論》這本書中,列舉了概括叁界煩惱的種種迷惑,小乘俱舍有八十八惑,大乘唯識立一百十二惑。

  《俱舍論》的作者,是世親,無著是他哥哥。曾作了不少佛學的書籍。世親改學大乘佛法後,發現自己以往的論作中,有許多偏差的見解。世親尊者傷心之余,就要自殺,不忍看到自己著作贻誤後人。

  他的哥哥無著勸他不要自殺,並說:“因地而倒,因地而起”,再努力于著作,改正以往的錯誤才是正理,《俱舍論》就是以後世親所著。無著菩薩是唯識大師,《瑜伽師地論》的作者。

  這二位弟兄下傳甚廣,唐玄奘大師赴印留學,所承受的佛學,大部分是這二位弟兄菩薩的系統。

  十 惑

  見表——八十八惑

  (暫缺)

  八十八惑可稱八十八結使,是與生俱來的結使。使就是指揮的意思。小乘的修法,能斷八十八惑,修行才能成功。首先看欲界中苦谛下的十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貪、瞋、慢、無明、疑。

  身見――第一個結就是身見,每人不自知的爲身體所迷惑,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 ,爲吾有身。這個身體,又要忙著吃,忙著穿,給自己無限的煩惱,一切的占有欲,領導欲,皆因身見而造成。

  邊見――邊見就是偏見,這個偏見,純由主觀而造成,有人認爲禅宗才對,淨土不對,這是邊見。有人認爲“空”才對,“有”不對,也是邊見。《維摩诘經》中,在維摩居士的方丈中,天女散花時, 花落在菩薩們的身上,隨即脫落不留。但落在阿羅漢們的身上時,花就沾在衣服上了。因爲小乘的阿羅漢們,邊見的結習未除,遇見外力而結合不散。而那些大乘的菩薩們,結習已除,什麼東西都不會沾著了。

  邪見――人世間的事情,有許多被認爲是邪見的,卻是因爲時代和觀念而改變的,這不算真正的邪見 ,例如現在大家所穿…

《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