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而产生了误解所致。
六根六尘
在构成一个人之后,与五蕴并存的是六根和六尘。心的作用和生命的关系,藉六根六尘表达出来。
这里所说的心,是心、意、识、念的意思。所谓念,就是妄念分别心。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六根是生理的分类,六尘是人对物理世界产生的官感作用。
根尘的前五项,是生理有关的。“意”和“法”则是与心理有关的。
释迦认为,人类至可怜悯,不知道就此自己的心身内外,有一种超作用的存在。
生与死的观念问题
一切众生都有生死,佛学的理论,称这个生死为分段生死。
佛学的理论,认为每个众生的真正生命,却是永恒的。
所谓的分段生死,是永恒生命的分段现象,有一段是生,有一段是死,是永恒生命的段落现象而已。
人被这个分段生死现象所惑,人的一切都在被现象所转,不能自主,不能把握,这就是凡夫。
修道之人,功夫好的话,可以变易生死,生死虽被变了方法,但是生死仍然存在,并没有解脱生死。
找出了生命的真谛,能够在宇宙中自己作主,自由自在才算是解脱了生死的大事。
食
谈到食的问题,兹事体大,尤其是中国人,对吃已形成了艺术。
三界中的“吃”法,分成段、触、思、识四种。
段食――分段吃,用筷子、叉子等,欲界中的吃法。所以也叫做抟食。
触食――靠感觉来吃。例如人身连皮肤都需要呼吸才能生存。
思食――精神食粮。
识食――这不是普通人的境界,而是修道成功的人如罗汉、菩萨等的境界。
第五讲
*
因 缘
十二因缘
三毒五毒
根本烦恼
俱舍论
十 惑
因 缘
什么是亲因缘?
这是汉代以后的翻译,因缘还涵有“业果”、“命运”等含义。一个乡下老太婆说他认命了,就是接受了缘的结果。
因缘是合于逻辑的,凡事都有前因,自有后果,但是平常人都认为它是“宿命”,其实,并非命定。世上没有“无因”的事,一件事连续发展,就是亲因缘。
什么是增上缘?
一个家庭中生了十个孩子,他们都在相同的环境中长大,好像阳光、空气、水,对种子来说是增上缘。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增上缘。
什么是所缘缘?
种子加上增上缘,生命生长发展的过程,接近到一种事物,继续连续发展。一个孩子,接近佛学,就继续研究下去了,这是所缘缘。
什么是等无间缘?
种子,加上增上缘,再加上所缘缘,继续发生成为来生的种子,就是等无间缘。
就象《易经》文化,阴阳之道循环,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循环的圆圈不断。
这也同于唯识法相采用四缘的解释。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的说法,是大小佛学最重要的地方。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般的佛经,只把十二因缘当作生死法则,但深入真正的佛法研究,这十二因缘是代表了宇宙的时间。
十二因缘是佛学的算命法,等于中国的二十地支,也是宇宙时间的代表,十二地支的代号,鼠、牛虎等,是起源自印度。
一、无明――我们的思想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大问题。
刚刚睡醒,眼睛还没有睁开,但已知道自己是醒了,这就是思想。
无论大小乘的佛学,称这个不知道而来的思想为“无明”,因为,如果我们明白了思想的来去,就是“明”,也就是“悟”了的意思。
人,每天在“无明”之中,连第一个念头都不知道。作人的忧闷,不知道为什么做人,这就是“无明”。
“无明”是解释生命的来源,一个生命的形成,是由三个“无明”的凑合而成。
第一个“无明”是男人的性欲冲动,第二个“无明”是女人的冲动,第三个“无明”是自己糊里糊涂撞上而投胎。
这就是“三缘和合”的生命来源。
有关于“无明”的心理状态,分析为三点:即贪、嗔、痴,称为三毒。
再加上“慢”和“疑”两个助伴,合称为五毒,后面再加说明。
二、行――从无始以来,过去的因缘所带的“因”,构成的一种特性,称为“种性”,在佛学上的说法,又称为第八识。父母的遗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都属于增上缘。每人一生的遭遇,都是过去的“因”所带来的。每人与生俱来的种性,开始了“行”。
行是恒动的意思,恒动的力量所形成的东西就是业,成为一种力量。
一个人要发脾气,是内在一种力量的驱使,想控制也办不到,这就是业的力量。一个人喜爱学问,见书就要看一看,也是内在业力的关系,称为文人的慧业。这些都是恒动。
三、识――在变成胎儿时,只具备了七识和八识,并无第六意识,待婴儿渐长,才有第六意识。有了“识”就构成现今生命的果。唯识学称“因”为种子,“种性”的改变,只会藉自身修行的方法,绝无任何外力可以改变种性。
四、名色――这是生物的物理状态,初生的婴儿,男婴或女婴的区别,属于名,也属于色。有了名色之后则有“色”和“对”,胎儿有色无对,婴儿则有色有对。
五、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必须婴儿成熟才能具备六根的作用。
六、触――这是指对物理世界的感触性,一个婴儿,必须达到五六岁时,对物理世界的反应,才能逐渐增强。
七、受――一个人逐渐长大,反应更趋强烈,感受更为增浓,知道吃什么好,穿什么好,感受意识与日俱增,造成思想的感染,开始了新的“见思惑”,即新的结使。
八、爱――这里单纯指男女的性爱,过去的种子显现出一种行为,称为种子起现行,构成现有生命的现状,对爱的占有欲极强。
九、取――生命有了爱,对其他的一切也都产生了“取”的心理,把一切身外之物都抓紧不放,年纪愈大,抓得愈紧。孔子说:晚年戒之在得。这个道理与佛学的理论,不谋而合。
十、有――“有”系来自“取”。一切众生,若没有欲取、见取、戒取、我取等,则不会产生“有”。
十一、生――有了“有”,则产生了“生”,一切欲、色、无色,等“有”具备,自然发生了“生”。没有一切的“有”自不会有“生”。
十二、老死――没有“生”,即没有“老死”,老死是由“生”而演变的结果。
三毒五毒
贪――人类天生具备了自私、占有的欲望,这种贪得无厌的心理,永远无法满足,永远没有止境。
瞋――这是一种怨天尤人的心理,充满了忧怨、牢骚,所谓“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毫无理性可言。
痴――爱得发痴,想得发痴 。多情也是痴,人人都有痴心,诗人、文学家、艺术家,更是痴。这是一个痴的世界,使每人心中都有一把屠刀。
这个贪瞋痴,是大无明,是佛学上基本心理状态,危害了永恒的大生命。
慢――忌嫉的心理,自以为了不起,就是我慢,看不起他人,是增上慢,甚至,我崇拜某人,也因是“我”在崇拜,成为我慢。
疑――人类多疑的心理,是与生俱来的,对人的怀疑,对事的怀疑,随时在“疑”中。
根本烦恼
贪瞋痴三毒,再加上慢和疑,是为人类的根本烦恼。
佛学所说的烦恼二字,并非痛苦的意思,而是一种无明。
形而下的哲学,倡出人性性恶之说,是从这个五毒的观点来看人性的。
相反的,清明的心境就算是善。站在心理思想立场来说,一个无恶念的心境就是善了。
谁能够除掉自身的“无明”,使它变成光明?
修行的人是在努力除掉五毒,但是,念经打坐,无一不是五毒的表现。
想修行成佛,是贪。努力断除烦恼,是瞋。
想修行成佛,是贪。
努力断除烦恼,是瞋。
打坐念经搞得脚酸腿麻,是痴。
别人可以修成,为什么我修不成,是慢。
这辈子成佛没有希望了,是疑。
所以学佛要通理才行,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态度。密宗的行者,先要花十六年的时间,学通了佛理,才能开始修行,就是这个原因。
俱舍论
关于思想观念的问题,人类有许多的迷惑。在《俱舍论》这本书中,列举了概括三界烦恼的种种迷惑,小乘俱舍有八十八惑,大乘唯识立一百十二惑。
《俱舍论》的作者,是世亲,无著是他哥哥。曾作了不少佛学的书籍。世亲改学大乘佛法后,发现自己以往的论作中,有许多偏差的见解。世亲尊者伤心之余,就要自杀,不忍看到自己著作贻误后人。
他的哥哥无著劝他不要自杀,并说:“因地而倒,因地而起”,再努力于著作,改正以往的错误才是正理,《俱舍论》就是以后世亲所著。无著菩萨是唯识大师,《瑜伽师地论》的作者。
这二位弟兄下传甚广,唐玄奘大师赴印留学,所承受的佛学,大部分是这二位弟兄菩萨的系统。
十 惑
见表——八十八惑
(暂缺)
八十八惑可称八十八结使,是与生俱来的结使。使就是指挥的意思。小乘的修法,能断八十八惑,修行才能成功。首先看欲界中苦谛下的十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瞋、慢、无明、疑。
身见――第一个结就是身见,每人不自知的为身体所迷惑,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这个身体,又要忙着吃,忙着穿,给自己无限的烦恼,一切的占有欲,领导欲,皆因身见而造成。
边见――边见就是偏见,这个偏见,纯由主观而造成,有人认为禅宗才对,净土不对,这是边见。有人认为“空”才对,“有”不对,也是边见。《维摩诘经》中,在维摩居士的方丈中,天女散花时, 花落在菩萨们的身上,随即脱落不留。但落在阿罗汉们的身上时,花就沾在衣服上了。因为小乘的阿罗汉们,边见的结习未除,遇见外力而结合不散。而那些大乘的菩萨们,结习已除,什么东西都不会沾着了。
邪见――人世间的事情,有许多被认为是邪见的,却是因为时代和观念而改变的,这不算真正的邪见 ,例如现在大家所穿…
《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