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P5

  ..续本文上一页华严经》是释迦灭度后七百年间,由一位中国佛学的八宗之祖,龙树菩萨所流布出来的。后来几经翻译,成为现在中文佛学中的巨著。

  龙树大师太保的故事

  《华严经》由龙树菩萨流传。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太保。印度任何的学问,他都精通,后来学会隐身术,就与另外二位太保同学,到处去玩,玩到无处可玩,竟然想入非非,跑到皇宫中捣乱了。

  皇宫受此骚扰,埋伏了武士到处乱砍乱刺,那两位同学被刺死了,显现人身,而龙树躲在国王的椅下发抖,心生懊悔,发誓如能不死,则要学佛。

  侥幸不死的龙树,果然去学佛了,花了三年的时期,又学会了,就一心想当教主。

  这个念头,感动了一位龙王,想要折服龙树的傲慢,就找到龙树,引他参观龙宫佛经图书馆。当时龙树走马看经题,美不胜收,叹为观止,一共拿了十万卷华严(后来翻成中文的只有八十卷)。

  相传,密宗在打开南印度塔的时候,曾发现有释迦的密宗经典,也是龙树所传。但又称为龙猛,而非龙树云云。

  《华严经》的文学造诣极高。

  天台四教

  天台宗的五时八教,是将佛学的教化仪式、教化内容及方法,以及时间分类整理。

  天台四教(五时八教)(隋天台三祖智者大师判)

  (表缺),在化仪四教,即教授方法上面,共有顿、渐、秘密、不定四种。

  所谓五时,第一是华严,前面已谈到过。第二、鹿苑,是一个地方,那是属于小乘方面的。第三是方等经,属于普通的智慧。第四般若,是性空、智慧方面。第五为法华、涅槃经是。

  化法四教,是内容和方法。

  藏——保留了一部份神秘学的方法。

  通——融通大小乘诸宗。

  别——修者因人而异的方法。有一个八十岁老人要出家,因记性不佳,不能记住佛号,释迦教以扫地,念扫把,后来此人也有神通。

  圆——含融周遍,包罗万类。

  最下面的真、俗、中,即是空、假、中,这有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后面再解释。 答案是,一切唯心。生命的功能找到,即找到整个宇宙的功能,性相是平等的。

  第四讲

  *

  华严分科判教

  我空法不空

  大乘教

  终 教

  一乘顿教圆教

  止和观

  法 界

  周遍含融观

  四大之身

  五蕴之心

  两重世界

  六根六尘

  生与死的观念问题

  食

  华严分科判教

  唐代贤首大师,为华严第三祖,将佛学另作分科判教,华严的修法,是以生命作为实验。

  这个分类的方法,并非印度原来的方法。在这个批判中,表示太阳出来时,先照到高山,这是上根器者,先接受到佛学。

  太阳继续上升就转照大地,遍及钝根、中根、善根,最后日落西山之时,只照到高山,只有上上根器的才能持续。

  华严宗的十仪十门,太专门,又涉及佛学的逻辑分类,在此暂时从略。现在先来了解五教六宗,这是将三藏分为五教六宗的意思。

  贤首时、仪、教、规、表解(贤首大师,唐人,华严第三祖)

  (表暂缺)

  我空法不空

  前面的表中五教,首先是小乘教。修小乘法者,为随相法执宗,顾名思义,小乘的修法,总要执着一个东西。小乘的修法,最高境界达到人空,即“我空”。

  空虽然是空,只是我空而已,“法”并没有空。

  小乘修者,有法可证,有法可得,但却不能把法空掉,如果空了法,则无法可修了,无法可证了,那还搞个什么名堂呢?

  一个小乘的四果罗汉,可以入定到亿万年之久,尽管宇宙成坏多次,这个四果罗汉可以仍在定中,他有“定”可“执”,事实上,他岂不是在“执”着这个法吗?

  所以,小乘教称为随相法执宗。

  大乘教

  华严的观点,认为唯识法相过,和真空无相宗都是大乘的基本。

  唯识法相宗所讲求的是“胜义有”。

  真空无相宗所讲求的是“毕竟空”。

  不论是“空”是“有”,都是大乘的根本。

  方等经内容丰富,涉及知识又广,应该多读,也是大乘法门的基本。

  般若经,内容讨论的都是“空”,也是属于大乘教的基本。

  关于大乘与小乘,大家都知道,南传的佛教只有小乘,而佛灭后几千年来,这一派并没有人承认大乘的存在。

  终 教

  终教是释迦临终前的说教。

  释迦在世说法四十九年,所讲的不外乎两点:

  一、无常——世间的苦况。

  二、空——是无我的意思。

  终其一生,所说的都是开导世间的现象界,世间的一切都是不可靠,这些现象界是暂时所偶存的现实事物,也可以说是物理世界的变化组合,并不永存。

  但在释迦临终时,却另外有两个表面看来相反的说法,认为生命的真谛是:

  一、常——永恒的快“乐”。

  二、净——真“我”呈现。

  这个相反的论调与无常及空并不冲突,因为这个常、乐、我、净,所指的是超现实的。

  这个临终所说超现实的常乐我净,就是终教。藏心缘起宗,熟读涅槃经便知。

  一乘顿教圆教

  禅宗所讲求的,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就是顿悟法门。

  但以华严的观点来看禅宗,不过就是顿教而已,一乘教也就是真性寂灭宗。

  最上乘的是圆教,所谓法界圆融宗,是五教中最圆满的,一切体用皆圆满。

  止和观

  小乘教及大乘教所采用的是真空绝相观。

  佛学不是哲学,必须参究通了道理,再以心身来修持开始作实证。

  天台宗所采用的修法,是止观法。其实,任何佛法宗流的修法,也都不外于止观。

  止者止也。简单的归纳,一个凡夫生命心理思想,像流水一样,每秒流动不停。如果开始修行,先要训练自己思想静止于一,这是所有修定者都采用的共法。

  但修慧方法则不是共法。

  修到思想能止,则妄心顿止。

  使心念静下来的方法,有八万四千种之多。小乘有九个阶段,大乘更多。

  修“止”成功,可以化除自己的情欲,身心的感受都空了,这是小乘最高的境界。

  能够“空”虽好,但只是沉緬在“空”中,却不是道。

  能止之后,必定要能起“观”,即般若慧观,才能产生三个慧学,即真、俗、中。才能起“妙有”。

  不能起“妙有”,就不能入世度人。

  “空”与“有”是相对的。“空”是体,“有”是用,在功夫到达时,就是“止观”成功,即所谓“中观”。

  “中观”就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龙树菩萨所著《中论》也是这个内容。

  法 界

  终教和一乘顿教,所修的是理事无碍观。

  华严提出“法界”的说法,包括了世间宇宙中万事万物和许多抽象的事物。

  这个“法界”是由四大原则构成。即“理”、“事”、“事理”和“事事”。

  一、理法界——理代表了形而上,代表了本体,有抽象的,精神的,理性的含义。宋明理学的理字,即从此处所借用而直接《易经》的易理。

  二、事法界——是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物理世界。

  三、事理法界——天地之间充满了“理”和“事”,也就是充满了本体和现象。有事不能通理,是智慧的不足;通理不能处事,则是经验不足。

  凡有心想及非想,最终皆能达成事实,这是事理无碍,是真俗无碍,必要修行成功,才能到达。

  四、事事法界——即理即事,即事即理。事理融通,无二无别。

  周遍含融观

  从圆教的法界圆融宗看世界,一切都是圆融之美,世界上的“有”是美,“空”也是美。

  花开花谢,生老病死,由周遍圆融来看,只不过是宇宙现象。

  有白天的吵闹,有夜晚的宁静,一切圆融周遍,达到了真善美的境界。

  四大之身

  大小乘的佛经,名词有一两百之多,倒来倒去像水桶一样,但归纳来看其中心,极为简单。

  以人的文化立场来了解,释迦分析一个人,是由两部分所构成。

  其一为身,其二为心。物质和精神两种世界,是构成一个人的根本。

  1.地――即骨骼。

  2.水――血和内分泌。

  3.火――热能。

  4.风――气。

  这地水火风,称为四大,(有人加上空、觉、识,称为七大。)也是物质世界的四大类,人身有卅六件零件,皆为地水火风所作成。

  人身有十万八千毛孔,有无数寄生虫,这个人身,也像物理世界一样,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此身只是我之所属,并非我之所有,借用而已。

  人身是无常的,非永恒的,像庄子所说“不亡以待尽”,像《易经》所说的变,必变的道理一样。

  五蕴之心

  生命的存在,除了一个成、住、坏、空的“身”以外,加上另外一部为看不见的“受、想、行、识”,合称为“五蕴”。

  五蕴――色、受、想、行、识。

  1.色――是物质物理的东西,地水火风也是,严格说来,色有三种意义:

  显色――一切颜色等。

  有表色――长短方圆等。

  无表色――是作用的,抽象的,如说一个人的风度等。

  2.受――由生理上感觉到心理上的反应,感受的温度等。

  3.想――思想,绝不属于生理的部份。

  4.行――这个字是借用《易经·乾卦》而译,“天行健”之行。人死之后,一样在行,在转动,是为“行蕴”。修行如能除去普通的乱,才能体会到“行蕴”。再将行蕴空了,则近道矣。

  5.识――有鉴别的作用,是识别的意思,死后即是灵魂,活时则为神识。

  关于识的问题,南北朝时百年间展开学术论辨,无神论、有神论,梁武帝也参加论辨(见《广弘明集》)。

  两重世界

  根据小乘佛学及方等佛学,是将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分开的。

  举个明显的例子来说,“对境心不起”这句话,有人说是得道了,但境是地水火风,心仍是心,如果这就是道,意思是说,你的心虽然不动,地水火风等外境仍然存在,并未“空”,这岂不是两重世界。

  再举一个例子,《六祖坛经》中“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境界。

  这是悟道吗?尽管你的心不动,但幡仍在动,风也在动,岂不也是两重世界。

  事实上,这是理论和实践不能配合,…

《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