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P7

  ..續本文上一頁的衣服,四五十年前會被認爲是邪氣,這些邪與不邪的標准是受時間地區決定的。但是,有些使衆生起煩惱的才是真邪見,對生命無認識,認爲靠外力可以成佛,是真正的邪見。

  見取見――衆生喜歡取得一件東西才能相信,學佛的人要得到一個秘密的傳授,才能相信其真實,這就是見取見,有任何一點見取見存留,都不能證得菩提。

  戒禁取見――與見取見相反的一種態度,稱爲戒禁取見,譬如有人說某樁事不可做才能成功,就牢記戒作某樁事,或者自立一種戒條,認爲信守此戒條才能成道,都屬于戒禁取見。

  在欲界天中,能夠解除十惑中的叁惑,身見、邊見、戒禁取見叁個結,此生即爲天人境界,等于初果或二果羅漢,死後則爲天人。

  第六講

  *

  見解和思想的迷亂

  如何破除迷亂

  如何進入色界

  頑固的見思惑

  人類的來源

  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流轉

  空有之爭

  見解和思想的迷亂

  八十八結使,就是“見思惑”。“惑”者亂也,一般佛學上又稱爲妄念。

  “見思惑”的意思,也就是思想的不能解脫。“見”是見解的意思,“思”是思想的意思,所以“見思惑”就是見解和思想的迷惑。

  禅宗上常談到“見地”二字,“地”就是一種境界,“見地”就是上達到某種境界。

  “見惑”即是見解上的迷惑,所以容易破除了,如果這種迷惑變成了“思惑”,則就甚難破除了。

  譬如說,有“我”的存在,這種意識就是“思”。

  情人相思難忘,像《西廂記》裏所描述:“茶裏也是他,飯裏也是他”,就是“思惑”。

  一般人常說:身外之物。這句話中的“身”,就是牢不可破的“身見”,也是思惑。

  唐代的呂純陽,上京趕考時,旅店中黃粱一夢,夢見了四十年功名富貴,最後終被殺頭,驚醒時,旁邊的道人――鍾離權正在做的黃梁米飯還未熟,這個黃粱一夢,使呂純陽悟到人生四大皆空,這是“見”。

  清代的詩人,爲了此事還做了一首詩,羨慕這個黃粱美夢:

  四十所來公與侯

  縱然是夢也風流

  我今落魄邯鄲道

  要向先生借枕頭

  凡是詩人等的情感,都是“見思惑”的高度發揚。

  如何破除迷亂

  “見思惑”有兩方面的破除方法。

  其一是見解方面的破除法。譬如一個窮人,看見百貨公司的東西,心中甚爲想買,但是又買不起,心中十分蹩扭,如果多轉幾個圈,多反省自己沒有能力,不可勉強,結果就不買了,這是在見解方面的破惑。

  其二是修行方面的破除法。人人都知道四大皆空,但這見解方面的破除,事實上,當身體遭遇到任何的痛苦時,四大一點不能空,如果要真正的達到四大皆空,必須用修行的方法,才可以真正的破除見思惑。

  所以,佛學不是單純理論的學說,最重要的是修行的實證,只學理論的佛學是沒有用的,只有用修行的實證法,才能證明佛學理論的正確性。換句話說,全部佛學的理論,也都是由實驗而得來的。

  如何進入色界

  前面討論過欲界的十惑,是在苦谛之下所包括的,另外還有:

  集谛――集谛的意思,是指普通人,集中許多的苦,以爲是樂。在集谛之中,共有七惑(除去欲界之身見、邊見、戒禁取見)。

  滅谛――其中也有七惑。達到無“我”,破除叁惑――身見、邊見、戒禁取見,即是滅谛的境界。

  道谛――這是欲界中的天人境界,所謂天人,與科學上所指外太空生物相似。另外欲界的神及人世間的忠臣、孝子,爲他人可以舍棄自己生命的,都屬于天人境界。

  再看色界的苦集滅道四谛,與欲界相同,只是沒有“瞋”心。

  欲界修行的人,如果能夠沒有怨,沒有怒,沒有恨,則瞋心自然除去。按照孔夫子的說法,“人不知而不愠”即是怨、怒、恨完全消除,到了這個境界,十惑中的瞋惑沒有了,就具備了脫離欲界,進入色界的資格了。

  頑固的見思惑

  八十八結使也好,九十八結使也好,都是分析心理狀態的歸類方法,歸根結底,都是無明。

  平日喜歡修道打坐的人,等到處理日常事務的時候,那些迷惑之多,甚至超過了九十八個結使,可見斷惑的困難,和業力的難于解脫。

  修道、禅定都是用甯靜的方法,反照自身,應從內心切實修持除掉種種的“惑”。

  斷惑誠然不易,但持續的努力,至少可以到達薄地,即見思惑慢慢的變得輕了,程度上變淺了,這是真正的修持之路,所謂漸修。

  如果只注重氣脈的修煉,身體的修煉,雖然會日益健康,甚至紅光滿面,但是“身見”卻愈加重,離斷惑證真則愈遠,這是佛法的修持與其他方面修持基本不同之處。

  見思惑是十二因緣中的無明,如果斷了見思惑,就是從“無明”而達到“明”,明了以後,十二因緣之中其余的十一因緣,隨之了斷,就是斷惑證真了。

  人類的來源

  十二因緣講的是叁世因果,當時用印度的說法,稱之爲輪回。中國的十二地支,則稱爲循環。

  宇宙的一切,都是十二因緣在循環,在輪轉,不過當第二次循環時,與第一次的十二階段,是不會完全相同的,果報産生了一種變異,佛學上稱爲“異熟”。

  在入胎時,是因無明而來,那裏的中有身(科學上稱其爲靈魂,即舊的身死了,新的身尚未成),被業力推動,産生了“行”。二千年前的《入胎記》,所講的細節,比今天醫學上的說法還要複雜。

  大乘佛學中一篇《原人論》,談論的人類的來源,認爲無明的力量是緣,産生了行。

  在唯識宗的論據,“行”是由叁種屬于“心不相應法”的因素所構成:即“勢”、“時”、“速”等。

  所謂心不相應法,是說不論人的心中怎麼想,這個事情都是超過心而存在的。

  “勢”――太陽在照耀,地球在轉動,都是一種勢。

  “時”――時雖不是絕對的,但是個人的感受卻不能影響那另外存在的“時”。

  “速”――是一種力量,明天如何,今天不得而知,但是有力量在推動著,卻非主宰。

  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流轉

  整個的佛學,可以用十二因緣法則解釋,十二因緣代表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共是叁世,也可以說是叁個階段的循環流轉和輪回。

  在範圍上來說,大乘的說法,是擴大的觀念,所謂叁世流轉,其範圍廣及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也就是說,一個欲界的生命,在未來可能流轉到色界,一個無色界的衆生,老死後也可能到流轉到色界。一切的衆生,就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流轉中,在叁界六道中輪轉。

  1.無明

  2.行

  3.識

  4.名色

  5.六入

  6.觸

  7.受

  8.愛

  9.取

  10.有

  11.生

  12.老死

  佛學上所講的成佛,就是證悟,在實證上,是徹底破除了十二因緣中的根本“無明”。

  如果能一刀打開貪瞋癡的老根,即是頓悟。如果達不到這個標准,則用修行的方法,逐漸進入薄地。能夠多多體貼他人,原諒他人,包容他人,就是漸修的入門,將來自會頓悟。所以頓漸是不能分開的。

  禅定的修法也是破除無明――貪瞋癡。證道之後,十二因緣都消除了,因爲“因”不起現行,業力一掃而空。

  如果不能證悟的話,從十二因緣的“老死”,再起“無明”。

  現在修行的路線,是從“有”返修到“觸”。在禅定的時候,返視自己,從6(觸)到10(有)能除掉多少,能夠消除到“觸”(打坐時腿麻腳酸就是觸),再修六入等,最困難消除了,就是“識”、“行”及“無明”。等到這叁種消除了,修道就成功了。

  空有之爭

  整個佛學的研究,都在“空”和“有”之中,所以常常聽見對“空”“有”二者之爭論。

  禅宗講求空,被認爲是空宗,有些人甚至認爲空是外道。

  密宗的修法,注重形式,被認爲是有,結手印,念咒,一切供養極盡複雜豪華,處處是有,窮人甚至修不起密宗。

  淨土念佛派,也被認爲是有。

  這些空有之說,實際上都是一種教育方法,並不涉及佛學的基本理論。

  佛學的教育方法,極爲可觀,各宗派方法不同,均甚偉大。可惜,不論空宗有宗,目前均在宗教的灰色內衣下進行。如果能用新時代的教育分類,對人類的貢獻必定不可限量。

  除掉涉及教育方法的空有不論,唯識學法相宗,將整個佛學整理綜合,歸納爲一百種。

  真正佛學的“空”,並非指打坐而言,所指是形而上的本體,不是現狀。

  透過自己的身心,了解原來的本體,是“有”。

  “空”與“有”是一體的。

  《大智度論》,由性宗――空宗,形而上的本體(第一義悉檀)講起,這本書文學氣息很高,文字灑脫,翻譯的又好,因爲中國人天生愛好文學,所以容易契入這本書。

  至于《瑜伽師地論》,是以極爲科學化的,邏輯化的方式而寫,過于精詳周密,不合中國民族性,看時可能比較困難。

  第七講

  *

  大乘在那裏

  緣起和性空

  無風不起浪

  擊破連鎖

  好苦啊!

  生命被否定了嗎?

  談 戒

  說 定

  大乘在哪裏

  在整個佛法之中,所講的基本佛學,事實上都是小乘佛教。

  佛法各宗派,均以小乘爲基礎,其修持的方法,都是斷惑證真。即斷除心理上的結使,證到真如本性之體。不論任何一派,所修持的目標都不出這個範圍。

  中國文化中提到佛學時,統稱中國的佛法是屬于大乘的,不承認小乘在中國文化中的存在。但是,所謂大乘者也,事實上大不起來。

  爲什麼大不起來?

  因爲真正的大乘佛法,處處都要犧牲自己。舉例來說,天下雨了,有一個人對你說,他在這裏聽講,要你回家替他拿傘,你就要無條件的照辦,舍己爲人。

  請問這件事辦得到嗎?

  在學佛功夫沒有相當基礎時,大乘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任何的佛法,都必須以小乘爲基礎,就像是一個大建築物之中,我們不可輕視任何一粒沙子或一塊石頭,因爲這些沙石,正是構成這個建築的基本。

  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築在小乘佛法上的,沒有小乘佛法,也就談不到大乘了。

  緣起和性空

  稍稍…

《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