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P8

  ..續本文上一頁涉獵佛法的朋友們,一定都聽到過“緣起性空”和“性空緣起”兩句話,這是大小乘佛學所共有的理論。

  觀察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以及人的喜怒哀樂等等,無一不是從緣而生,也無一樁事是單獨忽然孤起的。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手表是如何産生的?因爲有了金屬的零件,有了技術工人,有了手表工廠,這一切的因緣湊合起來,一支手表誕生了,這是因“緣”而起。

  可是在這支手表未造以前,這個手表是沒有的,是不存在的,這支表根本是空無一物,沒有自性的,這就是它“本來性空”的道理。

  在《易經》來說,稱之爲變易,等于在十二因緣中,都系連鎖性的生起,而事物的本身,並無單獨的性質存在。

  這就是緣起性空和性空緣起的道理。

  無風不起浪

  我們內在的思想,究竟從何而來?我們每天的第一個念頭,又是從哪裏來的?

  再仔細檢查,我們每天早上醒來,第一個念頭是什麼?這個念頭又是從何而起?有誰能夠預先知道自己每天的第一個念頭?又有誰能夠控製自己的第一個念頭呢?

  根據唯識宗的學理,一念緣起,是“境風生識浪”,然後連續的偏差思想,像波浪一樣,一個連接一個,永無休止。

  就像一池春水,本來平靜無波,忽然吹來一陣微風,水上就起了漣漪。或者忽然地震了,水上也起了波浪。總之,沒有風和外來因素的緣故,波浪是不會起來的。

  我們的念頭,正像一池春水,也是因境風而起,能夠使念頭起來的,都像是池水興波一樣,屬于境風。

  擊破連鎖

  第一個念頭起來之後,即刻緣到第二個念頭,接著就一個一個的連下去。

  我們的心理狀況,就像許多小圓圈,每一個念頭都構成一個小圓圈,一個小圓圈連到另一個小圈。

  每一個小圓圈,本來都不存在,但是卻構成了“前”、“現”及“後”的心理狀況,成爲一個大圓圈,不停的在循環下去,就像右面的圖:(圖暫缺)

  奇怪的是,我們明知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但是卻不能斷念,不能擊破這個大圓圈。

  問題是,怎樣來擊破一個圓圈?

  初步的方法,是分析自己的念頭,將惡念轉變爲善念,任何的修法,包括儒家的修身,反省,都是將惡念轉變爲善念的做法,就連西洋文化宗教也不例外。中國較早時期的功過格,記錄自己一日的行爲,善事記一紅點,惡事記一黑點,逐日記載反省,甚至在祖宗神位前啼泣悔過,都是改變心念的修法。

  這裏所談到的善惡,不是屬于觀念問題的善惡,但卻是與戒禁取見有關的。

  另外反省時要注意的,善念也常是由貪瞋癡而引起的。舉例來說,自覺應對某人慈悲,實質上是一種自以爲比某人強的我慢心理。有人又會說,自從學佛後,做生意都要虧本,這也是一種疑的心理。事實上,做生意虧本,一定是該全力以赴時,自己松懈了,屬于選擇不善。

  能夠擊破心念的連鎖,就是斷惑得果。在唐宋以前,實證得果位的人很多,那些種種不同姿勢得定的羅漢或仙人,都能達到空,屬于得果位的人。

  好苦啊!

  以消極的觀點來看人生,人的存在就是一種大苦,再加上生老病死之苦,求不得之苦,愛的人要別離之苦,討厭的人卻常碰面之苦,還有身心日夜像火一樣燃燒的五蘊熾盛苦 。人生真是太苦了,就連歡笑的時刻中,也總隱伏著哀愁和痛苦。

  真所謂,百年叁萬六千日,不在苦中即病中。

  輕度的痛苦,已可算是短暫的快樂。偶然快樂,卻又是一個痛苦的開始。

  總之,人生都不免有所求,但有求皆苦。

  在釋迦最初傳道時,說出了苦集滅道,先說盡了人生的一切苦,就是“苦”谛。

  可是在如此苦的人生中,人總要抓牢東西,是謂取,甚至要抓住一個“道”,真是苦中之苦,這是“集谛”。

  如此衆多之“苦”,能一舉而滅之,再將“抓取”一舉而滅之,就是“滅”谛。

  建立了滅谛,才能證得道,就是“道”谛。

  生命被否定了嗎?

  五蘊如旋火輪,好似點著火的繩子,因爲旋轉而呈現出一個火圈,這個火圈只是假的幻想而已,並不具備真實的意義。

  世界上的一切感覺也是如此虛幻,心念也是如此的虛幻。

  如此說來,佛學是否定生命的嗎?有一位同學剛才這樣的問。

  絕對不是,佛學絕不否定生命。

  佛學只是在這苦痛虛幻的人生中,提供了方法,能使我們在這個生命之中,經過修持,達到了最高的真善美境界。

  因爲有了這個法門,生命才有價值,有意義,有真正的至上目標。

  這個法門,簡而言之,就稱之爲戒、定、慧吧。

  談 戒

  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所謂防閑杜漸,自己漸漸建立一道堤防,自我限製行爲以達到淨化內心,這就是戒。

  宋明理學的標准,對于自律,甚爲嚴謹,實受佛學律宗的影響。儒家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之類,就是戒的意思。

  “戒”是遵守內心具有的道德標准,守戒以善化自己之內心,進而達到內心的甯靜。

  孔子的教育法,將人分類爲叁等:

  一等人生而知之

  二等人學而知之

  叁等人困而知之

  如果聰明人能困而學之,則爲上上智。

  法律、哲學、禮記、律宗,相互關聯甚大,深入研究可以有很多發揮。

  防守自己的行爲,進而才可以防守自己的思想。先能將心中的惡念,轉化爲善念,才能再進一步將心念淨化。

  心理行爲的轉變,可以證明修行的進度,如果心理淨化到斷惑的程度,就是修行的成就。

  談到成就的問題,當年玄奘法師到印度留學時,正值印度佛教界與婆羅門教大辯論,婆羅門質辯的主題是,佛教修行證道如何可以證明?雙方在辯論時言明,敗者爲勝者一方之奴。

  玄奘,這位中國的大智者,參加了論辯,說出了曆史的名言,述明證道時的心境。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論辯于是結束了,婆羅門教承認失敗,當然佛法寬大仁慈,也不會以彼等爲奴。

  後來,有禅宗大師,又提出了:能知冷暖的是什麼?此乃另外一章。

  再回頭說到戒的問題,比丘共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更有叁百五十條戒,大乘菩薩戒有八萬四千條之多,起心動念,處處都在犯戒,真可說是動辄得咎。

  不過,如能解脫自己的煩惱,又解脫他人的煩惱,就是大乘道,不是將煩惱加諸他人。

  說 定

  淨土宗的念佛,禅宗的打坐,天臺宗的止觀,都是在求“定”,都是要把連續的念頭切斷,集中于一,以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至于煉氣、煉身、看光、聽聲音,聽呼吸,以及瑜伽等,也都是一種方法。

  因爲每人的心理和生理,各不相同,所以也方法互異,同樣的方法,不可能適合于所有的人。

  但所有的方法,也都是以不起心念及能夠求定爲目標。專一集中于一,是初步的定。但是絕對不可拼命壓住心念,如果長久壓抑心念,反會使自己變成神經病。

  心念達到“止”的境界是很難的,在這個“止”的境界,沒有了身體的感覺,自己是清醒的,輕靈的,沒有身體的障礙,也沒有任何心念,這是初步的“止”。

  將這個境界擴而大之,才能進入“定”境。

  雖然能夠“定”了,卻仍未脫小乘的範圍。

  第八講

  *

  智慧的解脫

  散亂和昏沈

  香象渡河

  一念之間

  念是什麼

  如何轉變念

  十 念

  那個方法最好

  山賊易除

  智慧的解脫

  大小乘的佛法,都是講求證,都是以求證爲目標的。如何能達到“空”,並非僅是一個理論,是要能證明才算。

  從戒,到定,最後是智慧的解脫。

  智慧的解脫是最高的境界,絕對不是宗教的依賴,也不是只靠信仰而能達到的。這是要從戒入手,修定後才能具備智慧解脫的資格。

  人類習性的通病,總是對自己極爲寬容,對他人則極嚴格,所以覺得自己不錯,他人統統不對。孔子倡恕道,並不是教條。站在戒的立場上來說,提倡仁,提倡孝,都是因爲世界上不仁不孝的人太多之故。

  普通人不可以研究佛的戒律,因爲普通的人了解了戒律,往往衡量他人以戒律爲標准,對他人的要求更爲嚴厲。

  懂得法律的人,很多事都不敢作,生怕觸犯法條。學醫的人,連用手去拿饅頭都怕沾上細菌。

  所以,普通人對于戒律,略知即可,不必研究過深。

  散亂和昏沈

  “定”是以往的翻譯,即“禅那”是也,使心性能定的意思。

  人的思想和情緒,總是在兩種情況中飄浮,其一是散亂(掉舉),其一爲昏沈。

  一個人在每日的廿四小時,不是在散亂中,就是在昏沈中。

  睡覺時是昏沈,發呆發楞是細的昏沈。其他忙忙亂亂的思想就是散亂,微細的思想是掉舉。

  普通人就在此散亂和昏沈中渡過一生,連一秒鍾“定”都不能達到,因爲平常極少反省,又少觀察,故不能自知。

  思想既然是散亂,無論善的思想,或惡的思想都屬于散亂,都是動亂的意思。

  香象渡河

  思想的散亂,或者稱散亂的思想,像河流一樣,一分一秒不停的在流。

  如何將動亂變成不動?如何將思想之流切斷?如何將念頭止住?

  惟一的方法就是修定。

  東南亞最有力量的動物是香象,在香象渡河的時候,氣魄雄壯,因爲它自身力大,不屑于繞道淺水之端渡過,但在要渡之處,揚長而過,河水爲之截流。

  想求證將思想之流切斷,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過的氣魄,將思想之流一刀斬斷。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太不簡單,唐宋時代求證的人多,第一流的知識和智慧,都是追求形而上的學問,故而有成就的人頗多。今日工商社會,有成就的人反而少了。

  總之,不論是“止”也好,其他法門也好,都是修“定”。莊子所說暮四朝叁,朝叁暮四,原是一個喂猴子的人,每天喂猴子七個芋頭,朝叁個暮四個,猴子大爲反對。後來這個人說,好吧,改爲暮四朝叁好了,衆猴子才歡喜了。

  說來說去,都是一樣,八萬四千法門,其實只有一個方法,即:“一念之間”。

  一念之間

  一念之間,這句話每個人都在說,天天都在說,究竟一念是什麼?

  …

《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