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涉猎佛法的朋友们,一定都听到过“缘起性空”和“性空缘起”两句话,这是大小乘佛学所共有的理论。
观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以及人的喜怒哀乐等等,无一不是从缘而生,也无一桩事是单独忽然孤起的。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手表是如何产生的?因为有了金属的零件,有了技术工人,有了手表工厂,这一切的因缘凑合起来,一支手表诞生了,这是因“缘”而起。
可是在这支手表未造以前,这个手表是没有的,是不存在的,这支表根本是空无一物,没有自性的,这就是它“本来性空”的道理。
在《易经》来说,称之为变易,等于在十二因缘中,都系连锁性的生起,而事物的本身,并无单独的性质存在。
这就是缘起性空和性空缘起的道理。
无风不起浪
我们内在的思想,究竟从何而来?我们每天的第一个念头,又是从哪里来的?
再仔细检查,我们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这个念头又是从何而起?有谁能够预先知道自己每天的第一个念头?又有谁能够控制自己的第一个念头呢?
根据唯识宗的学理,一念缘起,是“境风生识浪”,然后连续的偏差思想,像波浪一样,一个连接一个,永无休止。
就像一池春水,本来平静无波,忽然吹来一阵微风,水上就起了涟漪。或者忽然地震了,水上也起了波浪。总之,没有风和外来因素的缘故,波浪是不会起来的。
我们的念头,正像一池春水,也是因境风而起,能够使念头起来的,都像是池水兴波一样,属于境风。
击破连锁
第一个念头起来之后,即刻缘到第二个念头,接着就一个一个的连下去。
我们的心理状况,就像许多小圆圈,每一个念头都构成一个小圆圈,一个小圆圈连到另一个小圈。
每一个小圆圈,本来都不存在,但是却构成了“前”、“现”及“后”的心理状况,成为一个大圆圈,不停的在循环下去,就像右面的图:(图暂缺)
奇怪的是,我们明知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但是却不能断念,不能击破这个大圆圈。
问题是,怎样来击破一个圆圈?
初步的方法,是分析自己的念头,将恶念转变为善念,任何的修法,包括儒家的修身,反省,都是将恶念转变为善念的做法,就连西洋文化宗教也不例外。中国较早时期的功过格,记录自己一日的行为,善事记一红点,恶事记一黑点,逐日记载反省,甚至在祖宗神位前啼泣悔过,都是改变心念的修法。
这里所谈到的善恶,不是属于观念问题的善恶,但却是与戒禁取见有关的。
另外反省时要注意的,善念也常是由贪瞋痴而引起的。举例来说,自觉应对某人慈悲,实质上是一种自以为比某人强的我慢心理。有人又会说,自从学佛后,做生意都要亏本,这也是一种疑的心理。事实上,做生意亏本,一定是该全力以赴时,自己松懈了,属于选择不善。
能够击破心念的连锁,就是断惑得果。在唐宋以前,实证得果位的人很多,那些种种不同姿势得定的罗汉或仙人,都能达到空,属于得果位的人。
好苦啊!
以消极的观点来看人生,人的存在就是一种大苦,再加上生老病死之苦,求不得之苦,爱的人要别离之苦,讨厌的人却常碰面之苦,还有身心日夜像火一样燃烧的五蕴炽盛苦 。人生真是太苦了,就连欢笑的时刻中,也总隐伏着哀愁和痛苦。
真所谓,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苦中即病中。
轻度的痛苦,已可算是短暂的快乐。偶然快乐,却又是一个痛苦的开始。
总之,人生都不免有所求,但有求皆苦。
在释迦最初传道时,说出了苦集灭道,先说尽了人生的一切苦,就是“苦”谛。
可是在如此苦的人生中,人总要抓牢东西,是谓取,甚至要抓住一个“道”,真是苦中之苦,这是“集谛”。
如此众多之“苦”,能一举而灭之,再将“抓取”一举而灭之,就是“灭”谛。
建立了灭谛,才能证得道,就是“道”谛。
生命被否定了吗?
五蕴如旋火轮,好似点着火的绳子,因为旋转而呈现出一个火圈,这个火圈只是假的幻想而已,并不具备真实的意义。
世界上的一切感觉也是如此虚幻,心念也是如此的虚幻。
如此说来,佛学是否定生命的吗?有一位同学刚才这样的问。
绝对不是,佛学绝不否定生命。
佛学只是在这苦痛虚幻的人生中,提供了方法,能使我们在这个生命之中,经过修持,达到了最高的真善美境界。
因为有了这个法门,生命才有价值,有意义,有真正的至上目标。
这个法门,简而言之,就称之为戒、定、慧吧。
谈 戒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防闲杜渐,自己渐渐建立一道堤防,自我限制行为以达到净化内心,这就是戒。
宋明理学的标准,对于自律,甚为严谨,实受佛学律宗的影响。儒家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之类,就是戒的意思。
“戒”是遵守内心具有的道德标准,守戒以善化自己之内心,进而达到内心的宁静。
孔子的教育法,将人分类为三等:
一等人生而知之
二等人学而知之
三等人困而知之
如果聪明人能困而学之,则为上上智。
法律、哲学、礼记、律宗,相互关联甚大,深入研究可以有很多发挥。
防守自己的行为,进而才可以防守自己的思想。先能将心中的恶念,转化为善念,才能再进一步将心念净化。
心理行为的转变,可以证明修行的进度,如果心理净化到断惑的程度,就是修行的成就。
谈到成就的问题,当年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时,正值印度佛教界与婆罗门教大辩论,婆罗门质辩的主题是,佛教修行证道如何可以证明?双方在辩论时言明,败者为胜者一方之奴。
玄奘,这位中国的大智者,参加了论辩,说出了历史的名言,述明证道时的心境。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论辩于是结束了,婆罗门教承认失败,当然佛法宽大仁慈,也不会以彼等为奴。
后来,有禅宗大师,又提出了:能知冷暖的是什么?此乃另外一章。
再回头说到戒的问题,比丘共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更有三百五十条戒,大乘菩萨戒有八万四千条之多,起心动念,处处都在犯戒,真可说是动辄得咎。
不过,如能解脱自己的烦恼,又解脱他人的烦恼,就是大乘道,不是将烦恼加诸他人。
说 定
净土宗的念佛,禅宗的打坐,天台宗的止观,都是在求“定”,都是要把连续的念头切断,集中于一,以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
至于炼气、炼身、看光、听声音,听呼吸,以及瑜伽等,也都是一种方法。
因为每人的心理和生理,各不相同,所以也方法互异,同样的方法,不可能适合于所有的人。
但所有的方法,也都是以不起心念及能够求定为目标。专一集中于一,是初步的定。但是绝对不可拼命压住心念,如果长久压抑心念,反会使自己变成神经病。
心念达到“止”的境界是很难的,在这个“止”的境界,没有了身体的感觉,自己是清醒的,轻灵的,没有身体的障碍,也没有任何心念,这是初步的“止”。
将这个境界扩而大之,才能进入“定”境。
虽然能够“定”了,却仍未脱小乘的范围。
第八讲
*
智慧的解脱
散乱和昏沉
香象渡河
一念之间
念是什么
如何转变念
十 念
那个方法最好
山贼易除
智慧的解脱
大小乘的佛法,都是讲求证,都是以求证为目标的。如何能达到“空”,并非仅是一个理论,是要能证明才算。
从戒,到定,最后是智慧的解脱。
智慧的解脱是最高的境界,绝对不是宗教的依赖,也不是只靠信仰而能达到的。这是要从戒入手,修定后才能具备智慧解脱的资格。
人类习性的通病,总是对自己极为宽容,对他人则极严格,所以觉得自己不错,他人统统不对。孔子倡恕道,并不是教条。站在戒的立场上来说,提倡仁,提倡孝,都是因为世界上不仁不孝的人太多之故。
普通人不可以研究佛的戒律,因为普通的人了解了戒律,往往衡量他人以戒律为标准,对他人的要求更为严厉。
懂得法律的人,很多事都不敢作,生怕触犯法条。学医的人,连用手去拿馒头都怕沾上细菌。
所以,普通人对于戒律,略知即可,不必研究过深。
散乱和昏沉
“定”是以往的翻译,即“禅那”是也,使心性能定的意思。
人的思想和情绪,总是在两种情况中飘浮,其一是散乱(掉举),其一为昏沉。
一个人在每日的廿四小时,不是在散乱中,就是在昏沉中。
睡觉时是昏沉,发呆发楞是细的昏沉。其他忙忙乱乱的思想就是散乱,微细的思想是掉举。
普通人就在此散乱和昏沉中渡过一生,连一秒钟“定”都不能达到,因为平常极少反省,又少观察,故不能自知。
思想既然是散乱,无论善的思想,或恶的思想都属于散乱,都是动乱的意思。
香象渡河
思想的散乱,或者称散乱的思想,像河流一样,一分一秒不停的在流。
如何将动乱变成不动?如何将思想之流切断?如何将念头止住?
惟一的方法就是修定。
东南亚最有力量的动物是香象,在香象渡河的时候,气魄雄壮,因为它自身力大,不屑于绕道浅水之端渡过,但在要渡之处,扬长而过,河水为之截流。
想求证将思想之流切断,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气魄,将思想之流一刀斩断。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不简单,唐宋时代求证的人多,第一流的知识和智慧,都是追求形而上的学问,故而有成就的人颇多。今日工商社会,有成就的人反而少了。
总之,不论是“止”也好,其他法门也好,都是修“定”。庄子所说暮四朝三,朝三暮四,原是一个喂猴子的人,每天喂猴子七个芋头,朝三个暮四个,猴子大为反对。后来这个人说,好吧,改为暮四朝三好了,众猴子才欢喜了。
说来说去,都是一样,八万四千法门,其实只有一个方法,即:“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这句话每个人都在说,天天都在说,究竟一念是什么?
…
《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