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呼一吸就是一念。
我们每天都在呼吸,随时都在呼吸,可是却很难注意到自己的呼吸,只有在将睡着时,才可能在枕上听到自己的呼吸往来之声。
人生百年,除掉了睡觉的时间,生病的时间,吃饭的时间,以及进厕所等等的时间外,所剩余下来的时间,也不过数年而已,这个数年之中,有多少烦恼呢?
先看一看一念之间有多少烦恼吧!
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之多,甚至更多,多到不可知,不可数。
如何能将这一念定住,使八万四千烦恼停止,就是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作法。
念是什么
一呼一吸就是一念,所代表的似乎只是时间。但是,念的本身究竟是怎么回事?它的实质意义如何?不能不追究下去。
我们每人都有一种经验,就是一边自己在说话,一边又在听他人说话,或者用耳朵听其他的声音。
我们如此作,似乎不经大脑作用,但却另有一个知道自己在如此的,那就是“念”。
凡是未经分别作用的,就是“念”。
说到这里,想到一个笑话:从前有某甲死了,在阎罗殿上受审判,被判投胎作人廿年。这个人嫌廿年太短,拼命要求阎王加寿,后来阎王无奈,只好说你与其他的人商量借寿吧。过一会儿,有一个人被判了廿年作牛,此人不愿意去,某甲就借去了他的廿。过一会某又借了被判作狗的廿年寿,最后再加了廿年作猴的寿,他才欢喜投胎而去。所以人的一生,前廿年是人的生活,廿岁到四十岁,结婚生子,过的是牛的生活,四十到六十,看门吃饭,是狗的生活,六十以后,老态龙钟,被儿孙牵来牵去现宝,是猴子的生活。
听起来,这是一个笑话,一切的笑话,都是代表了一种心理状态,也都是无明状态的念。
如何转变念
佛学的修炼,是自己来转变自己的念。
先认识了什么是念,再进一步研究思想是如何发动的,任何的思想,任何的情感的起伏,中间都有空隙,用“观心”的方法,可以发现出这个空隙。
所谓“观”就是认识的意思。
能够找到心理中心波起伏的空隙,保持着这一段空隙,念头则转变了,比较可以清明安定。
把这一段空隙的时间延长,再延长,而停留在这种状态,心境就进入安定宁静,既无悲哀,也无忧愁,更无欢乐,安详平静,这是最起码的心念的转变,最基本的定。
在修法之中,小乘有十念的方法,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身、念出入息(安那般那)、念死。
十念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方法。
譬如气功的锻炼,共有三百多种之多,但是不论那种方法,都不离开这一个鼻子。
小乘也有修白骨观、不净观等方法。
法门虽多,都是为适合不同人的性情和喜爱而分别的,属于不同的对治而已。
十 念
一、念死:世人都不愿意念死,事实上头陀行都在寒林之中,即公墓荒冢之上,这是正统的佛法。
民国初年的净土宗大德,印光老和尚,在他的屋子中并没有供着佛像,他只供了一个大字,就是“死”,这是学佛者要首先面对的问题,也就是念死的方法,日日夜夜,念念不忘这个死。
二、念出入息:一口气不来,这个生命就没了。
三、念身:每人都有身,知道这身是四大假合,了解身之无常,经过成住坏空,缘尽则散,吾身即坏。
四、念休息:大圆满休息禅定,即是念休息的法门,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五、念天:感谢一切神明,土地公也好,城隍也好,心心念念为善,处处牺牲自我而为人。
六、念施:布施是修持的重点,有人一生修施舍,也是消解结使的意思。
七、念戒:约束自己的行为,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处处在念戒修持。
八、念僧:念念不忘出家人的梵行,时刻守持出家人出家为僧的意义和目标。
九、念法:不是单独传授某种特殊法门的意思,法包括了一切事理,法是思维修的意思。
十、念佛:这是要通晓一切智,能穷万法源,无所不知的意思。目前的时代文化爆炸,出版界、传播界,知识都在到处充满,所以只念一点点佛学是不行的,要通一切智。
那个方法最好
修持的方法,不下八万四千,皆要遇到明白的导师指引才行,主要的是配合各人的习惯、生活背景等等。
从前,有一位佛弟子,教育了两个学佛,一个是修白骨观,一个则修数息观,修了多年,未见成就,这位佛弟子无奈,就把两位修行人带到释迦牟尼佛处,请佛想想办法。
释迦佛就问修白骨观的人,以往是作何种行业,答以是打银子的。
又问修数息观的人,以往作何行业,答以是漂布的。
释迦说,你们两个人把修法对换一下就行了。原来漂布的人,看惯了无尽的白布,改修白骨观很容易观想成功,而打银子的,工作细微,改修数息,亦易成功。
果然,这两个人改换了方法,很快就有成就。所以,不是哪个方法好,是这个方法对那个人才好。
山贼易除
听起来这人有了成就,那人也证了罗汉果,好像学佛的成就极为容易而且单纯。
如果多多体悟,研究,反省,才知道结使的根深蒂固。
从前在四川峨嵋山时,曾有一个修行大师,专修白骨观,后来观想成功,可以看见世上任何人,都是一具白骨而已,至此为止,有一日,他以修道的立场对我坦白表示,觉得虽然在他眼中世人都是一架白骨,可是,自己却有纵然白骨也风流的感觉。
可见欲界中人爱欲的牢固难除,不能不叹为观止。王阳明在佛学中陶醉了一番后,说了一句话,颇为有理。
“除山中之贼易,除心中之贼难。”
自己不努力修行,不会知道其中的甘苦。
《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