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呼一吸就是一念。
我們每天都在呼吸,隨時都在呼吸,可是卻很難注意到自己的呼吸,只有在將睡著時,才可能在枕上聽到自己的呼吸往來之聲。
人生百年,除掉了睡覺的時間,生病的時間,吃飯的時間,以及進廁所等等的時間外,所剩余下來的時間,也不過數年而已,這個數年之中,有多少煩惱呢?
先看一看一念之間有多少煩惱吧!
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之多,甚至更多,多到不可知,不可數。
如何能將這一念定住,使八萬四千煩惱停止,就是香象渡河,截流而過的作法。
念是什麼
一呼一吸就是一念,所代表的似乎只是時間。但是,念的本身究竟是怎麼回事?它的實質意義如何?不能不追究下去。
我們每人都有一種經驗,就是一邊自己在說話,一邊又在聽他人說話,或者用耳朵聽其他的聲音。
我們如此作,似乎不經大腦作用,但卻另有一個知道自己在如此的,那就是“念”。
凡是未經分別作用的,就是“念”。
說到這裏,想到一個笑話:從前有某甲死了,在閻羅殿上受審判,被判投胎作人廿年。這個人嫌廿年太短,拼命要求閻王加壽,後來閻王無奈,只好說你與其他的人商量借壽吧。過一會兒,有一個人被判了廿年作牛,此人不願意去,某甲就借去了他的廿。過一會某又借了被判作狗的廿年壽,最後再加了廿年作猴的壽,他才歡喜投胎而去。所以人的一生,前廿年是人的生活,廿歲到四十歲,結婚生子,過的是牛的生活,四十到六十,看門吃飯,是狗的生活,六十以後,老態龍鍾,被兒孫牽來牽去現寶,是猴子的生活。
聽起來,這是一個笑話,一切的笑話,都是代表了一種心理狀態,也都是無明狀態的念。
如何轉變念
佛學的修煉,是自己來轉變自己的念。
先認識了什麼是念,再進一步研究思想是如何發動的,任何的思想,任何的情感的起伏,中間都有空隙,用“觀心”的方法,可以發現出這個空隙。
所謂“觀”就是認識的意思。
能夠找到心理中心波起伏的空隙,保持著這一段空隙,念頭則轉變了,比較可以清明安定。
把這一段空隙的時間延長,再延長,而停留在這種狀態,心境就進入安定甯靜,既無悲哀,也無憂愁,更無歡樂,安詳平靜,這是最起碼的心念的轉變,最基本的定。
在修法之中,小乘有十念的方法,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身、念出入息(安那般那)、念死。
十念的方法,也是因人而異的方法。
譬如氣功的鍛煉,共有叁百多種之多,但是不論那種方法,都不離開這一個鼻子。
小乘也有修白骨觀、不淨觀等方法。
法門雖多,都是爲適合不同人的性情和喜愛而分別的,屬于不同的對治而已。
十 念
一、念死:世人都不願意念死,事實上頭陀行都在寒林之中,即公墓荒冢之上,這是正統的佛法。
民國初年的淨土宗大德,印光老和尚,在他的屋子中並沒有供著佛像,他只供了一個大字,就是“死”,這是學佛者要首先面對的問題,也就是念死的方法,日日夜夜,念念不忘這個死。
二、念出入息:一口氣不來,這個生命就沒了。
叁、念身:每人都有身,知道這身是四大假合,了解身之無常,經過成住壞空,緣盡則散,吾身即壞。
四、念休息:大圓滿休息禅定,即是念休息的法門,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五、念天:感謝一切神明,土地公也好,城隍也好,心心念念爲善,處處犧牲自我而爲人。
六、念施:布施是修持的重點,有人一生修施舍,也是消解結使的意思。
七、念戒:約束自己的行爲,所謂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處處在念戒修持。
八、念僧:念念不忘出家人的梵行,時刻守持出家人出家爲僧的意義和目標。
九、念法:不是單獨傳授某種特殊法門的意思,法包括了一切事理,法是思維修的意思。
十、念佛:這是要通曉一切智,能窮萬法源,無所不知的意思。目前的時代文化爆炸,出版界、傳播界,知識都在到處充滿,所以只念一點點佛學是不行的,要通一切智。
那個方法最好
修持的方法,不下八萬四千,皆要遇到明白的導師指引才行,主要的是配合各人的習慣、生活背景等等。
從前,有一位佛弟子,教育了兩個學佛,一個是修白骨觀,一個則修數息觀,修了多年,未見成就,這位佛弟子無奈,就把兩位修行人帶到釋迦牟尼佛處,請佛想想辦法。
釋迦佛就問修白骨觀的人,以往是作何種行業,答以是打銀子的。
又問修數息觀的人,以往作何行業,答以是漂布的。
釋迦說,你們兩個人把修法對換一下就行了。原來漂布的人,看慣了無盡的白布,改修白骨觀很容易觀想成功,而打銀子的,工作細微,改修數息,亦易成功。
果然,這兩個人改換了方法,很快就有成就。所以,不是哪個方法好,是這個方法對那個人才好。
山賊易除
聽起來這人有了成就,那人也證了羅漢果,好像學佛的成就極爲容易而且單純。
如果多多體悟,研究,反省,才知道結使的根深蒂固。
從前在四川峨嵋山時,曾有一個修行大師,專修白骨觀,後來觀想成功,可以看見世上任何人,都是一具白骨而已,至此爲止,有一日,他以修道的立場對我坦白表示,覺得雖然在他眼中世人都是一架白骨,可是,自己卻有縱然白骨也風流的感覺。
可見欲界中人愛欲的牢固難除,不能不歎爲觀止。王陽明在佛學中陶醉了一番後,說了一句話,頗爲有理。
“除山中之賊易,除心中之賊難。”
自己不努力修行,不會知道其中的甘苦。
《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