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

  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

  南怀瑾 讲述

  刘豫洪 记录

  第一讲

  开场白

  概论的问题

  五部原典概论

  当代佛学的偏差

  佛学真危险吗?

  梵文与佛学

  中国文化中的童养媳

  东方的麻烦

  西方的苦闷

  释迦牟尼之愚笨

  释迦追求些什么

  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

  研究方针

  开场白

  此次应邀讲解中国文化与佛学,一共是八周,选择这个题目,是基于三个原因。

  第一:由于近年来西方文化潮流,呈现对中国文化极端之倾慕,对于中国文化所具备的实证功夫,尤有强烈的需求,这种世界文化潮流的趋势,也促使我们对整理自己的文化工作,有刻不容缓的感觉。

  第二:谈到研究中国文化,佛学实为一大主流。自唐代以后流,儒释道三家之中,佛学为最重要的一家。但是在今天看来,各方面对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佛学,实在尚欠透澈及正确的了解。因此,展开对佛学的研究,亦为迫不及待之事。

  第三:年来各大专社团,曾屡次相邀讲解佛学,皆因时间关系,未能应约。此次集中安排,也是藉机向大家报告心得,同时提供一个共同研究的方针而已。

  概论的问题

  近年来,大专学校中研究佛学的风气很盛,许多同学常常来问,研究佛学应该从那一本书入手,以及有没有佛学概论等问题。

  这是一件颇令人迷惑的事。诚然,佛学概论约有八九种之多。可惜的是,这些概论的编法和写法,受了西方概论的影响,多数是东抄西抄,越论越远。这些概论,只在文字上下功夫,内容并不完整,读后所得的印象,距离佛学的精神愈来愈远,而距离普通的学问则愈来愈近。

  所以重新编订一部完整的佛学概论,是目前迫切需要的工作。新的概论,应该包括实证功夫,因为佛学在基本上是建立在实证功夫上的,它也应该以佛学的真精神为根据,不能将佛学歪曲成一种学说。

  这是一桩颇不简单的工作,必须集合许多有修养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五部原典概论

  因为缺乏理想的佛学概论,我常建议学子们从原典开始。在原典之中,有五部很好的佛学概论,其中两部是印度原著,三部是中国的作品:

  一、《大智度论》(印度)

  二、《瑜伽师地论》(印度)

  三、《摩诃止观》(中国)

  四、《宗镜录》(中国)

  五、《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国)

  以上五部原典,在今日来说,似乎都嫌文字困难,不易被一般人看懂,但在当时,却是颇富文学意味的佳作。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作者,是密宗黄教教主宗喀巴大师。《宗镜录》则是永明寿禅师的作品。

  永明寿禅师,气魄宏大,在他的门下,有几十个精通佛法的高手,大家共同努力,完成了这部《宗镜录》。

  初学佛者究竟应从何书入手,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现在到处都有《大藏经》(大正藏),但是字体太小,只能锁在书橱中供养蛀虫。如果老年人看了,会使眼睛更加老花,年轻人看了,会使眼睛更加近视。如果对古文略有修养的人,不妨从五部原典之中开始研究。

  当代佛学的偏差

  佛学的确应该复兴了,从外表看来,目前佛学十分流行,这种流行的情况,约有两种现象。

  其一为宗教情绪,热诚的信仰和奉献。

  其二为佛学思想方面之研究,热烈的把佛学挤进了哲学的领域。

  这两方面的繁荣,对佛学本身,并没有产生真正蓬勃的影响,相反的,也许产生了背面的作用。

  为什么呢?

  因为佛学是重视实践的,前面已提到过。所以纯粹宗教信仰,或一味思想的追求,都脱离了佛学的本质。

  因此,这两种趋流,都离开了的真精神,使真正的佛学受到了蒙蔽,每况愈下,愈流愈远了。

  谈到佛学的偏差,目前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许多地方招待青年人学佛,如同招待老太爷一样,管吃管住又送书。使青年人觉得,要学佛伸手去拿可也,养成了占便宜的毛病。所谓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佛家的这两句话,充分说明了过分慈悲的流弊,适足以贻害对方,过份方便的作风,徒徒养成对方下流的习气而已,对于学佛来说,却形成背其道而驰的办法。

  不久前,有一个青年来问一本佛学的书,我建议他去买一本,岂知这位青年甚感诧异的说:还要花钱买?我学佛的书都是不花钱得来的呢?

  是的,佛学讲求的是布施,但却是布施给别人,不是要求别人永远对自己布施。

  综观许多现象,目前佛学的偏差情况颇为严重,认清了这个事实,使大家对佛学有清晰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一桩事。

  佛学真危险吗?

  自从佛学由印度传入中国,由汉朝到唐代,中国固有的文化受到了冲击,产生了抗拒和排斥。

  在汉朝末年,因为学佛的人要出家,在宗法社会之中,产生了“无父无君”的反感。所以,佛学虽是中国文化的大主流,却变成了人皆惧怕。宋明理学虽偷窃了佛学,但是却排斥佛学。王安石、苏东坡之流搞佛学者,宦场皆难如意。直到元明清三代,凡接近佛学之士,亦皆缺乏政治前途。这是一个事实,相沿至今。

  甚至今天大学中的佛学社团,亦常被其他社会人士,以奇特眼光视之。

  佛学真的如此可怕吗?

  三国时代有一位大学问家——牟子,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曾作了一本书,名叫《理惑论》。

  这本书,精论原始佛学与儒道二家相通之处,是一部极有见地之作。如欲追查原典,宏扬中国文化,大可从此书展开研究,对于中国文化中三教之争,本书的见地是为调和论。其次则有《弘明集》《广弘明集》两部书。

  由汉至魏晋南北朝,四五百年之中,佛学整个的被中国文化吸收。到了唐宋时代,印度的佛学文化已百分之百的变成中国文化的宝库了。

  梵文与佛学

  有许多人认为,佛学即是印度的产物,欲学正统佛学,应该先从梵文入手。这种说法,与十七世纪英国人注意印度梵文有关。

  这种说法对不对?大有疑问。

  释迦牟尼在印度文化中的成就,就像孔子在中国一样。孔子删诗书、订礼乐,把中国文化来了一番大整理。印度的释迦,也精通种种学问,创立了佛学。但到了唐代,佛学已被中国文化吸收发扬,到了宋代(十三世纪)佛学在印度即彻底绝迹了。

  十七世纪的时候,印度连佛学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正统不正统呢?

  唐代印度的梵文,尚有五印之别。语言字音因地区而异,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使文字产生很大的变动。即使孔子在世,亲自来讲论语,大家也可能听不太懂。语言文字虽然有关,要紧的仍然是学问的本身,所以在佛学绝迹的印度,它的梵文是否是佛学入门的文字,就大大值得考虑了。

  诚如庄子所谓:“得意忘言”,今日要研究佛学,只有在中国文化中去寻求。

  中国文化中有太多的佛学宝藏了,造成不要错认为念几句《金刚经》,咕哝一段《心经》,就算是得到佛学的宝藏了。

  中国文化中的童养媳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佛学被攻击的罪名,主要有二。其一为“无父无君”的作风;其二为莫名其妙的两桶水,倒来倒去,一会儿空,一会儿有,就算是佛学(顾亭林亦如此说)。

  事实上所谓出家,并不是无父无君,也不过像隐士一样,即古之逸民,离群修持而已。所谓的两桶水,也不过是对佛学了解不够而造成的误会和曲解。

  那么,佛学到底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攻击儒家学说的人,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社会”一环。

  中国的所谓家,是大家族,包含了“社会”的意义,但是社会的福利工作,却不折不扣的是佛家所担任。

  唐代之后,诸子百家的思想,无一不受了佛学的润滑剂作用。而在宗法社会之中,佛学却是居于被人轻视的地位,那种处境,恰如一个童养媳,在一家之中,无事不做,无话不听,到处受气,还要口不出怨言,连心中的怨气都不能有一丁点儿。

  学佛本来是要从利益他人做起,挨骂受气又算得了什么呢?

  儒家的人最后终于说话了,认为幼有所养,老有所终的一切社会福利,都是佛家的功劳,确为一个不能抹煞的事实。

  东方的麻烦

  中国文化中的三主流,佛、道、儒,好像三个店。

  佛家开的是百货店,道家开的是药店,儒家开的是粮食店。

  历史上两个光辉的朝代,汉代及唐代,充满了三家店的蓬勃气象。

  汉代是儒家和道家的天下,处处表现了朴实和浑厚的气息。

  唐代更加入了奇妙多姿的百货店佛家,使人生升华,迈进了新境界。

  不幸到了五四时代,孔家的粮食店打倒了,中华儿女只得改吃面包黄油。数十年于兹,大家的消化系统都受不了啦。

  三家店是相映成辉,互辅互成的,粮食店倒了,百货店也发生了问题。

  难怪时下的佛学,似乎有些走眼,产生了偏差。

  幸亏,我们已开始了复兴中国文化。

  西方的苦闷

  不久前报上登载了一条新闻,英国的统计。信仰宗教者只有百分之二。显然西方的宗教绳子,已经拉不住物质文明这匹野马了。

  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却极度的衰落。

  一位在日本高野山(密宗道场)出家的美国和尚,来台谈到西方文化的没落,造成西方社会对东方文化修养的渴求,连东方静坐养生的方法都是西方积极追求的对象。印尼仑里岛上,充满了欧美博士学位的高等嬉皮式人物,追求佛像和佛经上的咒语等。

  西方的精神充满了苦闷,向东方进军。

  看见了世界文化潮流的趋势,中国人真要高兴万分了。但是如果自己不加紧努力,先弄清楚自己的文化宝藏,又有什么用呢?岂不是“跛子打围——坐着喊”而已吗?

  青年同学们对中国文化热心,更要特别努力,要有为人类前途而努力的抱负才能成功,如孔子所说:

  古之学者为己(为了充实自己)

  今之学者为人(为了世人虚名)

  是的,今之学者如能真肯为人类贡献,这是有气魄的大乘精神,是真正中国文化中的佼佼者。

  释迦牟尼之愚笨

  说到佛学的研究,我们的方针是,尽量提供大家…

《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