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P2

  ..续本文上一页资料,改变以往一般的研究方法。

  所谓一般的佛学研究方法,究竟是什么?

  一般的方法先从释迦传记开始,再进入实相的研究,先讨论释迦的传记吧!实在大有问题。

  在释迦的传记中,这个十九岁的王子,父亲给他娶了印度小姐、世界小姐等等一般的美丽小姐,但他一心要出家。

  这位王子一天出了东门,看见病人,询问随从的人,才知道是病人。第二天出了西门,看见死人装在棺内,询问了别人,才知道人生原来会死等等。

  总之,在传记中,释迦花了四天时间,出了四个城门,经过四次的询问,才知道人生原来有生老病死四大苦。

  请问,这个释迦王子不是太愚笨了吗?

  为什么传记上要把释迦描写成如此愚笨的人呢?

  原来这是印度文学上的啰嗦毛病,就像玄奘法师所译《心经》上的一段文字:“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异空,空……”等等。

  但《心经》在鸠摩罗什译成中文时,删繁就简,就成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是中文简练美妙之处。

  可是,在释迦传记、佛学概论,却都仍沿用啰嗦的印度方式,在今天的时代里,给人一种愚不可及的印象,技术太差,实在不能再用了。

  所以,我们才感觉到,一个新的完整的概论,实有迫切的需要。

  释迦追求些什么

  话说释迦牟尼王子,发现了生老病死之苦,不管他是出了四个城门发现的也好,自幼发现的也好。总之,他深感人生之苦,一心想解决这个问题,使人类能跳出生老病死。于是他去追求一种方法,去修、去学,这就是释迦学道的动机和精神。

  后来,释迦在三十二岁悟道,又弘法四十九年,于八十岁时涅槃了。

  既然释迦悟道,证明他追求到了他所追求的东西,应该能够跳出生老病死,为什么他在八十多岁仍然死了呢?

  他究竟能否了断生死呢?

  释迦好像留下了一个大问题给世人。

  宋朝的大词人辛稼轩为此作了一首词:

  卜算子

  一个去学仙,一个去学佛,

  仙饮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

  不饮便康强,佛寿需千百,

  八十余年入涅槃,且进杯中物。

  释迦涅槃了,他有没有跳出生死,并不是释迦的问题。

  这是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跳出生死的问题。

  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

  佛学建立在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的学说上面,在座各位相貌不同,思想各异,都是因果使然。

  所谓三世,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早在佛学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易经》也讲到因果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再看西方古老文化,同样也是建立在因果上,因为因果律是宇宙间的根本法则。

  马克思、达尔文,乃至弗洛依德等,许多人都曾经试图推翻心物合一的因果律,结果许多人也因惧怕因果而发狂。

  说到轮回,曾有一位宗教徒问我,佛学是否无神论。他的见解是,佛学的轮回,应是唯心所造,故称为无神论。进一步支持他这种说法的原因是,佛学的道理一切都空,结果当然神也空,于是,他的结论——佛学是无神论。

  更有些人认为,佛学是唯物论者,奇形怪状的说法,应有尽有。

  研究方针

  了解了有关的大致情况,再说到我们这次研究的方针。

  一、属于宗教性的,有关信仰方面,由信教的同学去努力,要以未来文化为目标。

  二、属于学理求证方面,是我们主要研究努力的方向,了解学理,还要讲求证明,练腿打坐,者是应该努力的范围。

  佛学的宇宙观、世界观,都到了应该打开的时候了,希望藉此机缘,将中国文化中的二大宝藏,道藏和佛藏,贡献给诸位。

  所谓“众生同体”之说,古今中外,只有佛学的大同平等观,才是最伟大的说法。

  至于宇宙与我们众生如何同体,一定要亲自证到,才能算是成功。

  *

  第二讲

  人生的问题

  傲慢的大智慧

  社会背景

  是佛?是转轮圣王?

  白马王子和我

  菩提树下的七日

  非主宰的宇宙观

  扩大的宇宙观

  讲到佛学本身的问题,要从研究的方向开始,然后到观念方面。

  不论是宗教性或者学术性,目前佛学的形势,都偏重用宗教的方法,这并非批评宗教有任何的不对,而是觉得这种偏向宗教的方法,对大部分学佛的人,有颇大的障碍。

  我们的方向是在宗教与学术二者之间,提出纲要,来作为初学的一个开始。

  人生的问题

  释迦为什么要学佛?这是一个入门的问题。

  让我们由客观到主观来研究。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假设,自己应是释迦,按照佛学的理论,众生个个是佛,这个假设是绝对可以的,我们的假设,推翻了以往的定律。

  在以往的定律中,佛的教义可以研究,但是佛的本身是不可以研究的,也就是说,释迦是至高无上的,对释迦的本身,只能绝对的相信,不可以考虑、怀疑,或研究。

  既然众生是平等的,自然大家对人生也有和释迦同样的疑问。狭义的说,这些疑问是共有的问题;广义的说,是众生共有的问题。

  这些人生的问题,古今中外,人人都在追求答案,这个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就是生活的、精神的、身体的“离苦得乐”,也就是人类文化科学追求的所谓:为人类谋幸福。

  这就是佛学的总目标:至高至乐。

  但是没有人达到这个目标。

  释迦是为了追求至高至乐而学佛,他成功了,解决了他的生老病死。

  我们这些众生,也有释迦学佛时同样的人生问题,所以我们假设自己就是释迦,并非想当教主,而是追求人生的答案,研究释迦的成就,和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评定。

  人生的问题是些什么?

  生命从那里来?先有鸡抑先有蛋?为什么有生有死?一切的最初是从哪里来?宇宙如何形成?为什么如此颠倒矛盾(如花开花谢,既生又死)?为何有猪狗马牛?为什么有人穷有人富?究竟谁在作主?谁是老板?

  在《楞伽经》中,有一百零八个问题,代表着人类的种种疑问。

  傲慢的大智慧

  《大藏经》中的《阿含经》、《本行经》等,描写释迦由腋下出生,甫自堕地,即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

  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

  站在宗教的立场上听来,大家马上顶礼膜拜,真是伟大不可思议的佛!

  站在文化的立场上来看,实在傲慢之极。这种傲慢,也是自古以来英雄们的共同气魄:唯我独尊,舍我其谁。

  不论释迦是否由腋下所生,他像普通孩子一样的被姨母抚养长大。

  释迦的幼年,也和我们一样平常,但他特别聪明,充满了智慧。他冷静,喜问,多怀疑,对于万事都有追根究底的意志。

  在他少年时期,已完成了世间的教育,他对数学更有特别的成就,可以达到五十三个数字单位以上,到达无量数。

  至于他的武功,更是了不起,拉弓射箭,只手将大象丢出城外,再跑到城外去接住,一箭可以射穿七重铜鼓(不要因为我们做不到而否定)。

  至此为止,无人可以再担任他的老师了,这些事足以说明,释迦是一个具备大智慧的,不同凡响的人。

  世界上的学问都学尽了,释迦追求他人生问题的答案,开始了他出家学道的生活。

  社会背景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哲学思想,都与时代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近代爱好中国文化的人士,虽然常骂西方的文明,但是这些人仍要用电灯、坐汽车。换言之,西方文明的享受,仍不知不觉中在影响着大家。这一点证明了,任何文化产物,都不能脱离历史背景,也说明了时代与文化的关系。

  释迦的时代,正当中国春秋前后时代。春秋共有百多个大小不同的政治单位,当时的印度,则有五百多个小国,印度的阶级更有四五百种之多。

  在印度这个贫富悬殊,阶级森严的地方,王族,婆罗门教,僧侣为第一等,军人次之,农、工商人再次之,而以贱民为最下等。

  印度的贱民,见了上等阶级,爬进爬出,好像狗畜一样,在落后地区,至今仍是如此。

  当时的富者,金碧辉煌,贫者连裤子都没有得穿。大智慧的释迦,胸怀无比大志的释迦,对于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当然产生了疑情,要寻求答案。

  印度当时的修道宗派,极为繁杂,无神论、有神论、唯物论、唯心论,及其他派别极多。修法各异,有拜火、有涂炭。打坐的方法亦多,有的坐、有的站、有烤火入定,像烤肉一般,都是欲求离苦得乐的沙门修行方法。

  在《大藏经》中有“金七十论”,是南北朝时代翻译,内中论及释迦修道时代数理哲学的理论,共分廿五谛,其中的所谓“冥谛”就是谈论宇宙的开始,与后来吴稚晖称之为“混蛋”(混沌)的东西相似。

  在“异部宗轮论”中,将种种不同的见解,分为廿多派。

  《华严经》中,又归纳为十二大派。

  是佛?是转轮圣王?

  印度的宗教、文化,及神秘学均极发达。在释迦出生不久,有神秘学派的大相士,替释迦看相说,如果释迦长大后不出家,即为“转轮圣王”。

  什么是转轮圣王?

  那是一个盖世英豪,转动世界人类的一切,使天下得太平,其功德如同如来。所以在释迦以后的说法岁月中,多处强调转轮圣王的雄伟和功德。

  释迦在出家前,应该有过一段矛盾的心理,他当然考虑到不出家,统治全世界,使人类享有安乐和太平,作一个转轮圣王。

  但最后他感觉到(这个道理,散见大小乘各佛经中),天下尽管太平,并不是人类的至高至乐。转轮圣王去逝,天下又会大乱,所以并不彻底,还是出家求得一个方法,能根本解决人类的苦恼为佳。

  所以,他出家了,最后的成功,使他成为“万世教主”。

  白马王子和我

  十九岁的王子释迦,在夜里骑了一匹白马,离开了王宫,开始了学道的生活,这是一个真正的白马王子。

  在开始的岁月中,他学尽了各种外道,各种派别,这些外道的实证法,释迦统统学会了。这位重实…

《中国文化与佛学八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