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P2

  ..續本文上一頁資料,改變以往一般的研究方法。

  所謂一般的佛學研究方法,究竟是什麼?

  一般的方法先從釋迦傳記開始,再進入實相的研究,先討論釋迦的傳記吧!實在大有問題。

  在釋迦的傳記中,這個十九歲的王子,父親給他娶了印度小姐、世界小姐等等一般的美麗小姐,但他一心要出家。

  這位王子一天出了東門,看見病人,詢問隨從的人,才知道是病人。第二天出了西門,看見死人裝在棺內,詢問了別人,才知道人生原來會死等等。

  總之,在傳記中,釋迦花了四天時間,出了四個城門,經過四次的詢問,才知道人生原來有生老病死四大苦。

  請問,這個釋迦王子不是太愚笨了嗎?

  爲什麼傳記上要把釋迦描寫成如此愚笨的人呢?

  原來這是印度文學上的啰嗦毛病,就像玄奘法師所譯《心經》上的一段文字:“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異空,空……”等等。

  但《心經》在鸠摩羅什譯成中文時,刪繁就簡,就成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這是中文簡練美妙之處。

  可是,在釋迦傳記、佛學概論,卻都仍沿用啰嗦的印度方式,在今天的時代裏,給人一種愚不可及的印象,技術太差,實在不能再用了。

  所以,我們才感覺到,一個新的完整的概論,實有迫切的需要。

  釋迦追求些什麼

  話說釋迦牟尼王子,發現了生老病死之苦,不管他是出了四個城門發現的也好,自幼發現的也好。總之,他深感人生之苦,一心想解決這個問題,使人類能跳出生老病死。于是他去追求一種方法,去修、去學,這就是釋迦學道的動機和精神。

  後來,釋迦在叁十二歲悟道,又弘法四十九年,于八十歲時涅槃了。

  既然釋迦悟道,證明他追求到了他所追求的東西,應該能夠跳出生老病死,爲什麼他在八十多歲仍然死了呢?

  他究竟能否了斷生死呢?

  釋迦好像留下了一個大問題給世人。

  宋朝的大詞人辛稼軒爲此作了一首詞:

  蔔算子

  一個去學仙,一個去學佛,

  仙飲千杯醉似泥,皮骨如金石。

  不飲便康強,佛壽需千百,

  八十余年入涅槃,且進杯中物。

  釋迦涅槃了,他有沒有跳出生死,並不是釋迦的問題。

  這是我們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跳出生死的問題。

  叁世因果和六道輪回

  佛學建立在叁世因果和六道輪回的學說上面,在座各位相貌不同,思想各異,都是因果使然。

  所謂叁世,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早在佛學傳入中國之前,我們的《易經》也講到因果律。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再看西方古老文化,同樣也是建立在因果上,因爲因果律是宇宙間的根本法則。

  馬克思、達爾文,乃至弗洛依德等,許多人都曾經試圖推翻心物合一的因果律,結果許多人也因懼怕因果而發狂。

  說到輪回,曾有一位宗教徒問我,佛學是否無神論。他的見解是,佛學的輪回,應是唯心所造,故稱爲無神論。進一步支持他這種說法的原因是,佛學的道理一切都空,結果當然神也空,于是,他的結論——佛學是無神論。

  更有些人認爲,佛學是唯物論者,奇形怪狀的說法,應有盡有。

  研究方針

  了解了有關的大致情況,再說到我們這次研究的方針。

  一、屬于宗教性的,有關信仰方面,由信教的同學去努力,要以未來文化爲目標。

  二、屬于學理求證方面,是我們主要研究努力的方向,了解學理,還要講求證明,練腿打坐,者是應該努力的範圍。

  佛學的宇宙觀、世界觀,都到了應該打開的時候了,希望藉此機緣,將中國文化中的二大寶藏,道藏和佛藏,貢獻給諸位。

  所謂“衆生同體”之說,古今中外,只有佛學的大同平等觀,才是最偉大的說法。

  至于宇宙與我們衆生如何同體,一定要親自證到,才能算是成功。

  *

  第二講

  人生的問題

  傲慢的大智慧

  社會背景

  是佛?是轉輪聖王?

  白馬王子和我

  菩提樹下的七日

  非主宰的宇宙觀

  擴大的宇宙觀

  講到佛學本身的問題,要從研究的方向開始,然後到觀念方面。

  不論是宗教性或者學術性,目前佛學的形勢,都偏重用宗教的方法,這並非批評宗教有任何的不對,而是覺得這種偏向宗教的方法,對大部分學佛的人,有頗大的障礙。

  我們的方向是在宗教與學術二者之間,提出綱要,來作爲初學的一個開始。

  人生的問題

  釋迦爲什麼要學佛?這是一個入門的問題。

  讓我們由客觀到主觀來研究。

  首先,我們每個人都假設,自己應是釋迦,按照佛學的理論,衆生個個是佛,這個假設是絕對可以的,我們的假設,推翻了以往的定律。

  在以往的定律中,佛的教義可以研究,但是佛的本身是不可以研究的,也就是說,釋迦是至高無上的,對釋迦的本身,只能絕對的相信,不可以考慮、懷疑,或研究。

  既然衆生是平等的,自然大家對人生也有和釋迦同樣的疑問。狹義的說,這些疑問是共有的問題;廣義的說,是衆生共有的問題。

  這些人生的問題,古今中外,人人都在追求答案,這個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就是生活的、精神的、身體的“離苦得樂”,也就是人類文化科學追求的所謂:爲人類謀幸福。

  這就是佛學的總目標:至高至樂。

  但是沒有人達到這個目標。

  釋迦是爲了追求至高至樂而學佛,他成功了,解決了他的生老病死。

  我們這些衆生,也有釋迦學佛時同樣的人生問題,所以我們假設自己就是釋迦,並非想當教主,而是追求人生的答案,研究釋迦的成就,和他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評定。

  人生的問題是些什麼?

  生命從那裏來?先有雞抑先有蛋?爲什麼有生有死?一切的最初是從哪裏來?宇宙如何形成?爲什麼如此顛倒矛盾(如花開花謝,既生又死)?爲何有豬狗馬牛?爲什麼有人窮有人富?究竟誰在作主?誰是老板?

  在《楞伽經》中,有一百零八個問題,代表著人類的種種疑問。

  傲慢的大智慧

  《大藏經》中的《阿含經》、《本行經》等,描寫釋迦由腋下出生,甫自墮地,即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

  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

  站在宗教的立場上聽來,大家馬上頂禮膜拜,真是偉大不可思議的佛!

  站在文化的立場上來看,實在傲慢之極。這種傲慢,也是自古以來英雄們的共同氣魄:唯我獨尊,舍我其誰。

  不論釋迦是否由腋下所生,他像普通孩子一樣的被姨母撫養長大。

  釋迦的幼年,也和我們一樣平常,但他特別聰明,充滿了智慧。他冷靜,喜問,多懷疑,對于萬事都有追根究底的意志。

  在他少年時期,已完成了世間的教育,他對數學更有特別的成就,可以達到五十叁個數字單位以上,到達無量數。

  至于他的武功,更是了不起,拉弓射箭,只手將大象丟出城外,再跑到城外去接住,一箭可以射穿七重銅鼓(不要因爲我們做不到而否定)。

  至此爲止,無人可以再擔任他的老師了,這些事足以說明,釋迦是一個具備大智慧的,不同凡響的人。

  世界上的學問都學盡了,釋迦追求他人生問題的答案,開始了他出家學道的生活。

  社會背景

  曆史上任何偉大的哲學思想,都與時代文化有密切的關系。近代愛好中國文化的人士,雖然常罵西方的文明,但是這些人仍要用電燈、坐汽車。換言之,西方文明的享受,仍不知不覺中在影響著大家。這一點證明了,任何文化産物,都不能脫離曆史背景,也說明了時代與文化的關系。

  釋迦的時代,正當中國春秋前後時代。春秋共有百多個大小不同的政治單位,當時的印度,則有五百多個小國,印度的階級更有四五百種之多。

  在印度這個貧富懸殊,階級森嚴的地方,王族,婆羅門教,僧侶爲第一等,軍人次之,農、工商人再次之,而以賤民爲最下等。

  印度的賤民,見了上等階級,爬進爬出,好像狗畜一樣,在落後地區,至今仍是如此。

  當時的富者,金碧輝煌,貧者連褲子都沒有得穿。大智慧的釋迦,胸懷無比大志的釋迦,對于社會上的不平等現象,當然産生了疑情,要尋求答案。

  印度當時的修道宗派,極爲繁雜,無神論、有神論、唯物論、唯心論,及其他派別極多。修法各異,有拜火、有塗炭。打坐的方法亦多,有的坐、有的站、有烤火入定,像烤肉一般,都是欲求離苦得樂的沙門修行方法。

  在《大藏經》中有“金七十論”,是南北朝時代翻譯,內中論及釋迦修道時代數理哲學的理論,共分廿五谛,其中的所謂“冥谛”就是談論宇宙的開始,與後來吳稚晖稱之爲“混蛋”(混沌)的東西相似。

  在“異部宗輪論”中,將種種不同的見解,分爲廿多派。

  《華嚴經》中,又歸納爲十二大派。

  是佛?是轉輪聖王?

  印度的宗教、文化,及神秘學均極發達。在釋迦出生不久,有神秘學派的大相士,替釋迦看相說,如果釋迦長大後不出家,即爲“轉輪聖王”。

  什麼是轉輪聖王?

  那是一個蓋世英豪,轉動世界人類的一切,使天下得太平,其功德如同如來。所以在釋迦以後的說法歲月中,多處強調轉輪聖王的雄偉和功德。

  釋迦在出家前,應該有過一段矛盾的心理,他當然考慮到不出家,統治全世界,使人類享有安樂和太平,作一個轉輪聖王。

  但最後他感覺到(這個道理,散見大小乘各佛經中),天下盡管太平,並不是人類的至高至樂。轉輪聖王去逝,天下又會大亂,所以並不徹底,還是出家求得一個方法,能根本解決人類的苦惱爲佳。

  所以,他出家了,最後的成功,使他成爲“萬世教主”。

  白馬王子和我

  十九歲的王子釋迦,在夜裏騎了一匹白馬,離開了王宮,開始了學道的生活,這是一個真正的白馬王子。

  在開始的歲月中,他學盡了各種外道,各種派別,這些外道的實證法,釋迦統統學會了。這位重實…

《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