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P3

  ..續本文上一頁行的王子,並不是像一般人一樣,在未學之前就下一個結論,而是等到自己學會了,才來一個明智的判斷,這也是古今聖賢學問的一個態度。

  釋迦曾學過“無想定”,叁年學成了,當他學成後,自覺其非道而棄之。爲什麼認爲無想定不是道呢?

  因爲他覺得,能做到無想定的是“我”,但究竟什麼是“我”則不得而知,故知其非道。

  後來,釋迦又找到一個教師,去學“非想非非想”,大意就是無思想,也不是不知道的意思。

  他又學成了,一定就是叁年,學會了仍丟棄,認爲非道。

  釋迦沒有老師可投,一人感覺憂悶,就走到印度北部雪山,去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麥,打坐入定,參究生命的真谛。

  釋迦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髪如亂草,竟然有鳥來做巢下蛋,釋迦只好不動直到育出小鳥,他的慈愛恰如中國人所說,是“仁民愛物”之心。

  小鳥人頭上巢中飛走了,釋迦摸摸自己的肚子,卻摸到了脊背,然後站起來說:“苦行非道”。

  學遍了一切法門,“知非即舍”。

  修成功的不是道,因爲能修的是“我”。

  “我”是誰?仍未得到解決。

  後來禅宗說,釋迦尋找的是生命的真“我”,我們的身體是物質,將來總要完結,歸還大地,但那不是真正的“我”。

  什麼是真“我”?釋迦學佛成功,即是“真悟”,也即“真吾”的意思。

  菩提樹下的七日

  釋迦在冰天雪地的雪山,患上了風濕症,他說了“苦行非道”,即離開雪山,向南行,渡了恒河。這時,他遇見了一個牧場的少女,極同情他的饑病交迫,便用牛奶來營養他,使他漸漸恢複了年輕時的活力。

  這時的釋迦已是卅二歲了,有一天,他到菩提樹下打坐,按照佛經的記載,座下鋪了吉祥草,在他入坐時,發了一個大誓:

  “不證菩提,不起此座”。

  前六日中即神通具足,第七日,證得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用現在的話來形容,他是徹底大澈大悟了。

  釋迦找到宇宙的真谛,大悟後說道:

  “異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這是一個無比的大英雄,比英雄更偉大,英雄可以征服天下,卻不能征服自己。釋迦征服了自己,找到了人類的真“我”。

  非主宰的宇宙觀

  釋迦證得菩提,意義到底是什麼?

  在當時的婆羅門教,認爲神我是一切的主宰,並且又把這位主宰人格化,有喜怒是非和偏愛,非相信不可,這個所謂的主宰,創造了萬事萬物。

  可是,釋迦悟道後,推翻了宇宙間有主宰的說法,認爲宇宙並沒有超現實的東西爲主宰,人們所謂的主宰,仍然沒有擺脫現象。宇宙萬物,有一個共同的真“我”,即:

  性相平等

  這就是說,宇宙的創造爲“體”,世界的一切爲“用”。釋迦是人類文化中,第一個提出平等的人。

  不但人是個個平等,而且與萬物平等。

  天人、人,以及有生命的動物、生物,性相皆平等。

  釋迦的平等論,打破了階級觀念,在當時的神權社會中,很了不起。在釋迦日後的弘法歲月裏,指派一個賤民出身的修道弟子優波離執掌紀律,也是因爲平等論的關系。

  在釋迦的說法,一切的衆生,都有如來的智慧和本事,但卻因妄想和執著,而不能證得。

  人類是充滿妄想的,一切都不實際,人類更是處處執著,一切都要抓住。

  解脫妄想的束縛,才可以達到寂靜,進入涅槃。那是充滿了快樂的境界,無可名之,稱它爲真善美吧!

  擴大的宇宙觀

  世界究竟有多大?

  戰國時代的驺衍,稱世界有九大洲,中國乃九洲中的一洲,他的說法,當時被認爲瘋狂。

  可是釋迦卻提出了更擴大的宇宙觀,認爲像如此的世界,宇宙中不知有多少,宇宙本身就是無限的。

  釋迦認爲,每一個日月系統,爲一個世界。

  一千個太陽系統,爲一個小千世界。

  一千個小千世界,爲一個中千世界。

  一千個中千世界,爲一個大千世界。

  宇宙間比叁千大千世界還多,不可說,不可知,如恒河中沙子一樣,不可數。

  宇宙是無比的大,無限的大,現在的科學,已經證明了這個無限的宇宙觀,但在叁千年前,釋迦就已經知道了。爲什麼?

  這無限的宇宙由何而造?

  第叁講

  *

  上古的神話

  釋迦證到了什麼

  叁界之說

  什麼是欲界

  什麼是色界

  什麼是無色界

  六道輪回

  業力是什麼

  時間和空間的觀念

  叁藏十二部

  分科判教

  華嚴經的故事

  龍樹大師太保的故事

  天臺四教

  上古的神話

  佛學的宇宙觀,在中國文化中的說法,就是天與人的關系。

  漢代之前,只提到一個“天”字,根據上古的神話,認爲人與天,本來是很接近的。人類所生存的這個地方,與太陽、月亮、星辰等,本是比鄰而居。但是,人的行爲一天比一天壞,一年比一年糟,以致日月星辰都開始遠離人類,最後使人類在宇宙中孤立起來。

  我們不要輕視這些神話,世界文化的基礎,都是以神話起源而流遠,中國是如此,西洋也不例外。像最近的一部外國科學想像新書,書名爲《史前星際大戰》,以及《外太空人》等著作,相信古代星際之戰,一部分人逃離至其他星球,才保留了文化。這些理論現在雖是假想,但是卻說明了人類的宇宙觀在擴大,在向佛學擴大宇宙觀接近,未來科學的發達,更可證明佛學宇宙觀的正確性。

  釋迦證到了什麼

  前面說到,菩提樹下的七日,釋迦證到了無上正等正覺,那是說他證到宇宙的真谛,釋迦大澈大悟了。

  可是宇宙的真谛又是什麼?性相平等只是一個最基本的境界之說。究竟釋迦證到的東西,用淺顯的現代語來說,是些什麼呢?

  要具體說明這個問題,先了解一下佛學上所講的“心”是什麼?

  “心”並不是思想的,更不是我們的意識思維。

  “心”是包括時間和空間兩大問題和萬象的一個表達語。

  按照佛學的說法,時間壽命是相對的。在苦難的時候,一秒鍾就像一日,在歡樂中,一日卻像一秒。

  用現代語來說,釋迦所證到的,就是解脫時間和空間,情和欲交織于我們的束縛,以及物理世界給我們的各種束縛。

  釋迦所證到的,並不僅是一種學理,而是人類生命的功能,可以達到超脫時空的限製,找到生命的真谛,打破物理世界的種種束縛。

  這是靠自己的力量修行而得,不能也不必靠他力而得到的。

  所謂修行,也就是往這條路上努力前進。

  佛學的最偉大處,是有一套實踐的方法,引導修行的人前進。能夠自身證到釋迦所證到的,就是成佛。

  叁界之說

  根據釋迦所證得的結論,叁千大千世界,即爲一佛國土。他又將之整理,成爲有系統,有條理的佛理。宗教、哲學、科學的問題,也即是佛學的中心問題。人類文化的趨勢,是在挖掘佛學的寶庫。

  釋迦將宇宙之間,分爲叁個界限,即所謂: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叁十叁)非想非非想天Nairasarynanasanjnayayatad

  (叁十二)無所有處天akincanyayatana

  (叁十一)識處天(識無所有處天)Vijnananantayatana

  (叁十) 空處天(空無所有處天)Akasananantayatana

  四無色天 或 四空天

  ------------------以上爲無色界-----------------------

  (二十九)色究竟天Akanistha

  (二十八)善現天Sudarsana

  (二十七)善見天Sudrsa

  (二十六)無熱天Atupa

  (二十五)無煩天Avrha

  (二十四)無想天Asanjnisattva

  (二十叁)廣果天Vrhatphala

  (二十二)福生天Punyaprasava

  (二十一)福慶天(無雲天)Anabhraka

  (二十)遍淨天Subhakvtsna

  (十九)無量淨天Apramanasubha

  (十八)少淨天Parttasubha

  (十七)極淨光天Abhasvara

  (十六)無量光天Aprumamabha

  (十五)少光天Parittabha

  (十四)大梵天Mahabrahma

  (十叁)梵輔天Brahma-purohita

  (十二)梵衆天Brahma-parisadya

  ------------------以上爲色界-----------------------

  (十一)他化自在天Paranirmita

  (十)化樂天Nirmanarati

  (九)兜率陀天Tasita

  (八)夜摩天Yama

  (七)忉利天Trayastrimsas(居須彌山頂)

  (六)四天王天 西毗琉璃婆叉Virupaksa 北毗沙門天Vaisrarana南毗琉璃勒Virudhaka 東多羅吒Dhrtarastra

  (五)阿修羅Asura

  (四)人Manusya (北)郁單越(俱盧洲)Uttara-kuru(南)閻浮提洲Jambu-dvipa(西)拘耶尼洲Yodhana(東)弗于達(勝神洲)Purva-videha

  (叁)餓鬼Pretos

  (二)畜生Tiryagyoni

  (一)地獄Naraka

  ------------------以上爲欲界-----------------------

  說明:此表轉自網上,有些項目還未標全

  (叁界天人表,請參閱老古文化公司出版的“叁界天人體系表”。)

  什麼是欲界

  在這個叁界天人表中,欲界在最下面,欲界的中心是須彌山,這個須彌山有兩個不同的說法。

  小乘的說法,須彌山好像就是喜馬拉雅山,這種說法只是地理性的說法。

  大乘的說法,須彌山是一個形容詞,並不局限于地理範圍之內,其所指有地軸、銀河系等等含義。

  叁界中,基本的是欲界,其定義也有兩種:

  …

《中國文化與佛學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