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朋友,便是“電視機”來陪伴。你說這有多可憐,多悲哀!
兒子是國家的 女兒是人家的
並且,現在一個兒子討了老婆,等于嫁出去了一樣,往往跟嶽父母好得很,而疏遠了自己親生的父母。再者,就算兒子和父母住在一起,媳婦也不見得能孝敬公婆。我曾經對一個朋友說,你很好,又有兒子又有女兒。他說我有什麼好?兒子是國家的,女兒是人家的,我有什麼?!這又是一種情況,講的都是真話。反正這一代的孝道出了問題,文化也出了問題。
我們的孝道文化有幾千年曆史,同其他民族文化不同。這孝道文化從那裏來?從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宗族社會來,古代維系這大家庭社會的中心力量就是孝道。孔子的學生曾子還因此著了一部重要的書籍,叫做“孝經”,作爲孝道的典範。這本書現在大家很少看,像我們老一輩的,在小時候便已經讀得很熟了。記得民國叁十六年我回到家裏,父親聽說我研究佛學,研究得還不錯,要我講一點佛經給鄉人聽,他也要參加,我說千萬不要,因爲我們家孩子,長到幾十歲,從外面回家,看到父母親都會趕緊跪下來磕頭。父母親坐在旁邊時,孩子不敢隨便坐。我父親講話很威嚴,我聽他講話有時還會畏懼,畏懼並不是害怕,而是一種很自然誠懇的恭敬而已。
平常家裏的客人不少,因爲我那時有點小名聲,常常有人來找我談話。每當我父親走過來,我一定馬上站起來聽父頰吩咐。他老人家看了便說,你長大了,以後不必這樣守禮,馬虎一點可以,可是我一直不敢。這是因爲自小受了老式文化教育很深影響的關系。我父親要我講佛經,他也要聽,我說您不能來,您來了我就講不出來。最後不得已,我對父親說,您真要來,那我講孝經好了,父親覺得很奇怪,爲什麼要講這玩意兒?我說現在的青年不得了,家鄉的子弟們先要懂一點孝經,不然學個什麼佛?!我父親想想,也認爲有道理,因此我在家鄉曾經講過一次孝經。孝經是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基礎,現代人千萬不要忽視了它。
那麼,究竟怎樣才算是孝子呢?真正的大孝子,不只孝順自己的父母,還要能孝順天下人的父母。所以我常常跟一般老年同學和青年同學說,你不要把自己的兒女看得那麼重,天下人的兒女都是你的兒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你的父母,爲什麼不能將自己的心量放大呢?如果將心量放大了,以天下人的父母爲自己父母,以天下人的兒女爲自己兒女,那該多好!
愛天下人也是一樣
本來我自己的兒女很反對我這種看法和態度。他們說,爸爸你是看一切衆生如自己的兒女?看自己的兒女如一切衆生?我說對啊。我一個兒子就曾坦白地跟我講,他起先很不喜歡這樣,反感得很,但是不好明白表示,後來他在社會上經曆多了,有更深一層的生活體驗,倒反過來贊成我的觀念。他說這樣很對,又何必一定要只愛自己的兒女呢!愛天下人也是一樣。
這正是孝經的根本道理。真正令人欽佩的孝子,其行止如何?“大孝于天下”。這種精神同佛家要救度一切衆生的菩薩行願,正好不謀而合。並且孝與忠也是同樣一回事,國家危難時,顧不了自己父母,勇敢地做個忠臣而爲國犧牲,一點都不後悔,這也是孝,孝自己的國家,孝自己的民族。孝經的意義太廣大了!
由于中華民族長久以來始終講究孝道,因此中國曆代皇帝最敬畏的也是自己的父母—“太上皇”和“皇太後”。皇帝到前殿上朝的時候,文武百官都要向他下跪,威風凜凜。可是一旦皇太後出來,皇帝只好恭恭敬敬側身肅立,不敢隨便坐著,等到皇帝到後宮見太上皇或皇太後,給媽媽請安,那就得跪下來,媽媽要罵照樣罵,要打照樣打,根本不敢有什麼反抗。我們看宋、明、清代的曆史,那幾個皇帝的太後更是厲害,皇帝怕得很,如果出言頂撞把局面弄僵了,老太太一生氣,扳起臉孔,怎麼樣?!好,你是皇帝,大家聽你的,我也聽你的。皇帝一看情勢不對,趕緊跪下來說,皇太後不要生氣,您老人家要怎樣,就照著辦好了。這是孝道的一種表現,我們並不提倡不合情理的盲目順從,但是現代尊敬父母的孝道精神,的確逐漸地衰微了。
這個孝道思想表現在中國的政治上、文化上,什麼時候最爲特出呢?——大約在一千六、七百年前,漢末叁國時期這個階段。東漢以後,中國的儒道文化非常興盛,當時只要你做人真正合于孝的標准,便有機會出來做官。滿清時代功名中的舉人,另有一個舊名稱,也叫“孝廉”。孝廉這個製度,在漢朝是由地方上推舉品德高尚、孝敬父母的士子出來任職,再由皇帝封給官位,一步一步升遷的。
由于兩漢藉仕途來提倡孝道思想,因此到了叁國以及兩晉以後,直到清末,孝道精神更重視得不得了。一個家族出了個不孝子,那便由這一家族輩份最長的族長出面,開祠堂門,嚴加懲治,毫不留情。就在這種特殊的社會背景下,佛教傳進了中國。若是照一般儒家知識份子所言,佛教是“無父無君”,不要父母,不要國家,那麼佛教又怎能順利地傳入中國大片土地,甚至最後成爲民間根深蒂固、最普遍的宗教信仰呢?!
孝順父母的佛陀
釋迦牟尼佛是絕對孝順父母的。佛經上記載,佛要出家,父親不准,要他討了太太才可出家,他只好順從。娶一個不行,要娶兩個,他也照辦。後來還要爲他家生個兒子傳宗接代,也同樣沒有違背父王的旨意。到最後,一切要求做到了,他父親再也沒有話說了,佛這才在夜裏離宮出走,到各處參訪明師,探求人生真谛。後來,佛的父親過世,佛親自回來舉喪,一定要親自爲自己的父親放入棺木中入殓,然後和他的兒子羅侯羅、堂弟阿難、難陀四人,將父親的棺木擡上他自己經常講經說法的地方“靈山”安葬。像這樣合情合理的做法,你說釋迦牟尼佛孝還是不孝呢?
這些事實,很多研究佛學的人都不大留意,常常忽略過去。釋迦牟尼佛的一生言行,無一不是孝的表現和擴大。佛一出生母親就過世了,由姨媽一手帶大,後來姨媽想出家,佛不答應,因爲顧慮到女性出家,宗教團體內容易發生問題,恐怕影響佛法在世間的傳布,但是由于阿難一再向佛請求,說姨媽自小養育您,您就許她出家修道嘛,最後不得已,佛才答應了這件事。佛在得了道後,也曾爲了報答母親懷胎十月之恩,上升忉利天爲母說法。那時佛母摩耶夫人已因生佛功德,成爲忉利天主,但是佛還是特別爲她宣講了令人感動的“地藏經”。我們學佛的人對“地藏經”都很熟悉,也時常誦念,看看它的內容,這不是多麼可貴的孝道思想的流露嗎?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傳布,迅速而普遍地爲中國民間社會所接受,正是因爲它是一們重視孝道的宗教。中國佛教第一本講孝道的經典“父母恩難報經”是在後漢時期(約西元一八九年間)安世高翻譯進來的。假使沒有這部經的翻譯,中國知識份子是會起來抗拒的。他們一看“父母恩難報經”,哦,原來佛教文化也是講究孝道的,和中國固有文化精神同路,二者便自然合流了。
度化阿阇世王的故事
然後,過了幾十年,在曹魏時候,“無量壽經”又由康僧铠翻譯進來。“無量壽經”談的是觀想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後代淨土宗興起,無疑是受了它的影響。淨土宗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這種修持方法,與孝道的關系很大。再來,“觀無量壽經”又跟著傳譯進來(約當西元四百二十年間)。“觀無量壽經”講的是什麼呢?講孝道的問題。其緣由是因爲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印度有個不孝的國王阿阇世,他爲了想早日榮登國王寶座,欲置自己的父王頻婆娑羅于死地,因此把他關在監獄,不給吃,不給喝。阿阇世的母後韋提希夫人爲了拯救自己的丈夫,偷偷做面食夾在衣服裏層,又將衣服用水浸濕了,帶去看老王,把面食剝出來給老王吃,把衣服擰出水來給老王喝。可是,這件事終于給這個棍蛋兒子曉得了,也將她同樣關進牢獄。
像這樣冥頑不靈的忤逆之子,碰上了也沒辦法。母親韋提希夫人想到她認識佛陀的弟子目連尊者,便跪下來禱告,希望目連尊者趕快來救她。結果佛以神通知道了這事,慈悲地趕來幫助,感化了這個不孝的兒子,同時爲他們講“觀無量壽”阿彌陀佛的修持法門。這是“觀無量壽經”形成的來龍去脈,其基礎就建立在孝道上面。至于淨土宗的另一部經典“阿彌陀經”,則比較遲一點才翻譯進來。
“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傳入中國時,中國正處于叁國以後,魏晉南北朝戰火連綿,文化混亂的動蕩時期。可是當時社會上每個家庭的子弟都很遵守孝道,此時正是中國門第觀念最嚴重的時候。嫁個女兒或討個媳婦,非常重視門當戶對。在社會上,一個家庭裏孩子的教育好不好,孝順不孝順,廣爲衆人所注目。譬如大家會說,某某家裏的孩子很有教養啦,他們家的公子、千金都很知書達禮,是世代書香啦,這些觀念和宗法社會的孝道思想,非常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義在大孝的盂蘭盆經
同時,在西晉初期(約西元二百六十五年),中國佛教到了七月半一定要誦念的“盂蘭盆經”,也經由竺法護的手中譯成中文,流傳開來。盂蘭盆的“盂蘭”兩字,原義叫解倒懸,即是解救倒懸的痛苦。這部經同孝道的牽連,那更大更深了。
我的家鄉就在臺灣海峽對面,小時候,記得每年的農曆七月半有個很熱鬧的節目,叫做“放河燈”。在夜裏,河上駛著做法事的船只,和尚念經,一路叮叮當當,木魚、鈴铛法器等敲得很動聽,唱誦的聲音也很優美,然後一個蓮花一個燈,從船上接連放到河面上,放蕩開來,擠得整條河都是閃閃發光的蓮花燈,很美麗,也很令人傷感。據說這是爲了超度河裏淹水死的冤魂,解除他們的痛苦。也算是屬于盂蘭盆會的一種。
一般民間訛傳,七月裏鬼門關開了,閻羅王一年一度給鬼放假,讓他們出來玩玩,到了農曆七月叁十晚上(地藏菩薩生日)又要回去。這個恩典,據說就從目連救母的盂蘭盆開始,又說是地藏王菩薩大發慈悲,出面給閻王講情。所以每到了七月叁十…
《佛教的孝道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