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停,恰好旁邊有個年輕的女同學,不大注意禮節,坐在那裏兩腳分開,不成規矩,很難看。這位老太太每次轉到她跟前時,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念聲變了調,意思是提醒這位小姐將腳擺正一點,但是又表示自己沒有中斷念佛,而且也不是在罵人。你看看,這種念佛能得一心不亂嗎?!但到別人咳嗽,心裏討厭,口中就念阿彌陀佛;看到別人不合己意,也不喜歡地念阿彌陀佛;這算念個什麼佛呢?你幹脆罵人好了。
所以我常說,我們中國人的念佛很有意思。有時候在街上看到一個人不小心跌倒了,旁人哎呀、阿彌陀佛那一聲,意思是說摔得漂亮,你說這不是用阿彌陀佛在咒人嗎?這樣子的念佛有沒有用?有用。但不是我們念佛爲求一心不亂,爲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應效法的。
舉一則念佛的笑話
有個笑話說到一位老太太在家裏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整天念個不停。她的兒子年輕,並不大信佛,雖不反對媽媽念佛,卻又因房子不大,自己又要讀書做功課,常常被吵得無法專心用功。後來,這個兒子實在按捺不住,便想了個辦法。當他媽媽念佛念得一心不亂的樣子時,就在旁邊連叫“媽、媽、媽、媽、媽……”,老太太聽了,便停下來問,幹什麼?兒子這時故意悶聲不響,繼續做功課。老太太看兒子沒有動靜,又自己念起佛來。然後,這個兒子又等她念得很專一時,重新又“媽、媽、媽……”連聲的喊起來。老母親一聽,趕快回過頭來說:幹嘛、幹嘛!這下兒子又默不作聲了。如此,老太太很不高興,又開始念佛,兒子隔了一會又叫“媽、媽、媽”。最後,老太太實在火大了,發了大脾氣,你好討厭,有什麼事要講就講,我正在好好念佛,你吵個什麼呀?!兒子這時才說:
“媽媽,我還是您親生的兒子,只不過這麼叫了您幾聲,您就發脾氣,受不了。如果這樣,那您每天從早到晚阿彌陀佛念個不停,那個阿彌陀佛不要給您氣死了嗎?”這個故事看似反對念佛,其實卻可作爲我們念佛的好教材,了解怎樣才是真正的念佛。
我的朋友很多,老一輩的,五六十、八九十的都有,年經一個比一個大,血壓一個比一個高。你幾歲了?七十好幾了?最近好不好?心髒怎樣?血壓怎樣?個個離不開這些可憐的話題。人家問我這類事,我說我從來不去量血壓,從來不去檢查,這一部肉做的機器,給你使用了幾十年,已經很夠本了,難道還不滿意嗎?爲什麼又插管子、又抽血、又挖內髒組織,然後拿去實驗室化驗,驗了結果宣布沒有問題,這才松了口氣,笑一笑。但是,到了明天、後天,說不定有了,這又怎麼辦?真是有了癌,你聽到,還沒病死,都要先嚇死了。
臨終時爲何不能念佛
這些是開玩笑的話,生病當然應該看醫生,可是一個學佛的人,對于生死也不必看得那麼嚴重,灑脫一點多好。像我的生活方式,也許血壓天天高,自己知道,事情太忙了,一整天少有休息,如此下來血壓怎麼不高?血壓高過了頭,事情還沒做完,說不定筆還拿在手上,卡達一聲掉了下來,就那麼走了。然後,同學們忙著寫訃文,什麼爲法忘軀啦,一大堆贊美之辭躍然紙上,說老師是在寫佛書時,拿著筆坐化了的。別人一看,以爲這道行很高,卻不曉得是血壓高。
所以,幾十年的老朋友在一起見面,那真可憐,“訪舊半爲鬼,相悲各問年”,問老朋友他到哪裏去了,到陰國報到去了,哎呀,很難過。這哎呀一聲,不只是爲別人歎息,也可能爲自己擔憂。最近有個老朋友,嚇唬另一個出國剛回來的老朋友說,南老師叫你來打打坐,多運動運動,不然身體不行。這位老朋友聽了。趕快規規矩矩地來打太極拳。來了幾次以後,便問別人說,奇怪,我到南老師那裏,怎麼始終都沒看到某人。別人告訴他,某人不是有發帖子給你,你沒收到嗎?沒有啊!是什麼帖子,于是有人告訴他說,某人現在已經到了陰國,發帖子請你去。這位老朋友一想,不對啊,他到英國去幹什麼?又幹嘛給我帖子?這樣鬧了半天,才曉得某人在他出國期間死了,別人跟他開玩笑,弄得他哭笑不得。
一般人對于生死問題是看不開的,不但生病時窩窩囊囊,哎呀哎呀叫,讓在旁邊照料的親友心驚肉跳;死時更顛顛倒倒,痛苦得很,自身作不了主,拖累了別人。我們學佛念佛,無非是要突破生死的限製,解脫生生世世的輪回之苦。
有些朋友,真不行了,到了臨終的時候,我去看他,一家人圍著病床哭哭啼啼,傷心落淚。我說老哥啊,念佛吧!病人有氣無力,很可憐地說,念不起來。我說怎麼念不起來呢?你不是學佛幾十年嗎?但是,他念不起來就是念不起來。我說你還會講話,他說是啊我現在在跟你講話。嘿!這不就是了嗎?既然會開口說話,怎麼念不了佛?還直說不行不行。況且,我叫他念佛,他說念佛念不起來,其實不已經想到佛了嗎?就這一念把握住就對了,可惜自己平常沒有弄清楚這個觀念。
病人說不行不行,你說他不行了嗎?真的不行。明明話會講,爲什麼念佛的念頭轉不過來?這個關鍵,諸位要好好注意。說話和念佛都是同樣自己的心在發生作用,又有什麼難呢?只怪平常念佛,對于什麼是念佛這一念,糊裏糊塗,嘴巴念念就算,白白錯過往生西方的機會。
自欺、欺人、被人欺
什麼是念?念有時也可以代表心。我們的生命,可分成兩部分,身體上的感覺和思想上的知覺。二者合攏來,就是心,就是念。我們曉得,佛經上經常說“一念之間”,一念之間是什麼?我們人坐在這裏,不要做功夫,自自然燃地呼吸,不呼吸就死了。氣一呼出,不再進來,或者吸進來,不呼出去,生命便要死亡,呼吸一來一往,一進一出,這生命才活著。生命就是一口氣。
一口氣一來一往,一呼一吸之間,依佛學講,叫一念,而這一念還是粗略而言。這粗的一念,一呼一吸之間,究竟包含有多少感覺思想呢?佛經上說,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煩惱。這就要靠大家去體會了。佛絕不會說謊,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譬如我們的脈搏跳動,一分鍾七十幾下,每跳一次,究竟有多少思想念頭生滅呢?很多很多,只是一般凡夫自己察覺不出而已。
以寫信、寫文章爲例,剛劃了一劃,下面幾筆還沒添上,這之間已經有許多的念頭過去了。思想的速度快過手中之筆,太多太多了。所以有人寫文章,往往對著白紙寫不出來,那是因爲思想念頭過于雜亂之故,手上無法整理出一個頭緒來。
像我現在講話,大家在聽。我一句話還沒講完,腦子裏已不是原來這一句話,早想到下一句,許多接下來的話,接二連叁閃現。諸位聽講也是一樣,話一入耳,心裏早已引生了許多念頭,他這樣講對不對?他還真有兩下子,蠻會吹會蓋的!短短的一句話之間,就有這麼多細微難察的念頭生滅。
那麼,我請問諸位,你們光是口中靠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想了斷生死,往生西方,而實際上心中卻摻雜那麼多生生滅滅的妄想雜念,並非真正念佛,這樣成嗎?所以,念佛決不會白念,但是糊裏糊塗混日子的人卻不易得力。明朝有位學者說,任何一個人,一輩子只做了叁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人一出生就反反複複做這叁件事,直到死亡。一輩子自我欺騙蒙蓋自己;再不然哄騙人家,哎唷!我念佛念得好好啊!你趕快跟我去念,念佛真的很有意思,實際上自己滿腹牢騷,天天煩惱。這不是自欺欺人嗎?而那個莫名其妙跟著趕來湊熱鬧的,便是被人欺。此人生之叁大事也。
我們念佛,卻不明何謂念佛,這是自欺,自己辜負自己。那麼,什麼才是念佛的那一念呢?現在我做個比方,你欠了人家的帳,明天叁點半前不將足夠的鈔票存入銀行,人家那張支票軋進去,就要退票,你自然成了票據犯,隔不了多久法院要請你到看守所去坐坐。可是明天實在湊不出這筆錢來。此時你坐在這裏念佛,心裏直挂著明天那張支票,叁點半一到,怎麼辦?那真是牽腸挂肚,憂心忡忡,念念不忘,整個心都懸在這件事情上面,無法忘懷。像這樣子的念,才是我們念佛所需要的。
心頭只挂著這一念
又如年青人戀愛,追求異性。雖然坐在此地聽課,心裏頭還想著他(她),現在不知到了哪裏?幹些什麼?在西門町電影院門口?或者公車上?還是跟別人去玩了?如此坐在這裏,心中七上八下,整個思想都被對方的影子盤踞住了,癡癡地想,揮也揮不掉。這是思念,我們念佛也要這樣,天天想著阿彌陀佛,時時刻刻惦記著他,乃至不需這四個字或六個字的名字,心裏頭只這麼挂著這個念——佛,成爲一種習慣,那就對了。
有時我問同學:“你有沒有念佛?”“有啊,老師。我一天念兩次哪,一次五串念珠,一串一百零八個,一天總共一千零八十次。”好像在算錢數利息一樣,這不大對。我念佛不大計數,一念一念就順下去了,管它是多是少,一念一口氣就有一心不亂到底嘛!所以,念佛可以用念珠幫助,但是不要太過著相,斤斤計較數目,反而用錯心思,多可惜。
我小的時候,家在鄉下,看到那些老太太們念佛,許多都是拿張紙,紙上有好多紅色圈圈,一邊念南無阿彌陀佛,一邊手中拿著麥草管,沾一點黑墨水,一百零八遍便在圈圈上點一下。我家的一個老傭人,也是一樣。我們從外面回來,她看到了,一邊念佛一邊說:“你回來了,少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好玩吧?”我說:“好玩。”她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玩哦!很好很好,阿彌陀佛。”然後念了幾句又說:“你坐一下啊,我等一下就給你燒水泡茶!等我念佛念完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接著舉起麥管在紙上輕輕點一下。
那時年輕還小,覺得很好奇,就問:“哎,王婆婆啊,你這麼念著幹什麼?爲什麼有這麼些紙?”她答道:“唷,少爺你不知道,這些將來要燒。這一輩子已經這麼辛苦,花了這麼多本錢念佛,都登記下來,死了以後,總要給我一條大路好走吧!再不然來世投生時,我念佛的記錄都是鈔票,可以到處…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