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次中篇▪P6

  ..續本文上一頁二戒,不違越其自性及遮製罪學處。放逸彼時,速速追悔,如法而行。

  「二戒」,因爲是大乘經典,所以指別解脫戒,以及菩薩戒。何謂「不違越其自性」呢?罪行分兩種:一、無論有無受戒,只要造作惡行,就是造業。二、唯有受戒者才有的罪。由于放逸而破戒時,應速速追悔,馬上以四力作忏悔。

  有謂聲聞戒中,他勝罪不准還淨,然若彼亦具追海心,並具爾後不再犯之心,分別觀察以何心造彼業,彼心無自性故,修一切法無自性故,當說其戒,唯是清淨。由聖者未生怨之追悔清淨,而當了知。是故,當精勤修無彼追悔者。

  罪業本身是無自性,善業也是無自性,造業者也是無自性;以如此方式思維,是相當強而有力的忏悔。

  作意貪等,其此世、俊世衆過患,斷尋思彼等。同樣,輪回實事不論可愛或不可愛皆是,彼等一切,皆是壞滅法,毫不堅固。彼等一切,必然無長耽擱,終將輿我分離,我又何以于彼增上貪著等。思維而修故,斷除一切尋思。

  以貪而言,無論今生、後世、生生世世,部會受到傷害。此處主要指,貪今生的五欲,會使你的心散亂于世間的五欲中,對于修禅定是很大的障礙。不僅如此,還會破壞今生、後世……水久的一切利益。輪回等世間法,都是壞滅法。

  「彼等一切………斷除一切尋思。」是屬于奢摩他的部份。

  若問:何爲毗缽舍那資糧?謂依聖士夫、遍尋多聞、如理思維。若問:于彼,當依何聖士夫?謂多聞、詞明、具悲心、忍厭倦者。

  聖土夫是具足多聞、詞明、具悲心、忍厭倦者。「多聞」,學習大小乘教法,精通教理、遍尋多聞、如理思維。「詞明」,善巧引導。「其悲心」,具有大悲心。因有大悲心,所以善巧地引導。「忍厭倦者」,已精通一切學識時,不可隨己欲,想說法才說。

  「若問:于彼,何爲遍尋多聞?謂凡薄伽梵所宣之十二部契經,了義或不了義者,恭敬谛聽。似此,《聖解深密經》告雲:「隨欲不聞聖者語,是毗缽舍那障。」

  大乘認爲佛陀所講的經,分了義和不了義兩種。但是小乘認爲佛所說的經,一定是了義經。何謂不了義經?佛陀因爲某些因緣、某種目的,善巧地引導衆生,稱爲不了義經。唯識認爲,能以詞義安立的經典,就是了義經,不能以詞義安立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但是中觀認爲,了義是空性之意,不了義是指世俗谛。因此講空性道理的經典,就是了義經,講世俗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局何世俗是不了義、空性是了義?世俗所見是一種假相,不包括本身究竟性質的涵意,實際上的性質,並非如眼識所看到的世俗相,因此是不了義。真正具足事物本身性質和涵意的,唯有空性。空性不是眼識所看得到的,它是屬于勝義,是事物的究竟性質,所以稱爲了義。因此「所宣」,分爲了義和不了義。同樣地,「能宣」的經典,也分爲了義經和不了義經。所宣空性了義的經典,稱爲了義經;所宣世俗不了義的經典,稱爲不了義經。「修次中篇」主要诠釋中觀,因此以中觀的定義爲准則。

  彼經雲:「毗缽舍那,是由聞思所成之清淨見因出生。」《聖無愛子請問經》告雲:「具聞生智慧,具慧息煩惱。」

  在此毗缽舍那,是指證空現量的毗缽舍那,是由聞思空性,所成之清淨見因而出生。

  若問:何爲如理思維?謂凡了義經藏,或不了義經藏等,當善抉擇。如是,菩薩若無礙,于所修者,將得專一決定解。若非如是,則如乘車抵岔路口人,于疑處,不得專一決定解。

  首先聽聞,背誦科判,不一定全部背,但主要的科判要記住,才能了解大致上的架構。之後學習,先了解修行的大綱、重點,才會生起信心,也比較容易學習。爲能了解佛法精髓,依止上師很重要。尚未依止前,先觀察上師,是否精通教理?是否能講出完整的佛法內涵?假使上師不精通佛法,你跟著學,也是不會有成果的。因此學習經典,要努力精進,免得老大徒傷悲,後悔不已!現在有機會學習,應該緊緊把握!因爲聞、思非常的重要。

  瑜伽師于一切時中,斷魚肉等,非不相順,當定量而食。似此,菩薩積聚所有奢摩他與毗缽舍那資糧,當以彼入修。

  「斷魚肉等」,不只是魚的肉斷,其他的肉不斷。而是斷不淨食,不只一般肉類,最好連洋蔥、大蒜、蛋、酒、茶之類都要盡除。外國人最怕胖,卻大飲大食,像我們藏人定量而食,剛好夠營養。有些人認爲過午不食,是爲了減肥,其實非也。在達蘭沙拉的宮裏,有位管理佛相的人,曾經跟我說,早上多吃一點,因爲早上會不會起來?是—個問題。中午會到哪裏去?是否有飯吃?是一個問題,所以中午多吃一點。晚上睡覺會不會醒來?是一個問題,所以晚上多吃一點。

  彼中,瑜伽師正修時,最初,爲圓滿諸所有事,行大小便已,于無聲詢荊棘意處,作意思維:「我當安置一切有情于菩提心要。」且以欲現前拔濟所有衆生之思,令大悲心現行。五體投地,頂禮安位十方一切佛菩薩衆已,于面前,盛設佛菩薩之畫像等,或余者亦可。

  「五體」,頭、兩手掌、兩膝蓋。「五體投地」,不一定是大禮拜,跪拜也是手掌、額頭、膝蓋都會碰到。大禮拜最整個人趴在地上,能伸多長就伸,行大禮拜時,不能睡覺,想睡覺,站起來再睡。睡覺不是大禮拜。跪拜時,額頭一定要碰地,假使不方便禮拜時,可以用合掌,以恭敬的手勢,也是禮拜之一。當然手掌一定要碰地,除非殘廢或特殊情況。至于合掌的方式,兩個大姆指一定要往內,大姆指代表法寶、法身,外形像如意寶,代表色身。以密教而言,有不共的象徵,因此合掌時,一定要做這樣的手勢。禮拜時,合掌先在額頭,之後在下巴,胸部;或者先在頂部,之後額頭、下巴、胸部。有許多的解釋方式,圓滿的禮拜,姿勢要特別注意,比較恭敬。

  禮拜的對象,最好是如來像,也可以用觀想作禮拜。至于佛像,不能以分別心與差別心去對待;不可依「像」的曆史年代、質料粗細等,分別對待。此乃錯誤觀念。假使沒有佛像,「或余者亦可」。亦可擺一顆石頭當佛像,作禮拜。當年密勒日巴修行的地方,沒有任何的佛像,他本身衣服也很破爛,但是卻可以即身成佛,最主要以意樂及思維,觀想而證悟的。一般肮髒的地方,或肮髒的牆壁,不要貼佛相,應該選擇莊嚴乾淨的場所;或則貼上又撕下,撕破了,這些行爲對佛相是不恭敬的。

  于彼等,盡力供獻、贊頌、忏悔己罪、隨喜所有衆生善行。于極柔軟舒適墊上,雙足結至尊毗盧遮那佛之全跏趺,或半跏趺亦可。眼勿太張,亦勿太閉,垂注鼻端。身勿太彎,亦勿太仰,端身筆直,當內住正念而坐。

  次,雙肩平衡,頭勿太低太高,且勿偏下方。從鼻至臍,端直而住。齒唇自然而住,舌抵上牙龈,氣息內外遊走,勿令出聲,或粗猛或不調。務必令出息、入息無感覺,徐徐任運而轉。當如是作。

  于彼最初,當暫修習奢摩他。止息散逸外境已,持續緣于內,自然運轉,安住具足喜悅輕安之心性,即所謂奢摩他。

  學定時,如果座墊柔軟舒適,可以坐得較久,而且不會有身體上的障礙,比較容易學。金剛跏趺座即全跏趺,就是雙盤。至于半跏趺即單盤。有些人修定或者修行時,一定要閉上眼睛,其實不一定。剛開始,完全地閉上眼睛,看起來好像在修定,內心較會有感受,但是慢慢會散亂。最好的方式是不要太張,也不要太閉,垂注鼻端。假使內心一直安住于所緣境,慢慢地把注意力全擺在心上,雖然開始時會看到東西,但是不會受到外境的幹擾。倘若完全閉上眼睛,一方面容易睡眠,另一方面容易散亂。當然有些修持,可能會看前方或者看天空。但是以一般而言,應是「眼勿太張,亦勿太閉,垂注鼻端。」我們也開玩笑的說,外國人的鼻子又高又長,不如中國人扁鼻子。比較容易修行。

  「身勿太彎,亦勿太仰,端身筆直」,擡頭挺胸,肩膀平衡,最好鼻端與肚臍垂直。手勢爲手心向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兩個大姆指輕輕相挂(結手印、叁昧印),主要看自己方便,放下亦可,但是大姆指一定要相抵觸。牙齒和舌頭自然輕放,吉尖輕微抵上颚。「當內住正念而坐」。若無法端身筆直,腳放輕松亦可,最主要專注于所緣境,遠離外物散亂的心,或者遠離內心散亂稱爲「安」。「安住」即安住于所緣境,亦即「止」,就是奢摩他。

  緣彼奢摩他時,任何伺察真實,即爲毗缽舍那。如《聖寶雲經》所雲:「奢摩他乃心一境性,毗缽舍那乃正分別尋思。」

  當奢摩他緣境時,任運伺察事物的究竟性質的智慧,就是毗缽舍那。當奢摩他緣空性時,不完全依「止」安住所緣境,必須再加以修「觀」辨別空性。因此奢摩他與毗缽舍那,並非由所緣境爲差別,而是依作用,奢摩他的作用,是安住于所緣境,毗缽舍那的作用,是辨別所緣境的性質。

  前面提過「修」是串習、薰習,「修」之前應先了解對象,再長期串習,才會有所進展。如果不了解無常的性質,而去觀想無常,對無常不可能透徹明了的。如果失了解,無常具有刹那、刹那幻滅的性質,不是無法改變的常法。內心對無常,有決定性的了解,再以奢摩他。安住于無常,此著摩他,才是有把握的奢摩他。假使對無常的性質模糊,再次的辨別觀察,務必使自己內心甚深理解、決定的把握,再以奢摩他安住于無常。假如內心疲累了,再次以智慧辨別無常的性質,如此不斷串習,「止」修「觀」修互運雙修。修行不只是「止」修、努力打坐,雖然有時需要靠禅定的力量,但是「觀」修也非常重要。修無常、修空性,屬于內心意識與緣外境事物(無常)修。而修菩提心、慈心、悲心、虔誠心、信心,是讓意識變成慈悲心等,是從心續當中生起;不是先認識外境,屬于另—種修行方式。

  奢摩他與毗缽舍那,左修持上有差別,奢摩他是以收攝,毗缽舍那是以觀察作修持。

  《聖解深密經》雲:世尊!雲何遍求奢摩他,善巧毗缽舍那?…

《修次中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空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