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告曰:慈氏!如我所說,法假安立。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凡爲菩薩衆所說,彼等菩薩當谛聽、善受、熟讀、意善尋思、觀見,極通達已,彼獨處甯靜,內正安住,如善思法,于彼等作意。以何心作意之彼思,持續作意思維。如是而行,多次安住,于彼起身輕安,或心輕安,彼即名奢摩他。如是,即菩薩遍求奢摩他。以彼,身得輕安,或心輕安已,安住于彼,斷除心渙散,如所思法,于彼等性中,分別尋思、勝解叁摩地所行境影像。如是,于彼等叁摩地所行境影像,任何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忍、欲、分別、觀見、通達所知義,即名毗缽舍那。若如是,菩薩即善巧毗缽舍那。」
多次串習後,先得身輕安。「于彼等叁摩地所行境影像」,此乃異共相。「伺察」是仔細觀察,不畏懼任何一法,全然地安住于此法上。因爲菩薩以奢摩他,安住于境中,再以智慧,善巧仔細觀察,故名菩薩善巧毗缽舍那。
于彼,瑜伽師欲現前成辦奢摩他,最初暫于契經、應頌等所有經藏,專注真如、抉擇真如。謂抉擇真如,即總攝一切,心當近住于彼。越專一越能攝持一切法,故心當近住于彼蘊等。當專一住心于,如所觀察、如所聽聞之佛身像。如《聖叁庫地王經》所雲:「以如金色之佛身,普嚴世間怙主尊,于彼所緣誰心住,稱彼菩薩根本定。」
「謂抉擇真如,即總攝一切。」指奢摩他的修持,是收攝的方式。佛陀所說的一切,皆爲了涅槃,而涅槃即真如、空性(心續上的空性)。奢摩他與毗缽舍那的修持,可以觀無常、觀空性……也可以先觀佛菩薩像,生起止觀之後再觀空性。若能以觀想佛菩薩方式,修定更完美。最殊勝是,以密教生起本尊方式,修奢摩他。現在以顯教爲主,所以主要的所緣境是佛像。佛像安置在手臂長的前方,尺寸適中,觀想佛像晶瑩剔透、乾淨明亮,較不易昏沈。昏沈是黑暗的意識,使心收攝容易入睡、若能在深山觀修,視野寬廣,對治昏沈、散亂很有幫助。緣佛像修奢摩他,不一定安置在前方,也可以記清楚佛像;再觀想,前面透明光亮的釋迦佛像,光芒萬丈,一樣可以對治昏沈。
修奢摩他前,先以九住心的第一住心「內住」。剛開始持境,是由正知觀察,再以正念持所緣境、接著是以第二住心「續住」。若無法安住所緣境、內心散亂,再一次,以正念正知安住。若還是有昏沈、掉舉來幹擾;昏沈時提起心力,但若太昂時,掉舉會侵擾,故適中即可。《辨中邊論》」雲:「依八斷行,斷五過失。」以八種思維(欲、勤、信、安、念、知、思、舍),斷除五種過失(懈怠、失念、掉舉和昏沈、不作行、作行。)
如是,隨彼所欲之所緣,安住心已。當再于彼,持續住心。于彼近位已,當如是運行。觀察思維,善持所緣否?或沈沒否?或高揚散于外境否?于彼,若爲昏聩或睡眠所蔽,必沈沒或觀見疑似沈沒,彼時,當作意極喜事物,佛身像等,或光明想。次,除沈沒已,務必于彼所緣,今心極明白觀見所緣。當如是作。
其時當知,若如夭生盲、人入暗中、或閉眼,心未極清楚觀見所緣,彼時已成沈矣。其時,馳散于外境色等,尋思彼等德故、或作意余事、抑或欲求昔曾經曆境,心掉或觀見疑似掉,彼時當作意,諸行無常、苦等,令厭離事。次,息渙散已,以正念正知繩索,拴意大象,于彼所緣樹幹上。
何時無沈或掉,見心自然安住,彼時,于彼所緣,馳松功用,當平等舍,彼時,隨欲安坐。似此串習奢摩他,身及心將成輕安,如所欲求,心于所緣得自在。彼時,當知業已成辦奢摩他。
修止,剛開始是粗分的昏沈和掉舉。接著雖然有住分,但是明分不是很強時,表示有細微的昏沈。昏沈是癡所攝,掉舉散亂屬于貪,此時正知非常重要。昏沈和沈沒,要分辨清楚。沈沒並非想睡,而是心松懈,無法全力緣境。想睡是昏沈,由昏沈及睡眠力,令心沈沒,稱爲內散動。剛開始緣境,觀察內心,若是松懈,表示有昏沈幹擾,必須以正知辨別,去除障礙。觀修時,必有昏沈、掉舉,讓你産生幻想,所以內心必須不松懈、強而有力的持所緣境,此乃真正的修禅。若心太沈沒,順當思維--菩提心的殊勝或暇滿人身難得,讓心高揚起來,但太高,又易産生掉舉?若心掉舉,應念死無常。若忘記所緣境,是屬粗分掉舉,若未忘所緣境,而另外又産生歡喜,是屬于細分掉舉。心太高昂也是障礙,因爲容易散亂。總之,昏沈和掉舉,都是攝心的障礙。但是要注意,心太收攝,又變成一種掉舉了。故應讓心安住于平等舍,遠離沈掉。
所謂不作意,並不是昏沈、睡眠都不作意,是以正念,系心于所緣境,不加分別觀察,令心安住,使妄念不生。
意識之法性,有世俗與勝義二種內涵。以世俗法性解釋,是心的唯明唯知性質;以勝義來說,就是唯明唯知的最究竟性質,也就是空性。修學時,首先應摒棄一切妄念,使唯明唯知的體性,顯現出來;之後,針對唯明唯知的體性,現自性空。這是極爲困難的!因此,藏傳無上瑜伽的修持,皆以唯明唯知的體性,最究竟性質的空性爲所緣,獲得成就。無論大手印、大圓滿、或空樂不二等,都是如此。
這些修持,首先要認識,什麽是唯明唯知的體性?再觀察它的最究竟性質,也就是空性。必須有這種基礎之後,才能獲得加持、成就等。以這種爲所緣的心識觀修,就是無上瑜伽的主要修法之一。
在無上瑜伽修次中,也有以生起本尊,所緣本尊像修持,或修氣脈明點,這不困難;但是從空性中生起本尊,或氣脈顯爲咒輪,才是極爲困難。讓自己內心,真正體會空性的道理,內心産生極大震撼,對空性有極大的感受。去除妄念等等的修持,顯出唯明唯知體性,從空性中顯起本尊之像,或氣脈顯起咒輪,以此修奢摩他,才是最殊勝的。
無上瑜伽,在奢摩他及毗缽舍那的修持,此顯教殊勝的原因。,是可以專注于所緣境,更可減少沈掉的氣流,去除一切障礙,快速達到成就。因爲生起本尊觀修,尤以氣脈産生咒輪觀修,容易淨除,或減少帶動妄念的氣流。
至于無謬通達空性道理,安住空性的所緣境上,修奢摩他,這是由見得修,唯有上上根者能成辦。先緣世俗影像,修奢摩他,成辦奢摩他後,再緣空性,修毗缽舍那。這是由修得見。
本論以奢摩他是止修,毗缽舍那是觀修。如果止修時間過長,會影響觀力退失。如果觀修時間太久,又會退失安住所緣的能力,所以止修與觀修,要配合得當修持。無上密所說特別殊勝,是專注在所緣境時,再緣其他所緣境,亦不會影響定力,因爲淨除了帶動妄念的氣流。
總之,所緣盡所有性(世俗),或如所有性(勝義)的修持,産生九住心次第,就可以得到奢摩他。
成辦奢靡他已,次當修毗缽舍那。當作意思此,所有薄伽梵語皆喜說。直接間接闡明真實,趣入真實。若知真實,光明現故,如除昏暗,將離一切見網。唯以奢摩他,不成清淨智,不能除障黯。以慧善修真實,將成清淨智。唯以慧能證真實性,唯以慧能正斷障。以是,我當住奢摩他,以慧遍尋真實。當思不僅以奢摩他爲滿足。
清淨慧是空正見,以空正見了解空性,然後以慧斷除煩惱障。「當思不僅以奢摩他爲滿足」,授著是毗缽舍那、世間的修道,也有修奢摩他和毗缽舍那,以觀欲界是輪回,上界是清淨,爲其所緣境作修持(淨惑所緣)。但是只能使煩惱不現形,無法連根拔除煩惱,無法消滅隨眠。唯有依靠空正見,才能徹底消滅,一切煩惱和隨眠。
若問:何爲真實?謂其勝義上,一切實事,空掉補特伽羅及法我二。彼又以慧波羅密多通達,非以余者。如《聖解深密經》雲:「世尊!菩薩以何波羅密多,善措諸法無自性?觀自在!以慧波羅密多持。」以是,住奢摩他已,當修毗缽舍那。
「慧波羅密多」是了解空性,「非以余者」是了義。空性分人無我及法無我。人無我,亦稱爲補特伽羅無我。有些專家認爲,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有粗細之差別。但在此無任何差別,因爲人無我和法無我,都屬于空性。諸法本無自性,善待諸法無自性,就是六種波羅密多中,智慧波羅密多的修持方式。
入中論,是月稱菩薩所講的空性道理。修次中篇,是寂護論師的弟子蓮花戒大師所講的空性道理。我們詳細觀察研究,蓮花戒大師、寂護論師、佛護論師、清辨論師,所講的有關空性的論點。清辨論師破除唯識時,說名言有自性。表示清辨論師,安立諸法(世俗)有自性、有自相,認爲我們所見的一切法,是存在的,是從自己那方面産生(自相或自性存在),不可以破除。從清辨論師所著作的論說,可以了解,他主張諸法有自性、自相。月稱論師所寫的著作,可以清楚的看到,諸法無自性、無自相。他們都是龍樹菩薩的弟子,但分成兩派。仔細觀察,可以體會到中觀分二派,自續和應成。自續派分隨經行自續派和隨瑜伽行自續派。隨經行清辨論師,認爲有外境,隨瑜伽行寂護論師和蓮花戒論師,認爲無外境。他們都屬于自續派,認爲諸法無真實,但有自性、有自相。寂護論師和蓮花戒論師,承認諸法唯心造,認爲諸法無實相,無真實,所以無外境,二取空。但此非最深奧的道理。
于彼,瑜伽師當如是伺察:補特伽羅,謂除蘊、界、入處外,另無所緣。補特伽羅,非蘊等性。彼諸蘊等,是無常及衆多性故。以余尋思,不可诠說,補特伽羅是常或獨一性,故彼自性或余,皆不可有補特伽羅實事,因無余實事故。以是,如說世間我,或謂我,上唯錯亂耳,當伺察之。
對于補特伽羅、士夫的定義,承認有前後世的外道,認爲我與身無關。身軀好比房子,一直在換身軀,「我」不是因由身軀,而取名爲「我」。若是我的身軀敗壞,我也敗壞,如何有後世?所以認爲我是常、永恒不變、是獨一的。這種我執,稱爲常一自主的我執。如果有常一自主的我,應該看的到、找得到…
《修次中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