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事實上找不到。如同把驢說爲馬,從驢上找馬,是找不到的,故不應該有常一自主的我。假使我和我的身軀是「異」,兩個完全不同,身軀衰敗時,無法安立我變老,或我生病。
補特伽羅非獨立的自性、非獨立的異性、非獨立的一性。若有真實獨立的一性,二者成一體,變成常,永恒不變。補特伽羅是無常,有生老病死,故不可說是常一自主的我。這是宗派上才會有的執著,所以是遍計所執(分別我執),不是俱生我執。這種執著都是錯亂識。補持伽羅我,完全依五蘊而取名,非依意識。所以要了解「我」、認識「我」,必須了解,我是由五蘊身心而安立的。我們時常認爲,身心是被我控製,我比較重要,我在控製我的身心,這時候所認識的我,好像與身心無關,身心只是被我使喚的對象。補特伽羅依五蘊而取名爲有,除此,別無控製身心的另一個我。
有些認爲,無始以來所留之意識是存在的。自續派認爲,「我」是意識,叁世的意識是存在的。我並非獨立真實的我,也非五蘊的任何一部份;五蘊的任一部分,也並非我。由于無明的串習,認爲我是獨立真實的,這種執著,自然對屬于我的這邊,産生貪,排斥我的列爲仇人,産生瞋,我們就因此而輪回。我執是輪回真正的根源,要脫離輪回,必須斷除我執。若能破除,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有,就能斷除所産生的煩惱,爲了脫離輪回,必須了解,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空,爲了得佛陀的智慧,必須修法無我。
當如是修法無我:所謂法,簡言之,指五蘊、十二入處、十八界。其中,任何蘊、入處、界有色,彼等勝義上,不于心相外另有。彼等碎極微塵,諸極微塵,若分別觀察,其支分自性,定無所得故。
主要講無外境,「不于心相外另有」,諸法乃唯心所造。任何法皆是有方分,不是無方分,色法有四方的方分,意識有刹那的方分。若將色法分到最細的極微,無法再分,但仍有方向(朝東、西、南、北)。假使無「向」方分,無法使微塵組合成物體,故無論任何微塵,都是有方分,可以再分解的。極微灰塵,若沒有朝東(或南西北),就無法在東邊與其他微塵組合。意識有前刹那意識和後刹那意識,由此産生續流,許多刹那的方分,任何再細微,時間再短的意識,都是有方分。無常本身也是利那、刹那在轉變。
「彼等碎極微塵,諸極微塵若分別觀察,……」,自續派的空性道理。中觀自續派,人無我和法無我分的很清楚。若以分別心仔細觀察,任何極細小的微塵,都是有方分,不是無方分的。
以是,無始以來,隨耽著非實色等轉故,如于夢中顯現所緣之色等,于諸愚者心中,色等外境,雖現爲遠離,然勝義上,當伺察此中色等,不于心相外另有。彼或有思忖:此叁界唯心也。似此,所有思維法,唯心耳。知己,于彼分別尋思,即稱之分別思擇一切法自性,分別思維心性。當似此伺察被。
「隨耽著非實色等轉故。」這是習氣,由意識留下的隨眠現起。以青色作比喻,青色的産生,必有持青色之意識;持青色之意識,是隨眠意識現起而産生,如此才能安立青色。所以青色本身非外境有,而是習氣所現而看到。青色和持青色之意識,是一體兩面,屬于同性,都是隨眠習氣所現,故一切唯心造。唯識二取空的空性道理。
以下講到比唯識還要細微的諸法無真實的道理。
勝義上,不許心谛實。苦時,執虛假體性之色等相,心中所現,諸種行相時,彼豈是谛實平?如色等虛假,同樣心亦不于彼外另有,故是虛假。猶如色等諸行相,自性非一亦非多。如是,不于彼心外另有故,自性非一亦非多。是故,心之自性,唯如幻等般。
唯識派認爲無外境,而且認爲有外境的錯亂識本身,非真實有。唯識所認爲真實有的(心乃谛實),是中觀自續派所要破除。中觀自續派認爲意識是有方分,必須依靠刹那的意識,透過方分的和合體而安立。意識乃無真實,如幻的。
如心一般,當觀諸法自性,唯如幻化等。似彼,以慧分別思擇心自性。勝義上,不見心于內,亦不見于外,亦不見無二;不見過去心,不見未來心,不見現在心;心生時不來,滅時亦不去;心無可持,無可閱示,非有色也。
若問:「無可闡示,無可持,非有色,是何耶?彼自性如何?」如《聖寶積經》雲:迦葉!遍尋不得心,不見所未尋得者。所未見者,彼非過去,亦非未來,亦非現在。」謂方廣也。以彼如是思擇,不見心之真開端,不見真末端,亦不見真中央。心無邊無中央,如是當知,諸法亦無邊無中央。似此,了知心無邊無中央已,不見任何心自性。」
任何法都是由名言而安立、非由自性産生,若有自性,尋找應該找得到。
周遍尋思心,彼亦通達空。通達彼故,實不見心相自性成立,色等自性。如是,以慧實不見諸法自性。不作分別,所謂色是常、無常、空、不空、有漏、無漏、生、未生、有、無。如是,不思擇色、受、想、行、識。有法若不成立,彼諸差別,亦不成立,焉能于彼思擇乎?
「有法若不成立,……」,事法若不存在,則事法沒有本」,沒有本性,哪有空性性質?如此色法就成爲非無真實,非自性空(沒有空性)。空性分爲十六空,十八空……等,此乃依事法安立。若了解色法本性是空,又認爲空性本身不是空,這是無可救藥的執著。
是故,以慧伺察,其時,彼瑜伽師,勝義上,定不軌任何實事自性,彼時,即入無分別叁摩地,亦通達諸法無自性。
隨瑜伽行自續派,以智慧修持的次第是,先認識人無我,再認識無外境,再了解法無我。瑜伽是唯識之意,認爲諸法唯心造,故無外境。
其以慧分別思擇實事自性,若未實修,唯作意遍斷而行,彼終將不能滅除妄分別,且不通達無自性性,因無慧光明故。
空證智慧,不是只依靠思擇觀察究竟性質,就可以破除煩惱。必須思擇觀察所得空性道理,再實修。若只依靠無外境,乃至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空,是無法徹底滅除分別妄想。
薄伽梵告曰:「似此,由正妙觀察,出生真實如所有性智慧火,如鑽木取火,焚燒分別柴。」
無上瑜伽說,由善巧的修行方式,和觀想本尊的力量,可以使我們對空性,有更深入的體會。對空性産生勝解,在修行上,有相當大的助益,此時不必作意,以止觀可輕易入空性叁摩地。
閱讀大經典時,最好先看整部的大綱,再慢慢往下看,不能逐字安立句意。以此篇而言,講諸法有自性,但在別的經典裏講,諸法是無自性。同樣地寂護論師、佛護論師、月稱論師,都認爲諸法無自性。但在其他論典裏,也會看到他們寫諸法有自性,所以必須讀整部論典的涵義,才能了解其中之深意。
以「勝義」而言,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有時講到境,指境上真實;有時講到識,勝義意識,指空證現量。密也有它的說法。唯識對于勝義,有叁種解釋和說明。中觀派,以觀察勝義聞思修爲勝義。因爲不在勝義當中存在,所以無真實。對于「勝義」,必須觀察前後涵義,才能了解真正的意趣。密勒日巴歌集,講到「勝義」時,有時指觀察勝義的聞思修叁種智慧,有時指境上的真實。若「勝義」只代表單純一種意義,就無法了解「楞伽經」的內涵。有一家印度專家說,梵文以同一字,用在平常和佛法上,所代表的意思,甚至完全相反。所以有時字型和拚音皆相同,但必須仔細對照,才能了解字的涵意。
《聖寶雲經》亦告敕雲:「如是,巧知過患,離諸戲論故,修習空性,行持瑜伽。多修空性,遍尋伺心,旁骛何處或于何,專心所喜處,通達彼及彼等自性空。若思擇彼心爲何,則通達空。遍尋以何心通達,則悟彼自性亦空。似此,通達彼故,即入無相瑜伽。」以此關示,周遍通達,即入現前空無相中。
唯識也講空性,但不是最細微的空性,「巧知過患」,無法善巧了解何謂輪回之根本。唯有中觀論師才能「離諸戲論」,遠離世俗的假相,故必須「修習空性,行持瑜伽」。
當我們去尋找空性(心識)時,是找不到的。「若恩擇彼心爲何,……即入現前空無相中。」此非細微空性,是無真實之空。
僅作意遍斷,或未伺察慧之實性,則極可明示,其尚未入無分別性。如是以彼慧,如實正思擇色等實事自性已,當修靜慮。然若住色等時,不修靜慮;住此世及他世間,不修靜慮,因彼諸色等,無所緣故。以是,稱之無住靜慮。
無住靜慮,不是無任何所緣境,而是息滅一切內外幻相。如何修持證空毗缽舍那的奢摩他?先認識空性道理,然後緣空性所緣境,安住在空性上,修習奢摩他。
慧分別思擇,所有實事自性,因無所緣而行靜慮,被故稱之勝慧靜慮。如《聖虛空藏經》與《聖寶髻經》等所闡示。
勝慧靜慮即證空毗缽舍那。
如是,趣入補特伽羅與法無我之真實性,彼周遍思擇、觀察無遺故,遠離分別及伺察;無何言诠,專一作意,自然而入,現前無造作,極爲明了,安住修習真實義。住彼中已,心當持續勿渙散。若時,于其期間,因貪欲等,心散于外,彼時,即心渙散爲覺受,速修不淨觀等,止息渙散,今心速再趣入真實義。若時,見心不樂于彼,其時,當觀叁摩地功德,修歡喜彼。見渙散爲過急,亦當止息不樂。
思維輪回的痛苦以及過患,斷除今生的執著,若能了解輪回之苦,也能體會他人的痛苦。爲能生起大悲心,必須思維自己的痛苦,從而了解他人之苦。欲生起悅意的慈心,必須思維--無始以來如母有情的偉大恩惠。無論是道次第果位的大功德,或則微小的一件善事,都需要依靠如母有情才能成就。有了悅意的慈心和不忍他人痛苦之心,才能生起菩提心。若能任運生起菩提心,則進入五道的第一資糧道。有了菩提心,還需要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六度中的智慧度,分爲世俗和勝義。智慧資糧,主要指空正見。若要正對治輪回的根本--無明,需要緣空奢摩他和毗缽舍那雙運。上根者,有可能從認識空性,而證得止觀雙…
《修次中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