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次中篇▪P8

  ..续本文上一页,但事实上找不到。如同把驴说为马,从驴上找马,是找不到的,故不应该有常一自主的我。假使我和我的身躯是「异」,两个完全不同,身躯衰败时,无法安立我变老,或我生病。

  补特伽罗非独立的自性、非独立的异性、非独立的一性。若有真实独立的一性,二者成一体,变成常,永恒不变。补特伽罗是无常,有生老病死,故不可说是常一自主的我。这是宗派上才会有的执著,所以是遍计所执(分别我执),不是俱生我执。这种执著都是错乱识。补持伽罗我,完全依五蕴而取名,非依意识。所以要了解「我」、认识「我」,必须了解,我是由五蕴身心而安立的。我们时常认为,身心是被我控制,我比较重要,我在控制我的身心,这时候所认识的我,好像与身心无关,身心只是被我使唤的对象。补特伽罗依五蕴而取名为有,除此,别无控制身心的另一个我。

  有些认为,无始以来所留之意识是存在的。自续派认为,「我」是意识,三世的意识是存在的。我并非独立真实的我,也非五蕴的任何一部份;五蕴的任一部分,也并非我。由于无明的串习,认为我是独立真实的,这种执著,自然对属于我的这边,产生贪,排斥我的列为仇人,产生瞋,我们就因此而轮回。我执是轮回真正的根源,要脱离轮回,必须断除我执。若能破除,补特伽罗独立之实体有,就能断除所产生的烦恼,为了脱离轮回,必须了解,补特伽罗独立之实体空,为了得佛陀的智慧,必须修法无我。

  当如是修法无我:所谓法,简言之,指五蕴、十二入处、十八界。其中,任何蕴、入处、界有色,彼等胜义上,不于心相外另有。彼等碎极微尘,诸极微尘,若分别观察,其支分自性,定无所得故。

  主要讲无外境,「不于心相外另有」,诸法乃唯心所造。任何法皆是有方分,不是无方分,色法有四方的方分,意识有刹那的方分。若将色法分到最细的极微,无法再分,但仍有方向(朝东、西、南、北)。假使无「向」方分,无法使微尘组合成物体,故无论任何微尘,都是有方分,可以再分解的。极微灰尘,若没有朝东(或南西北),就无法在东边与其他微尘组合。意识有前刹那意识和后刹那意识,由此产生续流,许多刹那的方分,任何再细微,时间再短的意识,都是有方分。无常本身也是利那、刹那在转变。

  「彼等碎极微尘,诸极微尘若分别观察,……」,自续派的空性道理。中观自续派,人无我和法无我分的很清楚。若以分别心仔细观察,任何极细小的微尘,都是有方分,不是无方分的。

  以是,无始以来,随耽著非实色等转故,如于梦中显现所缘之色等,于诸愚者心中,色等外境,虽现为远离,然胜义上,当伺察此中色等,不于心相外另有。彼或有思忖:此三界唯心也。似此,所有思维法,唯心耳。知己,于彼分别寻思,即称之分别思择一切法自性,分别思维心性。当似此伺察被。

  「随耽著非实色等转故。」这是习气,由意识留下的随眠现起。以青色作比喻,青色的产生,必有持青色之意识;持青色之意识,是随眠意识现起而产生,如此才能安立青色。所以青色本身非外境有,而是习气所现而看到。青色和持青色之意识,是一体两面,属于同性,都是随眠习气所现,故一切唯心造。唯识二取空的空性道理。

  以下讲到比唯识还要细微的诸法无真实的道理。

  胜义上,不许心谛实。苦时,执虚假体性之色等相,心中所现,诸种行相时,彼岂是谛实平?如色等虚假,同样心亦不于彼外另有,故是虚假。犹如色等诸行相,自性非一亦非多。如是,不于彼心外另有故,自性非一亦非多。是故,心之自性,唯如幻等般。

  唯识派认为无外境,而且认为有外境的错乱识本身,非真实有。唯识所认为真实有的(心乃谛实),是中观自续派所要破除。中观自续派认为意识是有方分,必须依靠刹那的意识,透过方分的和合体而安立。意识乃无真实,如幻的。

  如心一般,当观诸法自性,唯如幻化等。似彼,以慧分别思择心自性。胜义上,不见心于内,亦不见于外,亦不见无二;不见过去心,不见未来心,不见现在心;心生时不来,灭时亦不去;心无可持,无可阅示,非有色也。

  若问:「无可阐示,无可持,非有色,是何耶?彼自性如何?」如《圣宝积经》云:迦叶!遍寻不得心,不见所未寻得者。所未见者,彼非过去,亦非未来,亦非现在。」谓方广也。以彼如是思择,不见心之真开端,不见真末端,亦不见真中央。心无边无中央,如是当知,诸法亦无边无中央。似此,了知心无边无中央已,不见任何心自性。」

  任何法都是由名言而安立、非由自性产生,若有自性,寻找应该找得到。

  周遍寻思心,彼亦通达空。通达彼故,实不见心相自性成立,色等自性。如是,以慧实不见诸法自性。不作分别,所谓色是常、无常、空、不空、有漏、无漏、生、未生、有、无。如是,不思择色、受、想、行、识。有法若不成立,彼诸差别,亦不成立,焉能于彼思择乎?

  「有法若不成立,……」,事法若不存在,则事法没有本」,没有本性,哪有空性性质?如此色法就成为非无真实,非自性空(没有空性)。空性分为十六空,十八空……等,此乃依事法安立。若了解色法本性是空,又认为空性本身不是空,这是无可救药的执著。

  是故,以慧伺察,其时,彼瑜伽师,胜义上,定不轨任何实事自性,彼时,即入无分别三摩地,亦通达诸法无自性。

  随瑜伽行自续派,以智慧修持的次第是,先认识人无我,再认识无外境,再了解法无我。瑜伽是唯识之意,认为诸法唯心造,故无外境。

  其以慧分别思择实事自性,若未实修,唯作意遍断而行,彼终将不能灭除妄分别,且不通达无自性性,因无慧光明故。

  空证智慧,不是只依靠思择观察究竟性质,就可以破除烦恼。必须思择观察所得空性道理,再实修。若只依靠无外境,乃至补特伽罗独立之实体空,是无法彻底灭除分别妄想。

  薄伽梵告曰:「似此,由正妙观察,出生真实如所有性智慧火,如钻木取火,焚烧分别柴。」

  无上瑜伽说,由善巧的修行方式,和观想本尊的力量,可以使我们对空性,有更深入的体会。对空性产生胜解,在修行上,有相当大的助益,此时不必作意,以止观可轻易入空性三摩地。

  阅读大经典时,最好先看整部的大纲,再慢慢往下看,不能逐字安立句意。以此篇而言,讲诸法有自性,但在别的经典里讲,诸法是无自性。同样地寂护论师、佛护论师、月称论师,都认为诸法无自性。但在其他论典里,也会看到他们写诸法有自性,所以必须读整部论典的涵义,才能了解其中之深意。

  以「胜义」而言,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时讲到境,指境上真实;有时讲到识,胜义意识,指空证现量。密也有它的说法。唯识对于胜义,有三种解释和说明。中观派,以观察胜义闻思修为胜义。因为不在胜义当中存在,所以无真实。对于「胜义」,必须观察前后涵义,才能了解真正的意趣。密勒日巴歌集,讲到「胜义」时,有时指观察胜义的闻思修三种智慧,有时指境上的真实。若「胜义」只代表单纯一种意义,就无法了解「楞伽经」的内涵。有一家印度专家说,梵文以同一字,用在平常和佛法上,所代表的意思,甚至完全相反。所以有时字型和拚音皆相同,但必须仔细对照,才能了解字的涵意。

  《圣宝云经》亦告敕云:「如是,巧知过患,离诸戏论故,修习空性,行持瑜伽。多修空性,遍寻伺心,旁骛何处或于何,专心所喜处,通达彼及彼等自性空。若思择彼心为何,则通达空。遍寻以何心通达,则悟彼自性亦空。似此,通达彼故,即入无相瑜伽。」以此关示,周遍通达,即入现前空无相中。

  唯识也讲空性,但不是最细微的空性,「巧知过患」,无法善巧了解何谓轮回之根本。唯有中观论师才能「离诸戏论」,远离世俗的假相,故必须「修习空性,行持瑜伽」。

  当我们去寻找空性(心识)时,是找不到的。「若恩择彼心为何,……即入现前空无相中。」此非细微空性,是无真实之空。

  仅作意遍断,或未伺察慧之实性,则极可明示,其尚未入无分别性。如是以彼慧,如实正思择色等实事自性已,当修静虑。然若住色等时,不修静虑;住此世及他世间,不修静虑,因彼诸色等,无所缘故。以是,称之无住静虑。

  无住静虑,不是无任何所缘境,而是息灭一切内外幻相。如何修持证空毗钵舍那的奢摩他?先认识空性道理,然后缘空性所缘境,安住在空性上,修习奢摩他。

  慧分别思择,所有实事自性,因无所缘而行静虑,被故称之胜慧静虑。如《圣虚空藏经》与《圣宝髻经》等所阐示。

  胜慧静虑即证空毗钵舍那。

  如是,趣入补特伽罗与法无我之真实性,彼周遍思择、观察无遗故,远离分别及伺察;无何言诠,专一作意,自然而入,现前无造作,极为明了,安住修习真实义。住彼中已,心当持续勿涣散。若时,于其期间,因贪欲等,心散于外,彼时,即心涣散为觉受,速修不净观等,止息涣散,今心速再趣入真实义。若时,见心不乐于彼,其时,当观三摩地功德,修欢喜彼。见涣散为过急,亦当止息不乐。

  思维轮回的痛苦以及过患,断除今生的执著,若能了解轮回之苦,也能体会他人的痛苦。为能生起大悲心,必须思维自己的痛苦,从而了解他人之苦。欲生起悦意的慈心,必须思维--无始以来如母有情的伟大恩惠。无论是道次第果位的大功德,或则微小的一件善事,都需要依靠如母有情才能成就。有了悦意的慈心和不忍他人痛苦之心,才能生起菩提心。若能任运生起菩提心,则进入五道的第一资粮道。有了菩提心,还需要行菩萨道,修六度万行。六度中的智慧度,分为世俗和胜义。智慧资粮,主要指空正见。若要正对治轮回的根本--无明,需要缘空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双运。上根者,有可能从认识空性,而证得止观双…

《修次中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空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