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但是一般必須先修禅定,得到叁摩地,再緣空。在此,指顯密共同的緣空止觀修持,主要講自續派。
空性,分爲人無我和法無我,所緣爲補特伽羅,和補特伽羅所有。因爲
對「人」和「法」生起貪瞋,所以造業流轉。「法」,是補特伽羅所攝之五蘊,多數的煩惱,都是緣補特伽羅和五蘊而生。自續以下認爲,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空,爲人無我。法無我,是深奧的空性;唯識的二取空,和自續的無谛實有,是法無我。人無我和法無我有差別。此處所指,補特伽羅獨立之實體空,除了一切有部的犢子部,是所有佛教自續以下的宗義師,共同認爲的人無我。前面已解釋過唯識的二取空,接著是自續所安立,最深奧的空性--無谛實有。
我們總是認爲,眼前所見與境有距離,其實事相和境並無距離。「觀察無遺故,」以空性透徹的觀察,觀察無遺,才能遠離分別伺察(即妄想執著)。
倘爲昏聩或睏睡所製,運行不清楚,見心沈沒,或恐其沈沒,彼時,如前作意,極喜之事,遠止沈沒,極嚴執持所緣真實義。若時,倘隨念先前嬉笑或遊戲,見心高舉,或恐成掉,彼時,如前作意,無常等厭離事,令息渙散;次當勵力,今心無造作,趣入真實義。
設若其時,已離沈與掉,平等而住,心自然趣人真實義,彼時,當釋放功用平等舍。心平等住時,若起功用,彼時,心將渙散。若心已沈沒,而未起功用,彼時,極沈沒故,毗缽舍那,心如天生盲。是故,苦心沈沒,當起功用。若心平衡,勿起功用。若時,修習毗缽舍那,智慧極增強,彼時,奢摩他式微故,宛如風中燈,心將動搖,彼故無法明見真實。若致此,當修奢摩他。若奢摩他增強,則當修智慧。
當沈掉生起,太昂太低必須對治,即止的對治力。修止時,不能過份觀察,而且在觀察時,更不可昏沈。若無昏沈掉舉,不需生起對治,否則無法安住所緣境。長期修止會疲累,故應以正常方式修持。以毗缽舍那,觀察空性時,從細微觀察中,生起止觀,故當緣空奢摩他達到境界時,自然會生起止觀。初學者應以平等心,修持止觀雙運。
若時,二者俱轉時,無損身與心,于其期間,當安位無造作。若損身等,于被期間,當觀諸世間,如幻化、陽焰、夢境、水月、光影,如是作意思維。
若太專注于境,不會感覺身的存在,太猛力專注,容易疲累。當急躁的專注力生起時,由于心力,反而使身的粗重微細現起,強烈貪瞋生起,會忘記身的感覺。故不可抛下一切、不飲不食,猛力用功,應以時間短、次數多,慢慢長期地修持。無論修止或其他,應先量力而爲,仔細考量,再決定如何修。身體不舒適,不要勉強,修習不是急促的修。大地菩薩,以叁摩地現證空性,但在後得位時,還是以比量證空,見到世間之世俗相,皆如夢如幻。菩薩如何觀世俗如幻?諸法,在不尋找當下,才存在,去尋找究竟性質時,是找不到的。無論所見、所有,皆非真實,故諸法如幻化。
此等有情,未悟似此奧妙故,輪回遂成染汙,然若作意思維:我務必悟解彼等法性,現行大悲及菩提心。次憩息之,又當如是,趣入諸法無相叁摩地。又若心極厭倦,當如前憩息。此乃止觀雙運道,當緣念有分別或無分別影像。
有情以爲輪回好而貪著。若了解輪回乃自性空,如夢如幻,「輪回遂成染汙」,就了解輪回,原來是過患,是痛苦的根源。雖然輪回帶來許多的痛苦,但是由于顛倒執著,加上非理作意,會隱藏壞處,去捏造輪回的好處。不了解究竟性質,由錯亂識,顛倒執著假相,故長淪苦海。了解輪回皆由五蘊産生,應去實修解脫之道,而不是背道而馳--行痛苦的因,如同囚犯有機會逃跑,卻原地不動,豈不愚蠢!
似彼,瑜伽師以此次第,于一小時、巡夜半座、一座間,或隨所欲,正坐修真實。此乃善揀擇義靜慮,是《聖楞伽經》所闡示。次,若喜由叁摩地起身,不結跏趺,作是思維:此等諸法,勝義上無自性,然世俗上,卻住其行相。若非如是,業果關系等,雲何安住?世尊亦告曰:「世俗實事生,勝義無自性。」
諸法無自性,世俗的行者、行事、行處叁輪關系才存在,否則業果如何安立?
作意思維:此等童稚有情,增益無自性諸實事爲有;故心顛倒。長久漂蕩輪回輪轉中,故我務必圓滿無上福德智慧資糧,爲證得一切種智果位,當悟彼等法性。次,徐徐解除跏趺坐,致禮安位十方一切佛菩薩衆,供養贊頌彼等已,念誦《普賢行願品》等廣願文。次,當勤修空性及大悲心要訣,即布施等,成辦所有福德智慧資糧。
一切事法本無自性,但是因爲世俗的顛倒錯亂識,把本來無的、非真實的,執爲真實。
如是,彼靜慮即現前成辦具一切勝空性。《聖寶髻經》雲:「穿彼慈铠甲,安住大悲處,現前成辦起,具一切勝空性之靜慮。若問具一切勝空性是何耶?謂不離布施、不離特戒、不離忍辱、不離精進、不離靜慮、不離智慧、不離方便。」謂如廣教敕。菩薩周遍成熟一切有情、圓滿淨土、身軀、衆仆眷等方便,定須依布施等善行。
若先了解空正見的道理,再以空正見的攝持力,修六度萬行,將是具有智慧的六度萬行。
若非如是,告曰:諸佛淨土圓滿。彼是何果耶?如是,具足一切殊勝遍知之智,彼以布施等方便而圓滿。薄伽梵告曰:「彼遍知之智,以方便臻至究竟。」以是故,菩薩亦當依施等方便,非唯空性。
如《聖方廣攝諸法經》亦告雲:「慈氏!諸菩薩正修六波羅密多,此是圓滿菩提故。于彼,彼等愚者言:『菩薩當唯學般苦波羅密多,諸余波羅密多有何用。』彼等輕視諸余波羅密多。無能勝!此于意雲何,何以嘎希嘎王,彼爲鴿子故,施予己肉,彼智失壞乎?」慈氏道:『世尊!彼非也。』世尊告曰:『慈氏!行持菩薩行,具六波羅密多善根,凡所積善根,彼等豈成損害乎?』慈氏道:『世尊!彼非也。』世尊告曰:「無能勝!汝亦于六十劫,正修布施波羅密多,六十劫正修持戒波羅密多,六十劫正修忍辱波羅密多,六十劫正修持精進波羅密多,六十劫正修靜慮波羅密多,六十劫正修智慧波羅密多。于彼,彼等愚者言,唯以一法成菩提,如是即爲空性理。謂彼等諸行,將成不清淨。」
若離方便,唯以菩薩之智,則如聲聞,無法作佛事行,然若以方便利濟,能成之。如《聖寶續經》雲:「迦葉!如是,譬如宰相所攝諸王臣,行諸所欲。同樣,善巧菩薩智慧方便,周遍攝持,彼亦作一切佛事行。」諸菩薩之道見或余者,外道、聲聞衆之道見或余者,如是于我等,諸外道之道見,具顛倒故,遠離一切諸智道,故彼等不得解脫。
聲聞衆離大悲心故,不具方使。以是,彼等獨自趣入涅槃。當許菩薩道,具足智慧及方便。以是,彼等趣入無住涅槃。當許菩薩道,具是智慧及方便。以彼證得無住涅槃。以智慧力不墮輪回。以方下便力不墮涅槃故。
以是,《聖迦耶山頂經》告雲:「總攝菩薩道爲此二。若問何爲二耶?即此方便與智慧。」《聖吉祥第一勝經》告雲:「般若波羅密多是母,善巧方便是父。」《聖維摩诘所說經》亦雲:「若問何爲菩薩之系縛?何爲解脫?謂無方便,遍執入輪回,是菩薩之系縛。以方使入輪回之衆生是解脫。無智慧遍執入輪回,是菩薩之系縛。以智慧入輪回之衆生是解脫。未以方便攝持之智慧是系縛。以方便攝持之智慧是解脫。未以智慧攝持之方便是系縛。以智慧攝持之方便是解脫。」謂廣爲教敕。
菩薩唯依智慧,將如聲聞,墮入所求涅槃中,如同系縛,不成解脫無住涅柈。故謂:「離方便之智慧,是菩薩之系縛。」以是,尤如依火興災難,菩薩唯爲斷除增上顛倒故,當以具方便之智,依于空性。勿如聲聞行。如《聖十地經》告雲:「善男子!如是,譬如,有人玩火,恭敬彼火,以之爲師。然後思維:我雖敬彼火,以之爲師,以之爲畫,然不欲雙手握此。問何以故?因思忖,彼處將令我身苦,或意憂惱故。如是,菩薩雖思涅槃,然不現行涅槃。問何以故?謂由彼處,我將由菩提退轉故。」
僅依方便,菩薩不能超越異位凡夫地,唯成極系縛。以是,當依具智慧之方便。似此,如以咒遍攝之毒般,諸菩薩之雜染,若以智慧遍攝力而修,將成甘露。體性增上之有果,更不待言,必須布施等。如《聖寶積經》告雲:「迦葉!此譬如,以咒藥遍攝之毒,不能致死。如是,諸菩薩之雜染,以智慧遍攝故,亦不令墮顛倒。」
爲利益有情,菩薩會將煩惱轉爲菩提道用。
其故菩薩以方便力不舍輪回,彼故不墮涅槃。其故以智慧力盡斷所緣,彼故不墮輪回。以是,證得無住涅槃佛。故《聖虛空藏經》亦告雲:「彼由慧之知,盡舍諸煩惱。以方便之知,不舍諸有情。」《聖解深密經》亦告雲:「極不趣入有情義,極不趣攝現前諸作行,我不示之無上正等圓滿菩提。」以是,欲證成佛,當依智慧方便二。
福德與智慧兩種資糧,必須相輔相成,才能成就無上佛果。
于彼,修出世間慧時,或極平等住時,雖未依施等方便,然于彼加行,及之後任何所生慧,彼時當依方便。是故,當齊入智慧方便二。複次,諸菩薩所趣之智慧方便雙運道即此也。大悲觀照,遍攝一切有情,故依出世間道;起身時,亦如幻師,唯依無顛倒之施等。
如《聖無盡意菩薩品》詳告雲:「若問,于使,何爲菩薩方便?何爲現證慧?謂入等引,觀照有情,心近住大悲所緣,彼即方便。平等趣入寂靜與最極寂靜,被即智慧。」《伏魔品》亦詳告雲:「複次,正行諸菩薩加行,以、之解,現前精進。以方便之解,攝一切善法,又以加行及慧之解,修無我、無有情、無性命、無撫育、無補特伽羅。以方便之解,修習成熟一切有情。」《聖正攝一切法經》亦雲:「譬如幻化師,勤離變幻故,彼先已了知,不貪彼幻化。叁有如幻化,善知圓菩提,爲衆被铠甲,先知彼衆生。」又告敕曰:「諸菩薩唯隨修習智慧與方便軌理勢力行,加行雖住輪回,意樂卻住涅槃。」
如是,修空性與大悲心要者,串習無上正等圓滿菩提所攝之布施等方便,爲發勝義菩提心故,如前,務必恒修奢摩他及毗缽舍那加行。《聖清淨所行境經》雲:「一切時際,宣說諸勝菩薩饒益有情之利益,以如是近住念,一切時中,當串習善巧方便。」
如是,串習悲心、方便、菩提心,此世必然成殊勝。以彼,夢中恒見佛菩薩,亦將夢及諸余吉夢,諸夭亦將喜悅而護衛,一一刹那,積聚廣大福智資糧,將滅煩惱障、惡取趣。一切時中,安樂、意多喜悅、衆所歡喜、身不罹病、得殊勝心堪能性。以彼,將得先知等殊勝功德。
次,以神通力,趣往無量世界,供養諸佛薄伽梵,聽聞彼等法。臨命終時,必見諸佛菩薩衆。余生世中,將出生于不離諸佛菩薩處,尤其,出生尊貴家庭中。以彼,無需劬勞,圓滿福智資糧,受用富饒、仆眷衆多、聰明穎慧、成熟衆多有情、能憶宿世。由余經典,當知有無量利益。
如是,恒敬悲心、方便、菩提心,長時修習。漸次,極淨心相續湧現之刹那,周遍成熟故,猶如鑽木取火,修習真實義,臻至最究竟,出世間智遠離所有妄分別網,極爲明了,通達法界無戲論,無垢不動,如無風燭,成就無量不動搖。
諸法無我之體性,見道所攝,現證真實,能生勝義菩提心體性,彼既出生,即已趣人緣念實事邊際。生如來種姓中,人于無過菩薩中,由世間衆中退出,安住通達菩薩法性及法界中,證得菩薩初地。彼廣大功德,當由《十地經》等了解之。此乃緣念真如性之靜慮,《聖楞伽經》作是說,此入菩薩衆之無戲論、無分別性中。
在見道正對治所斷煩惱當下,是無任何的煩惱;但自爲尚未證得滅谛,故煩惱並未完全斷盡。
隨信解力,非由造作,趣入安立信解行地中。若生彼智,即現前趣入。如是,趣入初地後所修之道,即出世間,及披後得智二,修習智慧方便,漸次修習,淨除所曾積聚,微細所應斷障,並令之更微細。爲證上上殊勝功德故,淨治諸下地,乃至入位如來智,趣入一切種智海,悉數成辦證得所爲義之所緣。僅以如此次第,能遷淨心相續,《聖楞伽經》亦曾數敕。《聖解深密經》亦雲:「漸次上上之衆地,猶如黃金心純淨,乃至無上正等圓滿菩提,現前圓滿證成佛。」
「所修之道」指修道。不是初證、不是以現證了解空性,而是長時串習空性智慧。修道分爲九品,所斷之煩惱亦分爲九品。後續無間道(修道金剛喻道),正對治最細微之所知障,因此第二刹那,是後續解脫道,即爲如來、佛果位。此時已完全斷盡煩惱障和所知障,故在緣空叁摩地當下,可以現起世俗相(二相)。
趣入一切種智海,宛如如意寶,具足長養一切有情之功德聚,令有往昔所願果,成大悲心性,具諸任運之方便,以無量化身,興造無邊衆生義,功德圓滿盡無遺,成就最上究竟,盡除習氣等過失垢,入于究竟有情界,具足證悟,虔信佛薄伽梵所有功德源處,爲圓滿成辦彼功德故,自當勵力于一切。
以是,薄伽梵告曰:「彼一切種智之智慧,是由大悲根本生,是由菩提心因生,是以方便臻至究竟。」
聖者長遠抛棄嫉妒汙垢等,以諸功德無餍猶如湖水等,
分別宣說善妙隽語令衆持,宛如天鵝由喜湖中取乳汁。
是故衆多智慧者,意遠斷墮當紛擾,
遠勝愚者喜說語,一切唯當受持之。
宣說似此中觀道,任何我得諸福德,
祈願以彼今諸衆,悉皆證得中觀道。
遊方僧蓮花戒所撰《修次中篇》業已圓滿,天竺堪布,橋迦瓦瑪及譯師僧智軍,梵譯藏且抉擇。
由于時間關系,無法詳細解釋,主要是口授傳承和講解大致內涵。接著念誦「修次上篇」和「修次下篇」,很遺憾中文沒有翻譯。
大意:
思維輪回過患,了解痛苦根源。不可太貪著輪回的快樂假相,這些只是壞苦。靠禅定的力量,可能短暫離開痛苦幾百世、幾千劫,但是沒有完全斷除隨眠種子,終究墮在六道輪回中。
菩提心的修持。倘若今生無法生起菩提心,至少也要盡心盡力,學習菩提心的修持。蓄意生起菩提心,也有相當的功德,何況若能任運生起菩提心,當然最殊勝!菩提心的殊勝功德,若以有形的色體形容,叁千大千世界也無法容納。發心、發願的菩提心,是願菩提心,由此願心受菩薩學處,不違背菩薩學處,由戒體所生起之菩提心,即行心。
《修次中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