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子未經熏習。或習而猶未熟。雖施以天眼。亦無性境可睹。阿羅漢不知有他方佛土。地上菩薩前前不見後後境界。即爲此理所限也。世之具縛凡夫。有自稱能見佛陀菩薩等相者。其爲獨頭意識作用。自不待言。然所見雖妄。苟值特別因緣。亦可爲測驗之一助。如人精誠念佛。夢中得見阿彌陀。懇切禳災。當前恍見觀自在。此皆可藉幻影以測心地之若何潛變。使誤認所見爲真。斯失正知正見耳。複次。此類機會。不論本人有無所見。往往能誘起童男童女種種幻覺。若更獎勵之。幻象將愈演愈多。其去佛道亦愈遠。微蟲餓鬼。種子粗劣。發起易。熏習亦易。故吾人八識田中皆當有此類既熟之種在。苟遇增上緣其色相固可得而見也。佛陀菩薩。種子淨妙。發起難。熏習亦難。其能現爲獨影境者。則藉言說圖象等觀念引起相似形耳。是等觀念。或積于今世。或習于夙生。均無不可。諸積習中更參以意識種種錯雜法。故所感見之相似形。不必以今世所接之言說圖象爲限。「幻覺者」能見即生所未見之殊象。每本此理。
第四節 通塞均見
物得見于肉眼之前。物眼之間。必無其他障礙物。即或有之。亦必屬諸透明體。其所以然之故。原視心浪之起伏狀態以爲衡。心浪特出。不爲他浪所掩。自然明現當前。爲所掩者。則前物隱而後物顯使後浪加乎前浪之上。而前浪理致仍存。現諸色塵。後物遂爲透明質。前物迹象猶得與眼球相接焉。法相宗謂眼識九緣生。以「空」緣居其首。即此通而不塞之緣也。此緣亦可藉人工稍事補助。如科學家利用X光線以透視人身之類是也。其理由在表面爲變不透明之質而透之。裏面則一種心浪爲他浪所加。藉特別勢力維持。使仍不隱其狀態也。無礙則通。有礙則塞。肉眼之觀物也如是。天眼于通者固通。塞者亦無不通。此無他。在能調和心浪。使各起伏自如而已。心所欲見。隨念標之。他浪讓其特起。斯物象現焉。隔壁之人。肉眼不能越見之者。以壁之本浪壓人浪而勝之也。既得天眼。心欲見人。人浪自強。壁浪退歸無力。是以人浪得隨念而開爲色塵。筐中之衣物。身中之髒腑。以天眼視之。無不洞然在目。其理一也。即地下伏藏。雲裏奇景。推而至于地獄天宮諸境。一一了如指掌。亦無非此理也。此等所見。固皆與物質相函之性境也。世有覆 猜物。偶有奇中者。只屬獨頭意識作用。勿得相混。蓋 內所覆。雖是性境。但猜者非直接以肉眼緣之。只依之爲心內動機。引起分別意識。展轉幻成獨影境雲爾。此中界線。區別本易。但常人缺于參究耳。日本婦人有清原千鶴子者。(幼隨兄習催眠術後實行深呼吸法)精神學家或推之得天眼者也。實則不然。觀其射覆之成績蓋可知矣。是人嘗承兄命。猜封筒中叁紙之書。一二兩紙對答無差。第叁紙則意義相仿。而文字不符。又嘗猜「深井虎藏」四字。誤爲「深水虎藏」。即此二例觀之。其猜中之字。固由意識偶與八識隱相應。依正比量之力。自幻爲文字之形。字形雖與筒中所藏者同。而筆畫體勢固另爲一格。其不驗者。則刹那之間。比量誤立。意義雖未大差。而字形則從誤量幻出。故不能與筒中所藏合符。此等作用。無論文字是否相符。均非直緣筒中之字。不出獨頭意識範圍之外。字符者。丙種獨影境也。字不符而義相近者。乙種獨影境也。(若字義兩失則入甲種獨影境)使所見真是色塵。則「井」字誤爲「丹」字之類。容或一時眼力稍差所致。今乃以「水」代「井」顯屬聯絡觀念所演成。第叁紙所答。同此失誤。是知其人非得天眼。(西人有能感叁百裏外火災者效用與千鶴子不同究亦丙種獨影境攝)
第五節 明暗均見
物體立乎前。身足以觸之。鼻足以嗅之。舌足以嘗之。耳複足以聽之。洵哉其爲性境也。然欲觀其形色。尚有明暗問題焉。白晝之觀物。所以爲明者日光也。密室之中。黑夜之際。皆暗無所睹。物像而猶能明。則藉燈光等類之相濟也。就外迹言。物之形色不能離光而自現。是爲肉眼一定楷則。就裏面言。形色所從出。爲稱性而起之「八識相分。「體本寂滅。得一種勢力熏灼于其間。而後昭著于心。此勢力者。外光之根源也。勢力強弱不一。故外光濃淡互異。光之濃者呈白相。淡者呈灰相。淡之極。則黑暗見焉。濃淡適宜之際。而形色明顯。(適宜二字中有差等青色需光少黃色稍多紅色更多過多惟見白色此其大綱也)調節光度與諸色相配。惟眼球之瞳孔是賴。在心則熏灼勢力與寂滅色體適處平衡也。凡夫之心。不能隨意發起光力。須日燈之屬協助于旁而後可。苟失其助緣。當前之物。雖具諸色。概入黑暗之中。法相宗謂眼識九緣生。以「明」緣居其次。即此日燈等類之緣也。日燈等自身。俗謂之發光體。以熏灼力本自具足。故不再藉其他明緣而色自現。且更爲輝耀。光從內發故也。(人工所造發光體普通燈燭外有電光一種其用頗大允占明緣重要地位)修天眼者之初得定也。雖能調伏心浪。使歸甯靜。然方注重扶持之功。弗克兼發熏灼之力。故尚處于「色陰區宇」外觀物相。未能舍棄明緣。及其進也。定力無待扶持。光源漸得展拓。終于心光大明。融諸色體。開爲外迹。物物興起。皆不需日燈等之爲緣。而與發光體無別。是故密室黑夜。物相無不赫然呈現。楞嚴談修定曆程雲:「又以此心研究澄澈。精光不亂忽于夜半。在暗室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爲聖證」。研究澄澈。得色之體。精光不亂。得光之源。修定途次。偶與此相應。暫能化暗爲明。非惟可見暗室常物。即環繞身旁之隱微衆生。(如鬼神等)亦並見之矣。此等境界。雖不可取。要由刻苦用功而來。故入天眼初步。若本無定力。而暗室中能見常物。則瞳力強者勉能及此。如清代紀曉岚少年時事。是其例也。其所謂暗。初非絕對無光。窗 素紙。集星宿微晖。轉映室中諸物。未始不可小作助緣。但瞳力弱者不能應用之耳。
第六節 叁世均見
天眼與肉眼功力之比較。前五節大略盡之矣。然肉眼所見。只以現在之物爲限。故比較之資。不涉過去未來二時焉。其實天眼于叁世之物。均可爲相對之境。範圍大小。則視何等定力而異。若證阿羅漢果者。前後八萬劫皆能見之。如舍利弗入定觀鴿輪回事。是其一例。菩薩天眼。大者能觀前後無量劫。凡夫外道等雖亦能見叁世。其用殊狹。過去之事。既成陳迹。未來之事。尚屬虛構。天眼乃能一律視爲性境。未免爲凡情所懷疑。此由不審叁世所以區別之故也。夫境界者。各依相應之法性而自立。任一時間。境界皆無量無邊。衆生緣與不緣。其條理未嘗或泯。吾人心量奇狹。一時只能緣一境。當緣之時。五識皆能感而知之。性境顯然。名曰現在。先顯現隱。相對上名曰過去。現隱後顯。則名曰未來。或顯或隱。系乎「能緣心」是否緣份具足。非關于」所緣境」之忽生忽滅。法華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此何義欤。即所緣境無時不依法性而恒存也。緣起時塵境彰。緣謝時塵境寂。彰非始生。寂非竟滅。是之謂不生不滅。(世間法無常乃破執權說非大乘了義)世間相本無叁世之分。因能緣心之遷變。乃立此假名。今先設一簡單之例以明之。譬如甲乙丙叁人同立于一地。各各距離稍遠。旁觀者一時不能並見二人。若觀者先以目視甲。當時甲相不可不謂之現在境。次轉移視線向乙。甲相由顯而之隱。則正視乙時。乙相爲現在境。甲相爲過去境。由是凝再移視線于丙。初移之際。丙相未顯。不可不謂之未來境。自主觀上計之。甲乙丙叁相。分明有過現未之分。而客觀上則毫無交涉。蓋使改其次第觀之。叁人之與叁世又變更支配故。是知叁世原屬假名。然此只就叁人始終立定不動言之。故叁人之境。任易先後。所見無別。使叁人初皆立。次皆坐。後皆臥。便成複雜之例。由第一種次第觀之。初見甲立。次見乙坐。後見丙臥。由第二種次第觀之。初見乙立。次見丙坐。後見甲臥。是叁人之境。竟因觀法次第不同而異其所見。常情對此。固以爲世間相定非常住矣。不知第二次觀法。見甲臥不見甲立。非甲立之境既全消失也。乃能緣心不經過其處。複爲群衆業力所波動。迫其緣于甲臥之相也。即第一次觀法只見甲立。非當時絕無「甲坐」「甲臥」等境。亦爲衆業所驅。令其獨經「甲立」一途而緣之雲爾。余如乙丙或立或坐或臥等境。無不常住。可准此推之。世間相既常住。故任何事物。如在衆生心中爲既熟諸種子所構成。其能緣心本可隨時彰之爲色塵。然凡夫不能自由運用。惟心浪之強者是緣。故一生曆程。各各有其特史。天眼大開心力自在。叁世中之任一相。皆可作現在觀。過未之事。非惟自他親曆者得現于前。即非必經之途。亦可隨機發露。昔佛在世。有一比丘。得六神通。見其小沙彌七日當死。欲其死于家。遂教以歸省父母。至第八日乃來。既而如期來見。比丘異之。再入定觀察。見沙彌于歸途以袈裟塞蟻穴。救蟻族水厄。故得免于早夭。按此早夭之境。當時在沙彌爲未經之途徑。比丘天眼乃分明感見者。爲沙彌現業趨勢所波動而起也。業力中途忽變。沙彌遂不經是境而他繞焉。此境雖然避免。不失其常住之性。比丘當時所感。固無異現在之色塵也。八日以後。救蟻之事。在沙彌所曆雖屬過去境。而比丘入定發現時。則又視之如現在耳。過去塵境。人工雖不能使之久住。尚可間接留其影像。簡單者如撮影片。複雜者如電影戲。皆其例也。若未來之事。則無所施其技。以未嘗先彰其境。不能潛收其迹也。過去未來之事。不必定須天眼而後知之。彼的的見性之大善知識。從心源啓發處。迳以正智證之。雖無形相可睹。而開口無不應驗者無論矣。(此類大善知識不輕易爲人開口遇特殊機緣始行之)世間凡夫。有能于動機起時。(俗謂心血來潮即此)施以「率爾尋求心。「如值分別意識未熾。于過未事未始不可稍露消息。占算之家。談言微中。此從冥會處得之也。巫觋之流。仿佛有睹。此從幻影處得之也。是等作用。雖間有小驗。究由比量推出。視天眼直緣色塵正智迳徹心源之必符現量者。未可同日語也。此外尚有爲邪魔鬼怪所憑而得知過未事者。占算巫觋等輩。多不足靠。以既無修定之功。複缺矢誠之念。于動機起時。契會未深。分別意識轉瞬紛至。故所言所見。每與事實乖違。其從無思慮際。偶得開爲正比量。始有相似徵驗可言也。童男童女雖非習巫觋之業。爲思慮單簡。施以暗示。(此等暗示或由術士播弄或由尊長詢問或由侪輩倡始或由自己萌動均可)往往能現此等獨影境。其不足靠則與巫觋等。有研習催眠術者。嘗以前生事詢一童女。女一一答之。謂其無所見。童稚豈能撰答詞。實則由暗示勾起想陰所蓄。開爲幻覺耳。此種舉動。只可作爲遊戲。若從而深信之惑矣。扶鸾之術。(即扶乩)古有其例。大率以詩詞敷衍。叩以過未事。應驗殊罕。來源多由」乩手「想陰潛運而出。其爲鬼怪等所憑附者。」間亦有之。
結論
六節原理辯論既竟。讀者于天眼通境界。當可知其要領。不致爲恍惚迷離之假境界所混矣。顧徒知其理。而無所以驗之。何異對食譜而大嚼。見鄰寶而空羨。是故修證尚焉。雖然。猶有說。以外道凡夫之法求修證者。縱得天眼。功能亦劣。重以貪嗔癡叁毒未除。天眼開時。或見伏葬之金而垂涎。或見羅刹之女而起欲。或見往昔之仇而滋恨。或見猙獰之怪而失驚。凡此等等。每足爲置身魔侶之媒介。古德誨人不許濫求神通。職是之故。必也修出世間定。盡舉叁毒而破之。及其成就。神通不求自得。得亦無流弊相隨也。出世間定。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非震旦所尚。所當學者。厥惟大乘。大乘諸宗。皆有叁昧可成。其中有頓有漸。擇其頓者而學焉。即此父母所生之身。大開天眼。非不可能之事也。有志者圖之。
《天眼通原理》全文閱讀結束。